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够不够好,取决于你会不会教》:走出“严教”的误区
- 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
- 陈廷编著
- 2121字
- 2023-06-09 17:42:05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孩子,而似乎无论是过分的溺爱还是严厉的管教,孩子们都依然遵循着自己的成长轨迹,难以达到家长们眼中“龙”、“凤”的标准,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盲点吗?是否应该尝试做个“坏”父母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引起了不少家长对教育的反思:一位单亲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女儿,女儿是她的唯一希望,但望女成凤的心理和对于女儿严格的教育使妈妈的母爱让女儿喘不过气来,打骂成为了妈妈管教女儿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女儿的一切妈妈都要干涉,女儿的一言一行妈妈也都非管不可。到了高三这一年,面临着人生中的头一件大事——高考,几近扭曲的母爱使女儿的心中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女儿再一次误会了妈妈“爱的表达”时,女儿举起了尖刀,而本想自杀的女儿却在撕扯中无意中将刀插入了妈妈的胸膛……“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很多爱孩子的家长,时至今日也还在坚信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怀着满腔的爱,却在用恨的方式对待孩子,奉守着“严教”的法则和定律。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父母的回答都是“孩子不听话”,打骂孩子相信其实并非是许多父母的本意,家长们之所以面对亲生骨肉下得拳脚,实在是一种无奈。打骂孩子基本上都会后悔,但是到了下一次,一遇到所谓的“忍无可忍”的情况,手就还会忍不住打向孩子。而教育专家们却一针见血地点醒了不少“严教”的家长: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的,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这难道不是父母们一相情愿的悲哀吗?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也能引发我们对“严教”的反思:一位母亲在回忆自己的教子经历时,对许多事都万分悔恨,她说:“记得有一次,儿子没做作业而且还撒了谎,老师来向家长告状,我挨了老师的训,心里特别不痛快,回来严厉地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做作业,儿子竟然怎么问都不吭声,一气之下,我竟然跟爱人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威胁说不要他了,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手,我们两人一个拉,一个抠他的手,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可到现在我脑海里还在时不时地浮现出儿子绝望的眼神。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们中午让孩子脱了衣服睡觉,怕把被子弄脏了,其实3岁的孩子脱了衣服再穿上是很麻烦的,老师告状说我儿子醒来后总不穿衣服,我就觉得丢人,觉得他故意偷懒,搞特殊,我就对他喊:你为什么不穿衣服?孩子浑身发抖,两只眼睛瞪着我,我觉得当时他被吓坏了,我都不知道自己的严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当父母们用伤害孩子心理感受又极端严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严教开脱,其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许多负面的行为,例如由于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便形成了谎话随口即来的坏习惯;有需求不敢说,就渐渐演变为偷窃,甚至偷窃癖等心理疾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触意识和尖锐的对立情绪。
所以归根结底来说,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家长来承担,而不是孩子。
但不少家长会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来,将严厉变成一种适度的“妥协”,是不是又会宠坏了孩子呢?
事实上,有些父母时常感到很为难,因为除了以打骂为标志的“严教”之道以外,他们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更为有效且较易实行的育儿方法,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便是随着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也应该逐渐变通,变得更具亲和力及艺术感。
天下父母无不祈盼孩子成龙成凤,但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走出“严教”的误区,必须对孩子循循善诱,以德服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所以,父母们不妨采取一些特立独行的方法,抛开传统的教子观念,避开那种“严教”。毕竟,亲切灵活的父母比起一个整日严肃认真的严厉父母来说,可是可爱多了。比如,当父母们觉得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错误的认识,应该管教一下的时候,与其把孩子拉过来打一顿屁股,让孩子不明所以地哇哇大哭一通,不如先明确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是对的,再采用一些有效的惩处措施,比如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是带着孩子到社区中去做义工,让孩子在做正确的事情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自己之前的错误之处。
无数案例向我们证明,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上进心,懂得教育的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崇尚先进,主动要求进步,为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主张个性发展,才能使孩子们学会扬长避短,早日成才。成功的父母应该是拒绝打骂和暴力的父母,应该是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快乐空间的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尊崇说服为先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取压服的手法,需要用博大的爱来交换爱,用深厚的信任来交换信任,也只有走出“严教”误区的家长,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家长,也唯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对犯了错误的人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反省,“坏”父母不妨也可以对孩子采取这种方式,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则能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