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我的芯片生产车间
- 重生1981从厂办开始
- 相声专场演出
- 2098字
- 2023-07-04 10:00:06
回到四九城,发现孙厂长已经伤愈出了院,正式恢复工作。
他在广播里宣布,厂子现在已经被工业局推向市场,从此以后不能指望拨款了。
因此,孙厂长也要来了政策许可,自己可以随意生产经营任何类型的产品。
除了每年固定上交的利润,其余部分都可以留在厂里。
老孙动员全厂职工,学习李三彪脑筋活泛的品质,为厂子研发电子表,让厂子一下摆脱了危机。
在李三彪别有用心的建议下,厂子也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奖勤罚懒,严格劳动纪律就不提了。
最主要的是,实施职位与年龄、级别分离,
谁有能耐,都可以自己当经理。
经理,就是能拉到订单的人。
比如李三彪,虽然年轻,才是二十三级干部,
但有了订单就是经理,经过批准以后,经理可以调动人员和设备,
甚至于自己招人,采购设备,成立一个分厂!
李三彪被任命为第一分厂的经理,他招来的人,都可以挂靠在789厂。
这都是李三彪为了自己开分厂,让孙小红向他爹提出的办法。
这时候想要自己做生意,都是这样挂靠的。
有的成立个集体企业挂在街道,有的成立社队企业,挂在公社。
这两种各有优缺点,社队和乡镇企业的优点是不用交税,
但想闯出品牌,获得认可就太难了,乡镇企业俩字会背一辈子。
李三彪宁可多交税,还是挂在789厂下面,
这是为了吸引人才考虑。
稍微靠谱点的技术人员,也不可能辞了铁饭碗,
去集体和社队企业给你打工,听着就不靠谱。
这类大学生辞职给乡镇企业打工的新闻,在2000年以前真的只存在于报道当中。、
李三彪先给顾工和穆工找了两间厂里的宿舍,安顿下来。
看到他们来到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电子城,两人立刻安下心来。
顾工说自己还有几个徒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愿意做技术。
此外,他们又挨个打电话,说动了五十多个有经验的技术员和工人。
和顾工和穆工一样,他们大多是华强工厂研究所的,
因为不愿意跟着厂子转产电视机,给外国厂家焊线路板,打螺丝,干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所以穆工和顾工一去策反,说是接着用厂里原来的生产线,研发新型芯片,他们二话不说,立刻从华强辞职了。
华强厂的领导倒也豁达,深深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只有把有共同目标的人集合起来,才有效率。
比如上级给予华强厂的转产目标,本就是靠代工来赚外汇,
非要把这些研究所的人才留着,非但没用,在开会时还会提反对意见,他自己也头痛。
说实话,这时候挣钱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基本都是赚快钱。
人各有志,有些人愿意迎难而上,给世界带来原先没有的东西,比如马斯克和李三彪。
很快,这些人坐上火车,前来投奔李三彪。
虽然华强给他们的工资也不低,但李三彪私人开出的工资更高。
工程师每人300块钱月工资,技术员每人200块,工人每人120块,比深城工资还要高20块钱。
并且给他们挂在了789厂,算是厂里职工。
他们迅速开始工作,开始调试李三彪的工厂设备。
那些半导体机器设备,先找了个厂里的仓库存了起来。
李三彪在深城这些天,在加班加点之下,厂房已经盖好了。
这时候就要考虑设备安装了。
做为芯片厂房,需要恒温恒湿的洁净空调,李三彪让任成飞想办法,从香江进口了一批,反正这个车间也不是很大,先买20万块元的凑合用。
李三彪派老杨和另一个运输员,押车给空调去了回来。
洁净空调安装还是个技术活,所以李三彪就交给了量子八级工。
一夜之间,洁净空调已经安装完毕。
李三彪这期间找到了电力局和市政局,花了5万块钱,才把关系都搞定,接上了电线和自来水。
在洁净空调运到之时,顾工和穆工已经将那套华强电子厂的晶圆生产设备,以及所有光刻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只是,这么精密的设备,经过长途运输,难免会出现误差,难以保证原来的精度。
顾工和穆工对此一筹莫展,这也是他们预料中的事情。
他们报告了李三彪,如果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芯片良品率。
李三彪说他来想办法。
夜间,李三彪摸黑唤出三大爷,把设备逐一解析,分析问题所在。
再把量子机器人释放出来,根据设备的解析结果,重新精细调整一番。
两个芯片工程师发现,昨天晚上没解决的问题,今天居然好了!
“李总,这些设备怎么可能一夜之间,自己就调试了呢?你找过人呢了吗?”
李三彪只是淡然道:“嗯,是我找的人,他们这是干私活,人家不愿意暴露身份,你们就别问了。”
顾工和穆工恍然大悟,佩服李三彪作为老总,人脉肯定很广,
四九城那么多研究所,高手肯定很多,夜里有几个人过来排除故障并不奇怪。
因此,两人也没再怀疑。
现在没有空调安装工,也是量子工人代劳。
安完了空调,李三彪的芯片工厂就可以正式投产了。
任成飞不断从深城催促,他竟然制造了1000多台交换机,
要李三彪抓紧生产电话交换机的芯片,
李三彪火速刻出了1W片,冲个量看看!
任成飞接到货后,表示这些已经芯片够用半年的了。
深城的消息其实很闭塞,去往特区也不是很方便,所以迟迟没有人订货。
任成飞没办法,只能将一百只交换机,交给两位火车运输员,请李三彪在京城进行推广。
李三彪把电话交换机,放在了门市部里卖。
外地业务员看到后,惊讶于感人的价格,竟然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一个单位要是有了内线电话,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上班时间溜达聊天现象!
因此,交换机下线的消息,立刻不胫而走,四处传播。
虽然它还是空分式的小型交换机,很落后,只能给工厂、宾馆做内线电话使用。
但这个客户也非常庞大,很快100台交换机就被抢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