第一节 捏筋拍打疗法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发现的人体的一种生理体系。早在汉代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记载。关于它的实质机制和原理,到目前为止,虽有各种各样的论述,但仍不十分明了。经络系统的内容也很复杂,概括来讲,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362个经穴和难以计数的血络、浮络、孙络和经外奇穴。

捏筋拍打疗法的作用机制,无疑是通过经络体系来完成的。如《易筋经》中载:“大都病在脏腑者,服药可以治疗,病在筋络者,服药不可旁通,欲使筋络贯舒,气血无滞,非行此不为功。”此句明确说明了捏筋拍打疗法对于治疗经络系统的病证具有独特之处。

一、捏筋疗法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我们认为,捏揉某些特定部位或穴位处的筋腱使之舒展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将它定名为捏筋。它不同于一般的按摩。这里所讲的“筋”,是指广义的“筋”,它包括筋腱、经络(结合西医学知识,即与肌腱、韧带、筋膜、滑囊、神经、血管等有关),特别是与经络系统的经筋,有着直接的关系。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体内关节的体系。我们所捏揉的部位,正是这些经筋之气聚集、转输、散布、维络的枢纽之处。如躯干部的颈、项、背、腰、骶,上肢部的肩、腋、臂、肘、腕,下肢部的髀、胯、臀、股、膝、踝等处的穴位。这些正是经筋的交叉汇合之地。经筋是连缀人体四肢百骸,维络周身皮肉筋骨的一个体系。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经筋是舒展且畅通的,经气输布正常,故能令四肢百骸、各部关节屈伸便利,转动灵活,运用自如。即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运动,使人体有劲。如一旦遭受损伤,致经筋肿胀、瘀血、挛缩,甚则僵硬或断裂,则经气阻滞、凝结,必然会出现疼痛、肿胀、麻木、举止不利,甚则偏废,痿不得伸。故古人有“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之说。所以我们通过不同的捏揉手法,使瘀血肿胀者,肿消瘀散;使挛缩者,舒解伸展;使僵硬者,疏松柔软;使断裂者,重新修复。总之,促使经筋舒展通畅,使经气得以正常输布运行。这就是捏筋疗法对于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疗效的基本道理。

经脉与经筋在人体内的分布,是相互并行、相互为用的。经脉内运行的是“血”,经筋内运行的是“气”。故古人有“气行脉外,血行脉内”之说,同时又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这就说明在经气阻滞的情况下,必然会使“血”凝结在经脉之内,而使经脉阻塞不通。我们应用捏筋手法,不但可促使经筋复通,经气运行,同时也可以促使经脉通畅,使“血”流旺盛。经筋、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旺盛,则痛消肿散,患处复健。

所以说捏筋疗法与经络系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某些内科杂病之所以能用捏筋疗法治疗,也是通过这种经络的畅通、气血循行旺盛和经络的传导作用来完成的。

二、拍打疗法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拍打疗法与经络系统关系更为密切。虽然拍打疗法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作用在皮表,但实际上,也可通过皮肉而作用于经筋和经脉。拍打时首先作用于经络系统的最表层——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经筋的气血,通过络脉而散布在人体最表层的部位。它以十二经脉为纲纪,是人身机体卫外的屏障。在病理变化时,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侵入皮部,通过经络,传导至内脏。如风寒侵袭,首先侵入皮部,通过经络传导至肺,而令人打喷嚏,流鼻涕,进而咳嗽吐痰。同时,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在皮部。如肝胆病,有时会出现黄疸,皮肤发黄。拍打疗法促使皮部上的气血循行旺盛,也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影响相关的内脏,还可使经脉经筋受到震动和颤抖,促使痉挛缓解,阻滞消散,壅塞复通,从而止痉止痛。所以说拍打疗法也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促使整个经络系统通畅无阻,加速循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