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惊世龙盘怎么用

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是烧成后绘制在陶盘内底的。这些陶盘被称为“龙盘”,共4件,皆出自早期王墓当中(距今4300—4100年)。按理说,那该是相当金贵。可这些龙盘怎么用呢?是君王使用的餐具还是盥手用器,这可大有讲究。让我们从这些龙盘出土的背景关系里,去一探究竟吧。

(一)第3016号墓龙盘

第3016号大墓,可能是早期王墓墓地王陵区最早下葬的王墓,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类甲型墓。

◎劫后余生不太惨

第3016号墓被陶寺晚期(距今4000—3900年)5座扰墓坑捣毁,劫后余生的随葬品保留了大部分。墓室足端沿墓壁底部自西向东摆放成组的礼乐器石磬1件、鼍鼓2件、陶鼓1件。足端墓圹东北角集中摆放一组工具,包括石斧和石锛各4件,石凿2件、石镞2件、蚌镞1件。周围散见肢解的猪下颌、猪肋骨和蹄等。

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平面示意图与器物组合图
1.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平面示意图
2.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器物组合图

墓室东部偏北,则摆放着长木盘,木盘的南端置1件陶盆形斝(jiǎ),斝里放猪下颌骨1块。木盘的南侧是1套石磨盘与石磨棒,沾有红色和黄色颜料。木盘的东侧放置木器1件(已朽,器形不明)、平石板1件、圈形灶1件。

墓室东部偏南放置一组陶器,其中有朱砂彩绘太阳纹大口罐1对、单耳小罐1件。彩绘龙盘便置于此处。

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线图

◎开始“划重点”了

第3016号墓彩绘龙盘与1对大口罐和1件单耳小罐放在一起,明显组成一套盥洗用器——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里舀出液体,盥洗双手,陶盘接水。中国青铜器当中,盘通常被视为“承盘”,用于浇水洗手时承接水。夏商之前多用木质或陶质,商周之际多用铜铸。西周晚期开始,铜匜与铜盘配套成为盥器组合。大兴于春秋战国,主要用于贵族日常盥洗和祭祀前净手。西周中期开始,新出现了将铜盉与铜盘相配的盥器组合,盥器铜盉不再作为酒器,而新得一个器名为“蓥”。

◎结果还是扑朔迷离,矛盾重重

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仅仅作为陶寺君王日常盥洗用器,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陶寺遗址彩绘陶的功能说道说道。陶寺遗址的彩绘陶器主要出自贵族墓葬,极个别残片见于陶寺宫城内,是一种制作精美的低温陶,烧成温度在600℃左右,几乎难以用于日常生活。彩绘纹饰虽然都很精美,但是均为陶器烧成之后,用朱砂、赤铁矿、石绿、白垩等矿物颜料彩绘施于陶器表面,纹饰图案的附着力很低,稍微用力摩擦,彩绘图案就会被磨灭,因此绝不能长期使用。这种烧成后的陶器彩绘工艺,与人们熟知的彩陶工艺有着本质的差别。彩陶是陶器烧制前在陶坯上绘制图案并经过压光,将颜料压入胎体器表,再与陶器同时烧成,其纹饰不易磨灭。彩绘陶与彩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明器或礼仪性的象征用器,不能日常实用;后者既可用于祭祀礼仪,也可以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由此可见,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绝非君王日常盥洗用器,最多是象征性的礼仪盥洗用器。

其次,从使用行为的重要性分析,即便作为君王礼仪象征性的盥洗用器,按理说龙盘用于盥洗行为只是仪式前的净手环节,并非祭仪行为的主体,因此不属于核心礼器或祭祀用器。比方说,商周时期的铜盘及盘匜盥器,在青铜礼器中也属于“边缘化”的器物,相对于觚、爵、斝、鼎、簋、豆等核心礼器而言,地位低很多。然而,陶寺的龙盘装饰,却是陶寺文化彩绘陶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其一,陶寺彩绘陶在海量的陶器中已属凤毛麟角,而彩绘陶图案除了龙盘里的蟠龙为动物形象外,其余纹样均为或繁或简的几何装饰纹样。彩绘龙盘上绘制精美而复杂的蟠龙在陶寺凤毛麟角的彩绘陶纹样中鹤立鸡群,极为惹眼。其二,陶寺不重视偶像崇拜,流行装饰艺术中,极度缺乏人和动物形象,仅有少量花草的变体,这是陶寺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陶寺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而得名。曾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主要分布在晋南的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正是因为陶寺宗教信仰中,偶像崇拜分量很轻,龙盘用于祭仪前的净手环节,貌似恰如其分。具体到第3016号墓核心礼器组合,包括脚端的礼乐器群石磬、鼍鼓、陶鼓,木盘盛猪头牲首的盆形陶斝,头端的木案上放置的木觚和折腹斝。墓室东南角的彩绘陶壶、小口折肩罐、折腹罐以及东部偏南的龙盘等盥器组合,貌似为边缘化的礼器群。然而,匪夷所思的是,核心礼器中的陶鼓、陶斝等均无彩绘装饰,反而龙盘的彩绘令人惊艳。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从盥洗行为的重要性来看,龙盘的礼仪地位很低,但是从最高等级的彩绘装饰艺术的角度看,龙盘的礼仪地位独树一帜,应该也很高。这一悖论现象说明,仅仅从盥洗行为用器来解读陶寺龙盘的功能,一定存在着一个误区陷阱。陶寺龙盘的功能与地位及其彩绘装饰的等级与地位,在陶寺人的认知中,一定是顺畅的、一致的,不存在抵牾。

由此,是不是应该以龙盘作为盥器承盘为基础,再向高层次礼仪行为方向思考呢?我们尝试做些推演。

◎祼禘承盘:龙盘“高大上”的功能

陶寺龙盘如果不彩绘蟠龙,而是作为实用陶承盘,确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和祭祀仪式前净手的盥洗器。一旦彩绘蟠龙,就标志着龙盘已经从普通盥洗器,华丽转身为更加神圣的礼仪行为用器。而这一神圣的礼仪行为,一定是从盥洗行为衍生或升华出来的。

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盥洗器组合表现的盥洗净手行为,是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里舀水,浇灌在手上,清洗双手,流水下注承盘。中国先秦时期有一种极为重要和神圣的“祼(guàn)禘礼”,就是用酒浇灌祖先神“帝”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多为细木棒或玉柄形器捆扎苞茅草,塞入木觚、漆觚或铜觚内,用祭祀郁鬯(chàng)浇灌细木棒或玉柄形器的顶端,让酒顺着细木棒或玉柄形器徐徐下注到觚的近口部,渐渐被细木棒或玉柄形器下端捆扎的苞茅草吸收进去,象征着祖先神享用了奉献灌注的郁鬯,称之为“缩酒”。

非常有趣的是,湖北鄂西和荆山一带乡村,至今还遗留有巫师缩酒的仪式。《楚文化——奇谲浪漫的南方大国》图录中,有一张拍摄自湖北南漳县薛坪的缩酒祼禘祭祖仪式的照片,男觋(xí,方言称“马脚”)用酒盅浇灌三个树棍上端扎稻草的草把子,象征三个祖先帝的草藉人,而不是用觚杯瓒棒缩酒。由此推知,祼禘缩酒很可能有两种工具套。一种就是觚杯配瓒棒,瓒棒下端捆扎苞茅草以祼禘缩酒,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基本上沿袭的是这套传统。另一种是直接用酒浇灌草把子,草把子其实就是瓒棒的倒置,目前实例仅见于鄂西当代民俗。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为代表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东临海滨,西至茅山一带,北抵长江,南达杭州湾南岸。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也有人认为起始年代可早至前3400年。

诚然,鄂西南漳薛坪的缩酒草把子祼禘缩酒稍显简陋,最大的问题是如果酒灌注多了,草把子吸收酒浆饱和后,会顺着树棍向下流淌,必然渗入地下,而祖先神住在天上,祭酒下注于地,于理不合。假如草把子树棍下放置承盘接酒则更加完美。

经过上述分析,再反过头看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从盥器承盘,升级为用于祼禘礼缩酒的承盘,由低级的盥器升级为高级的祼器,一切悖论就迎刃而解了。

第3016号墓头端木案上虽然残留有折腹斝和木胎觚杯各1件,但是整个陶寺墓地均未发现玉柄形器、标准的玉锥形器和小木棒与觚杯配套使用,足见陶寺的觚杯不用于缩酒,也不用圭瓒木棒缩酒。假如陶寺龙盘确实用于祼禘缩酒承盘,那么,会不会有类似鄂西南漳薛坪祼禘缩酒的草把子,即倒置的大瓒棒?否则,就缺失了灌注酒浆的对象——祖先神帝。

◎开始怀疑“高柄木豆”的真实“身份”了

由于第3016号墓被捣毁,信息不全,其本身的资料一下子难以说明问题。陶寺第2001号墓同样出土了龙盘,其南侧摆了一排7件高柄木豆。这种高柄木豆形制极为特别,仅见于陶寺早期王族墓地里的王墓和二类大贵族墓葬。

高柄木豆整体呈高柄烛台状,通高25—50厘米,盘径10—20厘米,但是豆盘深度极浅,容量极小,实心的高柄豆足在整器形体中占比很高,可以肯定没有实用承器的功能。有些甚至没有豆盘口沿,外观就剩木柱柄。木豆高柄皆束腰,造型优雅,特别是高柄近上盘部,均有一道凸箍或折棱。器表一般都涂朱甚至有精美的彩绘。陶寺第3016号墓虽然没有发现高柄木豆,但是墓室头端被捣毁的部分,残留一件器形不明的木器,大致圆形,可以推测为被捣毁的高柄木豆的残块。

陶寺大墓里出土的所谓高柄木豆,只要在上端凸箍或折棱处以上捆扎一个苞茅头,包住所谓的豆盘,就能成为祼禘用的“草把子”,也就是祖先神帝的草藉人象征物。无形的神灵所依附的木器,古代称为“主”,相当于后世的“祖宗牌位”,是拜祭的对象。金文的“主”字写作,不就像个烛台吗?与陶寺的高柄木豆,也比较近似。所以将陶寺文化大墓里随葬的这些用于祼禘的“高柄木豆”,可暂称之为“苞茅木帝主”。将“苞茅木帝主”置于龙盘中,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中舀酒,灌注苞茅木帝主头部的茅草,酒液渗入苞茅头,先在“木豆”浅盘中短暂贮留,出现“缩酒”现象。随着不断浇灌酒液,酒液饱和后从苞茅头渗出,沿高柄下淌,汇入龙盘。酒液汇入龙盘后,彩绘蟠龙图像便开始发挥其图示的象征作用了。

陶寺遗址早期墓葬出土的高柄木豆(“苞茅木帝主”)

◎蟠龙闪亮登场

陶寺第3016号墓这件龙盘灰褐色陶胎,口沿及盘内施褐色陶衣,磨光,盘外壁施绳纹。口径36.6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6.2厘米、通高6.8厘米。盘口沿以陶衣为地,间断绘出5—6处红色条带。盘底用红彩涂成圆面,应当象征着下界。盘身内,以陶衣为地色,红彩绘蟠龙图案。蟠龙蛇身,尖尾起自下界圆面的外侧,龙身向上螺旋盘旋,龙头止于近盘口处,象征着龙盘旋而上升天,可称为“登龙”。龙身以陶衣为地色,红彩间隔描绘“横焰状”龙鳞,“焰头”趋向与龙头同向,增加了蟠龙螺旋向上的动感。龙头无角,没有表现眼睛。龙头有明显的额头,似鹅头上瘤疣状。龙吻上下圆唇,嘴里没有表现列齿,却衔一枝松枝样的仙草。

◎龙嘴所衔是什么?

陶寺龙盘中蟠龙嘴里衔的是什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以往曾被认为是水草、稻穗、谷穗、麦穗、松枝等,甚至有仙草之说。后来在新疆小河墓地青铜时代墓葬随葬中发现被视作神草的麻黄草。通过形态对比,研究者发现陶寺蟠龙嘴里所衔的仙草很有可能是麻黄草!麻黄草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广泛野生分布,陶寺遗址孢粉分析结果中,曾发现过麻黄花粉。麻黄草含麻黄碱,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食服一定量后,就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所以在古代被用作致幻剂。

扩展阅读

麻黄草

麻黄草为针叶丛生,单株针叶最多可达240多针,少的几十针,当年生一叉枝最少为14针。麻黄草是一味用途广泛的“神草药”,含有麻黄碱、利尿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是治疗感冒、咳嗽、肺炎、尿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痛风等的常用药,今天属于处方管控药物。

◎龙盘所承接的“郁鬯”就是麻黄煮酒

陶寺祼禘礼沃灌苞茅木帝主的液体一定是酒,而这酒里大有名堂。祼禘酒非常高级,用少见的黑黍子酿造,称为“鬯”。陶寺蟠龙嘴里所衔仙草为麻黄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鬯草,俗称“郁金香”,夏日为绿色,郁郁葱葱;秋日变为淡黄色,冬日为枯黄色,美称为“金”;来年春夏返为嫩绿色,夹有淡黄色,可谓“郁金”。麻黄气味微香,味涩,微苦,由此可合称“郁金香”,这可跟源自荷兰的郁金香花没有关系。先秦时期,人们将麻黄草“郁金香”一定针数捣烂,与鬯酒同煮制作成含有麻黄碱的麻黄煮酒,称之为“郁鬯”。

郁鬯在金文铭文和文献中可是大名鼎鼎,频繁用于祭祀和赏赐。由于融入了麻黄碱,使得郁鬯具有神经兴奋剂和精神致幻剂的作用,可使饮者精神兴奋,浑身上下通畅,幻觉通神,成了先秦时期祭祀用酒的主角。

陶寺文化早期行祼禘礼时,郁鬯装在大口罐里,用单耳小罐将郁鬯舀出,徐徐沃灌于置于龙盘的苞茅木帝主头上。郁鬯徐徐渗下,象征祖先神帝饮下了郁鬯,汇聚到龙盘底部红彩圆面“下界”——原始海洋。蟠龙象征着祖先神帝的灵魂,在郁鬯的催动下,向上天螺旋上升,回到天界,与天帝沟通。准此,陶寺龙盘里的蟠龙,便成为祖先神帝灵魂的象征。

◎陶寺蟠龙与“尧诞传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考古学家的研究也是不断“解谜”的过程。陶寺遗址经过40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串联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不断地指向文献所谓的“尧舜之都”,特别是陶寺文化早期都邑,很可能是尧都。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出土的龙盘,皆属陶寺文化早期。这些君王共同的祖先神就是帝尧。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尧诞”神话。传说帝尧陶唐氏,其母叫庆都,成年后常观于三河,经常有龙尾随。一日破晓时分,有赤龙感之,庆都怀孕14个月而生尧于丹陵。后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陶寺蟠龙显然是赤龙攀天而上,与《竹书纪年》所谓感赤龙尧诞的传说,不谋而合。今天陶寺村及其所在的襄汾县一带,清明节上坟祭祀男性先祖的花馍被称为“蛇馒头”,馒头顶部面塑一条盘踞的带双角的小蛇,至少今天的村民仍认同小角蛇即龙,象征着男性祖先。

抽丝剥茧,我们多少明白了,陶寺大墓里的龙盘用作祼禘礼中的承盘,是祼器组合中的重要器物之一,图像与陶盘的器形结合,完成祼禘礼中祖先神升天的后半程。虽然如第3016号墓这样的大墓里随葬的龙盘祼器是低温彩绘陶,不能实用于宗庙祼禘礼,但是作为祼禘礼象征性道具随葬给君王,其象征意义与祖庙祼禘礼中实用龙盘别无二致。

(二)第2001号墓龙盘

◎墓主是男是女?

第2001号墓是陶寺文化早期王墓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墓坑长方形,头端宽2.54米、脚端宽2.52米、长2.9米、残深0.7米,长方盒形木棺。木棺周围撒朱砂。墓主人骨保存不好,下肢粗壮,因随葬女性性别指向的彩绘陶瓶,发掘者推测为女性,年龄不明。该墓随葬器物77件(组),没有随葬石磬、鼍鼓、陶鼓等礼乐器,因此发掘者将该墓等级定为一类乙型墓。

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平面示意图与器物组合图
1.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平面示意图
2.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器物组合图

头端木案上摆放1件折腹斝、1件木觚(已残朽)。折腹斝以东沿墓壁摆放7件苞茅木帝主(高柄木豆)。墓室东南部,苞茅木帝主北侧,摆放大木盆,下压龙盘。龙盘的北侧摆两件大口罐,附近还有1件单耳小罐,被压在大圆木案下。这套器物组合包括大木盆,应为祼器组合。

彩绘陶瓶1件放置在墓室西北角,是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的通例。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与下靳陶寺文化早期墓地里,随葬彩绘陶瓶者虽以女性墓主为多,但是也有个别墓主为男性。陶寺第2001号墓墓主人骨检测有男性特征,因此该墓主应是男性。尽管该墓没有随葬礼乐器组合石磬、鼍鼓、陶鼓,但是随葬了祼器组合、苞茅木帝主一组7件,阵容豪华;木仓形器5件一套,件件配骨匕,仍显王者气度。因此我们推测墓主应是陶寺早期的男性君王之一。

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线图

◎蟠龙长角了

第2001号墓龙盘,胎灰褐色,器表深灰色,盘口沿及内壁施黑陶衣并磨光。口径40.9厘米、底径12.6厘米、腹深10厘米、通高11.6厘米。盘口沿上以黑陶衣为地色,画出五段红色彩带装饰。盘外壁上部施绳纹。内壁用红、白两色绘制蟠龙纹。龙身与龙头为红色,横焰状龙鳞为白色,焰尖与龙头趋向一致,攀天而上。龙蛇身尖尾,起自盘底空心下界。龙头近似第3016号墓蟠龙头部,无眼无列齿,长吻,上下圆唇,口中衔麻黄草一枝。与第3016号墓蟠龙头部细节略有不同者,第2001号墓蟠龙龙头上额头与下颚皆有角。上额瘤疣后部向后生长一角,下颚后部向后长出一角。龙嘴里的麻黄草从咽部“长”出来。

第2001号墓蟠龙龙头的形象,显然是第3016号墓蟠龙的进化,龙头长双角,更加具有“龙”的特征。麻黄草从龙的咽部“长”出来,更加强调通神麻黄草与龙本体的关联性。第3016号墓蟠龙,仅仅是口衔麻黄草,并未从咽部“长”出麻黄草。

(三)第3072号墓龙盘

第3072号墓属于王墓,大部分被捣毁破坏。脚端东壁中段放置陶豆2件、陶尊1件、大口罐1件。墓室东北角放置龙盘1件、陶豆1件、大木豆1件。龙盘的南侧有1件大口罐,似可以组合成祼器,但缺单耳小罐和苞茅木帝主。比照第2001号墓祼禘礼用具完整组合,可以推测第3072号墓祼禘礼用器组合原本也比较完整,只是在陶寺晚期遭到严重破坏,组合不全了。

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线图

◎龙头变凶了

第3072号墓龙盘,胎褐色,器表深灰色间灰褐色,盘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磨光。口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通高9厘米。陶盘口沿及内侧盘内壁以黑陶衣为地色,唇与边缘涂朱。盘外壁上部施绳纹。盘内红色彩绘蟠龙纹,以黑色陶衣为留白,表现双列横焰状龙鳞片。蟠龙蛇身,尖尾及盘底“下界”红彩圆面均已漫漶不清。龙头已不见瘤疣,圆眼。龙头上下各有一个耳转角。龙嘴中有清晰的列齿,麻黄草也从龙嘴的咽部“长出”。第3072号墓蟠龙的形象,显然是第2001号墓蟠龙形象的升级版,出现了眼睛和列齿,长吻也变为尖唇,像鳄鱼头,更显凶猛。但是蟠龙图像的核心寓意应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线图

(四)第3073号墓龙盘

第3073号墓属于王墓,被彻底捣毁破坏。随葬品残留在墓坑的东、西两壁墙根。东壁散乱残存4件大口罐残片,3件朽毁的木器,长条形,可能是苞茅木帝主。扰墓坑第3012号灰坑填土中发现可复原的龙盘等。

第3073号墓龙盘,胎褐色,器表灰色,沿面及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磨光。口沿34.4厘米、底径12.5厘米、腹深7.6厘米、通高8.7厘米。盘口沿涂朱。盘外壁上部施绳纹。盘内壁以黑陶衣为地色,用红彩绘蟠龙纹,以黑陶衣地色留白表现横焰状龙鳞,焰头与龙头朝向趋同。白彩起描边补白和装饰龙鳞圈点的作用。蟠龙蛇身,但是尾部从盘底“下界”呈条带状向上盘旋。龙头有些漫漶,尖头无瘤疣,头上下各有一角,嘴里有列齿,麻黄草从龙嘴咽部“长出”。是否有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第3073号墓蟠龙总体形态与第3072号墓蟠龙形态相近,其象征意义也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