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致父母
1896年1月11日至13日,图宾根

亲爱的父母亲:

我在业余时间里阅读美学和文学书籍,这与我的职业相契合,自然是令我非常高兴的事情。我还在继续阅读1790年至1890年的德国文学史,但愿不久就可以把这一段思想史消化掉。很奇怪的是,自从我读了歌德,获得了判断的立场后,学习和判断对于我变得容易多了。如何以歌德的观点了解最新事物是很特别的事。对于我,福音书并非《浮士德》,而是《威廉·迈斯特》和《诗与真》。我爱上了《列那狐》,结构的跌宕起伏使我爱不释手,我快乐而勤勉地享受着阅读,迄今为止我从未有过如此的享受。读这样的书让人回到童年,日常生活中的负担在诗意或审美的方式中便不至于令我垂丧。歌德的作品我不止读一遍,而是十遍、十二遍,一次比一次美妙。我相信,必要时,比如在巴西(1),我的房中可以只有歌德的书。我曾经试着从审美角度对自己解释歌德的作品为何能给人不容置疑的享受,特别是那让人满足的宁静。这就不得不以席勒与他相比了。

先撇开歌德是客观写作的朴素作家不说,我觉得他的作品之所以让人享受,最主要的原因是读者会感受到作者内心守护着一种沉静,感受到他最终避而不谈的那部分。而席勒则总是不断催迫着,想贡献出他最好的、最终极的东西给读者。所以我们读席勒读到他扣人心弦那一刻时,总是担心他会上气不接下气,担心他走着走着就会倒下。这种写作使得席勒令人喜爱。不过在我看来,歌德的作品在审美上比席勒更胜一筹。读席勒作品就如同看着冲天炮爆发的火花,并非通过形式、色彩,而仅仅通过他最原始的、理想的向上追求,令人欣赏,使人敬佩。我们受到触动,因为我们知道,作品在吞噬自己,我们害怕,他会很快从我们面前消失。歌德的创作是大理石雕塑,我们喜爱他,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和行动,而是因为其本质上持续稳定不变的美,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不会化为乌有,而会比我们自己存留得更加长远。席勒也可能塑造出《浮士德》,但是书里不会有瓦格纳,不会有梅菲斯特,席勒的《浮士德》可能是一场骄人的独白,把人带入苍穹,接下来没有一根绳子可以把它拉回。

我说的这些,大概只有爸爸有点儿兴趣。不过,你们不要担心,我不会仅仅沉溺于爸爸的歌德而忘乎所以。相反,读歌德会受到教育,特别是从他那儿可以学到幽默和一种从他处无法教、无法学的手法。

今天是周六。如果你们正好在周六下午三点到六点想到了我,那么你们要知道,这段时间是我一周中最痛苦的时刻,书店里的忙碌使我没有喘息的余地,在这段时间里,伤寒病患者的状态于我如同夏日的消遣,我赞美死者的幸福。在这样的时刻之后,我应该好好地懒散一下子的,加上我的头疼,所以每个周六晚上我几乎不工作。然而有那么多的书籍在手边,我根本不可能就那么躺着,而且我觉得,如果不读书或看点好的杂志,时间就是白白流逝了。所以我放弃了周日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每个周日我都和平时一样早早起床。不过我总是早早上床睡觉,很少在十点以后,从不在十点半之后,而且除了几次例外,睡得都不错。我希望明天能够有点时间去溜冰。

……

我不喜欢读哲学书,已经完全放弃了。一个敏感的人在兴奋地寻求真理和幸福时一定会疯掉的,人世的痛苦经常不期而至,我自己的经验是以有活力的武器,亦即美学,或者其他比哲学更有效的武器去与之对抗。歌德的作品里保存着一种艺术,无论多么有趣、多么具有幻想力、多么灵动,其中总是有灵魂栖息之处,其中总存在一点能够保持静默的空间,尽管外在激流汹涌,根基却是安静的,如此我们就能够守护住最后一方净土,世间任何激流、任何尘埃都侵害不了。这个角落,这独一无二的角落,人的目光无法穿透,其间的乐趣也非他人所能窃听,在兴趣、思想、激情的狂风暴雨之后,从这个角落里会出现善良的保护神,将一切抚平。这有些像苏格拉底所说的内在之神的提醒声,它一定是警告之精灵。我们这个时代多么匆忙,一切多姿多彩,流动不断。我们必须守护这块净土,让它成为调节的重点。……


(1) 少年黑塞曾想过去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