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四合院是传承久远的北京传统居住生活形态中最典型的细胞单元,保留了大片四合院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这座都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真实的生活传统,这里不仅有老北京独特的传统风貌,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更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京味文化。

作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地域传统生活,展现城市传统风貌,构成北京古都整体空间特色的最为重要的基底。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好传统风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系统性地改善居住生活条件。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也是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实现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阅读这份书稿的过程中,我不仅可以理解石炀对历史文化街区“社会性”生活的定义和阐释,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研究中透过对社会与生活的生动翔实的解析所体现的发自内心的强烈人文关怀!

这本书令我回忆起石炀十余年来从硕士学习到博士论文研究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他始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住问题保持浓郁兴趣,并且延续至今。这个兴趣是有益的,因为居住问题是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关系着数十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牵连着北京老城整体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个方向的工作是烦琐和艰苦的,涉及的社会和空间因素颇为复杂,相互错综交织,需要抽丝剥茧般的细致梳理。

我曾经建议石炀,应当努力深入到居民真实生活中,尽可能翔实地做出每一份调查访谈、实态分析。现在看来,在十余年来陆陆续续的调查中,他没有浮于街巷胡同、公共空间和统计数据之中,而选择走进一个个家庭和院落,从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中寻找线索,以具体而非抽象的方法来做研究。这可谓“笨功夫”,并不太容易很快地形成研究成果,但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是真正了解北京老城百姓生活和社会空间演变的必要过程,也是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逐渐形成了观察、分析、解释和判断历史文化街区居住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并尝试将点点滴滴的研究,逐渐汇聚成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居住问题的整体认识,并最终形成了《院落社会》这本书。

关于书名中的“生活空间”,我们曾有讨论。这本书关注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局限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重在关注历史文化街区中社会空间的演变和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我想,这种“社会性”视角恰恰是历史城市传统居住生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最大特点。这本书不断提醒我们,以街巷、胡同和院落所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生活空间肌理并非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而是在有序和多变中,成为传承古都北京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社会空间中特色鲜明的细胞单元,它们潜移默化而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生活空间不仅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遗产类型,也是承载其他文化遗产类型的基础。

街区中的生活空间并非僵化不变的,它积淀着不同时代的记忆,并将持续融入新的时代记忆。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且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我很欣慰地看到,石炀并没有把这本书作为研究终结的意图,也并未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谨慎地选择其中一段时期,尽可能把这种“过程性”体现出来。

以不同的价值观来审视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空间的变化,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激烈的褒贬之词容易引起共鸣,但也更容易失之偏颇,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杂性。这本书花费了很多篇幅来描绘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家庭、院落和不同片区的案例,并试图解释它们的变化过程和原因。在进行这些描绘和解释时,书中采取了相对冷静的态度,很少给出非此即彼的判断。这种比较平和的叙述方式,也许更容易引起阅读时的思考,有助于启发读者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问题。这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是我们观察、分析、解释和判断历史文化街区问题时应当始终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同时,这本书的措辞平实直白,很少使用专业化的词语,但相比玄虚花哨的概念,我更加赞同这种简单直接把事情说清楚的方式。书中有一个观点是颇为清楚的,那就是“北京老城具有整体之美、多样之美,但如果一部分家庭、院落和片区的困难程度超出了基本的下限,这种美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破坏”。这种观点来自于朴素的人文关怀,包含对均衡和整体性的希冀,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充分融入“社会性可持续”理念应当有所启发。

回顾数十年来的工作,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政策在演进中也不断完善,能够更科学地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导向,更有针对性地长效性化解其中累积的复杂矛盾。我们要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提倡“求同存异”,就是要客观面对不同片区历史积累而成的现实差异,应厘清、明确和坚持共同的保护原则,坚持历史遗存保护的真实性、传统风貌延续的整体性和社会生活演进的延续性,并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城市背景与差异化的保护需求,应对变化与差异,平衡保护与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兼顾风貌与生活,考虑社会与人口,充分发挥政府与公众的作用,以实现一种社会化可持续原则为导向,通过差异化、针对性的保护路径实现不同街区的历史价值传承与地区发展复兴。

今年正值《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正式批复二十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希望《院落社会》一书能够引起更多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城市历史保护永不言晚,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探索任重道远,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执着前行。

边兰春

2022年8月4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