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谋划大业
- 桃花源三部曲第一部开天辟地
- 月孤峰
- 6048字
- 2024-08-25 19:28:24
蒙垚大帐里,蒙垚对梅齐说:“梅先生,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说说吧。”
“诺。”梅齐起身,向外招了一下手,四个精壮的士兵抬进一个架子,上面挂着的丝绢上画着一幅地形图,足有一丈见方,上面有各种山川河流标记,还有红绿蓝黑等不同颜色做出的标记,虽然略显粗糙,但是却可以清晰辨认出来。
梅齐指挥士兵将架子放好,让蒙垚和大家都能看得到,然后清了清嗓子说:“禀少主人,在下这几天来,对村民进行询问,又派出人员各方访查,基本情况向少主人和众位报告。”
众人一听这话,均是大吃一惊,心忖:这么多天什么动静都没有听到,感情人家做了这么大的一件事,大家都还蒙在鼓里呢。眼睛里望着蒙垚的时候,除了敬佩之外,又多了一丝畏惧。
梅齐继续说:“此谷本名桃花谷,由于盛产桃树而得名。桃花谷四面环山,南面是万丈悬崖,悬崖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大海则有一条通道与谷内相通。西面大山深不可测,经与当地人打听,当地人表示从未有人从西侧出过大山,不知深有几许。北侧是我们进来的方向,大家都知道了。重点是东侧,也是峰峦叠嶂,后面我会重点向诸位介绍。
“谷内有一条大河,发源于四周山上,汇集而成一条大河,从北部贯穿到南部,还有小河、支流、湖泊无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居住。
“桃花谷人口约数十万,主要食物来源就是耕种、打猎以及摘取山上的果子。民众各依地势居住,形成自然村庄,大的村庄有数百人,小的只有数十人,各个村庄又形成大小不一的部落,部落的首领称为酋长。各个部落联合便成为桃花谷这个大部落,大部落的首领称为大酋长。
“大酋长名叫呼日格,56岁,据传是殷商后裔,如果属实,说明已经传承八百多年了。谷内军队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军,其中东南西北军各五百人,中央军三千人,合计五千人。
“综合我方探子探得的情况,自我大军到来之后,大酋长还没有拿定最后主意,各部落基本有这么几种心态,一种是见我方人员充足、物资齐备,觉得有机会可以和我们友好相处,得些便宜。另外一种见我方物资充足,又有财富及女眷,想趁机劫掠些好处。第三种是对我们极端不信任,希望将我们赶走。最后,还有一种持观望态度,这种部落的数量最多。”
梅齐一边说一边在图上指点,图上一些地方标注着大海、大山的字样。他接着说:“下面重点给诸位介绍东面的情况。东面的山峰高约上百丈,没有道路,难以攀爬。因此多年以来,谷内很少有人出去,更不要说外面有人进来。这次我方探子奋力攀爬过去,才发现外面别有天地。”
说到这里,梅齐竟然有些兴奋,继续说:“翻过东山之后,便是一马平川,向东直到大海,距离竟有数百里之遥,南北长也有数百里。这里的国家号称东海国,国王李氏,有军队二十万人。境内有两条大河,南边这条河称为南天河,发源于西南山上。北边这条河称为北运河,发源于西北山上。两条河流经全境,在东面入海,其支流无数,整个境内水量充沛。”
众人只见梅齐的手随着两条曲曲折折的蓝色移动,从山上一直到大海。
梅齐继续说:“东海国境内尚有较大的湖泊和河流有若干,其它的水塘及较小的河流无数。从东面海边直至西面山脚下,基本上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加上水量充足,非常适宜作物生长。但是由于人口不是很多,大部分土地处于荒芜状态。
“东海国境内人口主要是逐水而居,河流湖泊周围人口比较密集一些,至少也要小河流和水塘边上才有人聚焦,大的村落有数百人,小点的村落几十人,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农作物耕作。”
梅齐喝了口茶,继续说:“东海国主要的敌人有:东部海面有一股海盗,经常会上岸劫掠一番,来去无踪。东南海面上也有一股海盗,比东部海盗势力略为弱些。这两股海盗有时还会联合抗拒官府追捕,时聚时散。西南山海交界外有一批占山为寇者,以大海为退路,来去自如,很难征剿。西部,也就是我们从东山翻过去,是原始森林,没有发现过强盗的踪迹。西北部乃是与外部沟通之处,山上有一伙强人,有数百人左右,以骚扰劫掠为生,基本上不做太大的案子,官府也没有下力量征剿。东北亦有一股强盗,人数虽也不多,大概二、三百人,但是却不可小瞧。其头领是个读书人,其志不在小,口号是‘均贫富,耕者有其田,’在当地影响力不小,有很多拥护者。
“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
蒙垚说:“多谢梅先生,短短的时间里,便给我们打听到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决定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我想先听听诸位的意见。”
蒙全说:“我们当然要打回去,消灭赵高这个恶贼,为父亲和叔父报仇。”
蒙友说:“大家都是大秦人,亲朋好友都在大秦,所以我们安定下来后,还是想着回大秦。”
其他人也纷纷发表意见,大部分人都要求回大秦。
蒙垚问梅齐:“梅先生的意见呢?”
梅齐说:“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少主人必须要考虑,但是在回大秦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需要详细考虑一下具体的策略。”
蒙垚说:“先生请讲。”
梅齐说:“第一个方案,我们只是暂居此地,待完成休整后,便杀回大秦。这个方案还有两个变数,一是家眷随军而行,二是将家眷安置在此地。”
蒙全说:“只要我们离开此地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们只要把入口封死,我们就再也没有办法回来了。我们回不来了,留存这里的家眷也就无人能够保护了。”
梅齐说:“所以,选择这个方案,如果我们还想回来,或是把家眷留下,我们就必须留下人员防守。”
蒙全说:“我们本来就这么点人,如果再兵分两路,还能干什么?两边都无法兼顾。”
梅齐说:“你说得没错,所以,如果我们还想再回来,或是把家眷留在这里,这个方案就是不成立的。”
蒙全问:“为何不完全占领这里呢?”
梅齐说:“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和第三个方案了,先占领这里,然后再决定是打回大秦,还是东取东海国。
“第二个方案是,完全占领此地,然后作为我们的大后方,我们以此为根据,打回大秦去。
“第三个方案是,完全占领此地,先谋取东海国。鉴于大秦的实力强大,我们还不具备与其抗衡的实力,那就暂时放弃回大秦的想法,集中精力向东发展,占领东海国。有了东海国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我们就不愁和大秦争霸了。”
蒙友说:“也就是说,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都要占领这里,区别只是打回大秦还是向东发展?”
梅齐说:“是的。”
蒙全说:“占领这里当然最好,这样就有了战略大后方,进可攻退可守,我们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了。”
梅齐说:“没错,这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和大酋长呼日格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蒙全说:“他们只有五千人,对我们来说不堪一击。”
蒙友担心地说:“可是他们在这里经营了近千年,这里的民众对他们已经接受了,他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不可粗心大意。再说我们就是把他们全杀光了,民众也不会向着我们啊。”
蒙垚说:“这一点,蒙管家大可不必担心。”
蒙友问:“为什么?”
蒙友说:“王大毛一家和这些村民的态度就是证明。我相信王大毛一家的遭遇在这个地方绝不是个例,这些人之所以接受酋长,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如果我们能给他们撑腰,又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我相信他们肯定会接受我们。”
梅齐微笑地点着头说:“少主人这是把握了人性的根本啊。”
蒙友却说:“我们给他们撑腰没有问题,可我们怎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蒙垚说:“桃花谷这些大小酋长们,他们近千年来积累了多少财富,要养活多少官僚和他们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可是我们只有三千多人,我们自己又带着大量的财富,因而我们不需要从民众身上榨取太多的钱。我们从民众身上少取一点,民众不就可以多留一点,生活不就更好一点了吗?”
蒙友说:“我懂了,民众哪里会管那么多事,谁给的好处多当然就支持谁了。”
梅齐说:“没错,但是少主人也不能给民众留下太多,能让他们吃饱饭就是天大的恩赐了。”
蒙友问:“为什么?”
梅齐说:“因为降税容易增税难。如果我们开始收得少,以后再想增加就难了,但是我们这点人、这点军队还怎么征服东海、打回大秦?所以,我们以后的人员必然会增加,军队必然会扩充,军备也必然会扩充,打仗也必然需要更多的钱,这些钱从哪来?当然要从民众身上来!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了将来着想,在保证民众吃饱饭、不会造反的前提下,把他们多余的财富都要收上来,这样将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点都是恩赐,都会得到他们的感激和拥护,比如灾年的放赈。但是如果我们开始时收得少,当我们需要更多的钱的时候,再让他们多交一点点,都会引起他们的愤怒。”
蒙垚说:“明白了吗?这就是人性,所以只要我们给他们的,比酋长给他们的好处多一点点,就会赢得他们的拥护。反之,如果我们给的好处太多,就吊起了他们的胃口,以后再不给就等于得罪了他们,更不用说从他们身上多拿一点了。所以对于民众,好处一定要细水长流,不能一次给太多了。”
梅齐说:“细水长流也要有讲究,不能形成规矩,要让他们觉得惊喜。如果让他们觉得到时候就会有,那样他们同样也会觉得有是应该的,没有就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一定不能形成规律,更不能形成规矩。”
蒙垚说:“没错,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给好处也是一样,如果有了预期就少了相应的惊喜,形成了规矩反而成了义务。如果给出真金白银却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为什么还要花这种冤枉钱呢?”
蒙全说:“我们完全占领这个地方应该不存在异议了,下面我们就集中力量招募训练人马,我觉得至少应该五万人马,否则根本无法报仇。”
蒙垚说:“这么一个小地方,长期养五万人马负担太重,我觉得人的问题可以暂时先不考虑那么多,一万人马足矣。五千人马留守,给我们看住大本营,五千人马随我们出征。”
蒙全说:“五千人马够干什么的?”
蒙垚说:“大秦若是强盛,五十万人马也未必够用。大秦若是已经大乱,我们可以随时收拢人马。现在二世胡亥当权、奸臣赵高主政,大肆清除异己,欺压天下黔首,我和梅先生的分析是,天下大乱在即,到时天下尽是流民和反抗大秦的力量,都可为我所用,所以我们现在急需的不是人,而是钱,有钱我们就可以收容更多的人马。”
梅齐说:“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因人于敌、因粮于敌,这才是智将之所为。”
蒙垚说:“明白了吗?打仗不能光靠力量,更要靠智慧。不过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力量,否则队伍大了难以控制。”
蒙全说:“明白了,我要让这一万人马成为我们最核心的力量。”
蒙垚说:“下面我宣布:我们的战略,占领桃花谷,这个大方针不能变。我们的策略,逐步推进,争取占领一处巩固一处。我们的具体方法:第一,争取民众,孤立敌人。如果民众都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他们就会成为敌人的帮手,我们就被孤立了。从王大毛一家和这些村民的情况来看,他们与酋长们的矛盾非常尖锐,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是完全可以被争取过来的。你们被争取过来了,就会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敌人就会被孤立。第二,打击大小酋长。我们争取民众需要钱,这些钱肯定不能从我们身上出,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当然从那些财主身上出,具体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酋长们。所以我们的打击目标是酋长,把他们的财富大部分收归我们所有,一小部分粮食分给民众,解决民众的吃饭和种子问题。第三,把酋长的土地大部分收归我们所有,一部分分给民众,我们的土地可以自己耕种,也可以交给民众耕种。交给民众耕种的土地,我们可以收取比酋长更少的地租。酋长们收取了六到七成,那么我们只收四到五成。具体的数额请梅先生最后再测算一下。交给民众的土地,我们只收两成的地租即可。当然具体数额梅先生也可以再测算一下。”
梅齐说:“少主人想得太周全了,剩下的事就交给在下吧。”
蒙垚说:“我最后再强调一点,我们的行动必然会引起大小酋长的激烈反抗,所以我们对外绝对不能泄漏我们的计划,我们的口号是:打回大秦去。这里只是我们的临时落脚之处,我们不会长久待在这里的。这样可能会减少一些我们的阻力,大家明白吗?”
“明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大酋长呼日格的议事大厅,呼日格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这些人的来历、到此地的目的还是一无所知,我们该如何应对,你们说说吧。”
大司马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但是他们的目的却并非不可知。”
大酋长说:“你说说看。”
大司马说:“据北方军报告,他们派人严密把守入口,说明他们需要保持对外通道畅通。这预示着两种可能,一是防止外面的追兵,二是不知谷内虚实,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大祭司问:“难道不是他们还有后续队伍,或者需要此处入口获得外界物资吗?”
大司马说:“这种可能当然也有,可是如果他们有充分自信,不相信谷内谷外存在威胁的话,根本不需要派兵把守入口。”
大酋长说:“有道理。”
大祭司说:“唉,我们在这里经营了近千年,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个出口。如果我们早发现这个出口,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好了,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他们的目的,更好的决定我们的策略。”
大司马说:“其实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趁他们立足未稳、不知虚实的机会,集中全部兵力给他们雷霆一击,把他们彻底赶出去。只可惜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
大酋长说:“这可如何是好?打又打不过,如果他们还有后续部队,我们就要将这里拱手让出了。”
大司马说:“大酋长也不必过于悲观,从他们的情况来看,正面交锋我们肯定不是对手,但是,北方军的经验值得我们推广,我们能够依靠的就是对手对我们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对他们发动突然袭击。”
大祭司问:“是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会叫他们防不胜防。但是,如果袭击不成呢?”
大司马说:“至少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有一战的能力,这样即使是谈判,也有了谈判的砝码。”
大酋长说:“现在是敌明我暗,所以最好是将他们分散,各个击破。”
大祭司急忙说:“大酋长高明。”
大酋长说:“他们初到此地,一定会派出少量人马各处探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逐个消灭他们。”
大祭司说:“对,就利用这个机会,反正他们只有这么些人,消灭一个少一个。”
大司马说:“好,我派人密切监视,一有机会就采取行动。”
大酋长说:“还有,他们是外来人,携带的补给再多,总有用完的一天。只要他们的粮食耗尽了,用不着我们动手,饿也能饿死他们,到时候我们还不是想怎么对付他们就怎么对付他们。”
大祭司说:“大酋长这招太高明了。”
大酋长说:“命令,任何部落都不得与这些人做生意,有胆敢违抗命令者,一律杀无赦。”
大祭司和大司马齐声回答:“诺。”
一天,梅齐对蒙垚说:“少主人,最近我按照你上次说的那些想法仔细测算了一下,就以王大毛他们这个部落为例,酋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把他的地收回来一半,另外一半分给原有的村民,我们自己留下来的土地也交给村民耕种,按照五成的租金,分给民众的土地按照两成的租金,这是完全可行了。但是,我们停止了交给大酋长的贡金,大酋长肯定会不开心,有可能会找我们的麻烦。”
蒙垚说:“太好了,就这么办。我还担心大酋长躲起来,我们找不到他呢,这下子他就不能不来了,我们可以守株待兔。”
梅齐说:“那好,我这就去办。”
转头对蒙利说:“小利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蒙利问:“去干什么?”
梅齐说:“去给大毛家分地呀。”
蒙利说:“太好了,我去。”
蒙垚也开心地说:“跟先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