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0—2021)
- 赵岩主编
- 5字
- 2024-01-25 18:52:17
Ⅰ 总报告
GeneralReport
1 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所有企业中,中小企业贡献了超过 50%的税收、超过 60%的 GDP、超过 70%的技术创新、超过80%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超过90%的企业数量。2020年,中小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历了“浴火重生”。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应急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企业类示范基地双创成效显著增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步入快车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深入。2020年12月,我国中小企业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稳中趋缓,中小型企业PMI指数分别为52.7%和48.8%。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中小企业将曲折前行,但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制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仍不容忽视。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tabilizing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Among all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SMEs contribute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ax revenue,more than 60 percent of GDP,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ore than 80 percent of urban labor employment,and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In 2020,SMEs have experienced "rebirth from the bath of fire" in the face of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mergency assistance mechanism for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and the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 demonstration bases,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stepped onto the fast track,the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have deepened.In December of 2020,the PMI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s stable and slowed down.The PMI of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s 52.7%,which continued to run in the boom range of 52.0%and above.The PMI of small enterprises was48.8%,falling below the line between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which is not optimistic.Looking ahead to 2021,the global economy is expected to achieve positive growth.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make torturous progress.Uncertain risk factors constraining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ignored,such as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trade protectionism.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指数 产业生态 政策扶持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dex Industrial ecology Policy support
一、2020年中小企业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美对抗加剧、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抬头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行业甚至基本停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企业逐步有序复工复产,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公共服务和创新支持进一步加强,为我国中小企业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经济复苏压力较大
从国际环境来看,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扩散,世界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乃至经济衰退的情况,全球经济下滑、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出现单边主义、反全球化势力抬头的现象,地缘政治波动和跨国贸易摩擦不断,给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是全球政治生态不断恶化。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国家管控不力的背景下,一些外国政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采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去中国化”的策略,导致跨国贸易、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例如,2020年,美国政府对华为、中芯国际等公司实施制裁,对利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进行极其严格的出口管制,导致我国部分芯片制造和终端消费品公司遭遇困境;印度政府以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为名,下架大量中国App,对我国部分出海的创业企业和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带来的政策转向,国际政治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二是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复苏压力较大。自 2020 年一季度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海外疫情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部分国家推行的“全民免疫”策略已基本宣告失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近 9000万例,累计死亡超过 150万人。随着秋冬季欧美疫情的再度恶化,许多国家再次启动封锁和限制,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承压。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带来了全球普遍性的经济衰退,更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在疫情后重建的过程中,逆全球化、制造业回迁、价值链重构等挑战有可能不断出现,给经济复苏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三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分化加剧,全球经济维持脆弱平衡。在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通过各国政府史无前例的逆周期调节,2020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获得了超级修复,各国股市更是迎来罕见的牛市。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事实上处于一种“高债务—低利率”的脆弱平衡,政府债务不断膨胀、金融资产价格与惨淡的实体经济极不对称。高企的资产价格使得部分对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在非常规金融政策退出之后,有可能触发全球性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外部金融环境存在很大的“灰犀牛”风险。
(二)中小企业国内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国内环境来看,在经历 2020 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之后,我国较快地控制住了疫情,大量中小企业实现复工复产。虽然部分线下业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领域面临内需不足的结构性风险,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不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优势,消费升级、消费多元化需求不断释放,国内市场整体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品类最为齐全、上下游最为完整的产业链,高质量、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在全球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是政府积极出台各种复工复产和救助策略,帮助企业共度难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政府部门和各地政府全力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和财政扶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等,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共度难关。
二是居民消费尚未恢复,国内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9月,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减少3.5%,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9%,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该统计数据表明,疫情的冲击不仅带来了供给侧的管控,更对社会心理和居民消费行为带来了较大影响。面临经济下行和失业风险增加、预期收入下降的压力,广大消费者趋于更加保守、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尤其是线下消费的政策,但相较于国外消费市场的快速复苏,我国国内消费市场仍需一段时间的复苏周期。
三是企业投资活跃度低,微观主体积极性不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内消费市场的低迷,2020年不少中小企业遭遇了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增加乃至亏损破产的困境。尽管之后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量中小企业实现复工复产,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消费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经营模式和投资意愿趋于保守。
四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拥有超 14 亿人口,其中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规模市场优势。在党中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号召下,我国制度优势大、经济韧性强、消费市场广的优势逐步得以发挥。广阔的市场空间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旋余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
二、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 2017 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按照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和组合类别,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将我国的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4种类型(见表1-1)。
表1-1 我国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
续表
三、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稳中向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对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稳步向好,生产指标、效益都在逐步好转,企业信心也在恢复。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连续4个月累计正增长。
(一)中小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0年 9 月末,全国实有市场主体稳定增长,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共计1.34亿户,较2019年年底增长9%。其中,企业为4200万户,增长8.9%;个体工商户为9021.6万户,增长9.2%;农民专业合作社为222.2万户,增长0.9%。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以工业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共有37.0万户中小企业,较2018年增加268户,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97.8%。其中,中型企业为4.0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10.6%;小型企业为33.0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89.4%(见图1-1)。
图1-1 2015—2019年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逐步回升
2020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 87.0,比第三季度高 0.2点,为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但仍未达到2019年的水平(见图1-2)。
从分项指数来看,分项指数6升2降(见表1-2)。虽然劳动力指数(105.5)由升转降、成本指数(118.2)继续下降,但仍与宏观经济感受指数(101.4)和资金指数(101.6)一并保持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上;综合经营指数(95.9)、市场指数(78.3)、投入指数(81.3)和效益指数(61.9)仍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但均比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从分地区来看,中部地区(87.3)、东部地区(87.0)、西部地区(85.6)和东北地区(84.7)指数依次降低。从指数变动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上升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指数下降,东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图1-2 2015—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运行情况
表1-2 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分项指数
2020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复苏,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增强;市场预期持续改善;经营成本继续上升;资金紧张局面有所改善,但应收账款仍然居高不下;劳动力需求有所上升,供应有所下降,供需偏紧;企业投资意愿虽有回升,但仍然不高;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但仍处在历史较低位。
(三)援企惠企政策不断优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租赁和商业服务等行业均遭受重创,各类企业延迟复产复工,上下游产业链反应迟钝。从企业规模上来看,首当其冲的是国内的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周转困难、受创难以恢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大量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和法律法规。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显示,2020年,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8 个部门共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391 条,综合运用安排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企业流动性资金支持和就业帮扶、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金融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走出困境;同时,通过加强卫生检疫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
(四)融资活动进一步活跃
201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不断改善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模式,推进担保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受益于国家推出诸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2020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据艾媒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17日,2020年各热门领域共发生了 1808 件融资事件,公开披露的总融资金额超过3961亿元。
从分领域来看,IT、大健康、大消费、企业服务、文化娱乐为融资笔数前五的领域。以 5G、AI、互联网、芯片为主的 IT 领域融资笔数最多,为470笔,公开披露的总融资金额达748.76亿元。而以医药、医疗器械、科技医疗、医疗服务等为主的大健康领域融资笔数为337笔,公开披露的总融资金额达619.92亿元。
从企业类型来看,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呈现了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趋势。据央行介绍,2020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前三季度新增429万户,这与2019年同期增量基本相当;2020年9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92%,较2019年12月下降了0.96%。
(五)税费负担持续下降
2020年以来,聚焦疫情防控、减税降费、稳定外贸、扩大内需等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陆续部署出台了 7批 28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在延续2019年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2020年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加大,使纳税人在享受以前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还将享受新的优惠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行业上,如交通运输、旅游娱乐、餐饮住宿、文化体育等。在减税降费方式上,采用了直接减免、税前扣除、递延纳税等多种方式,减免了增值税、社会保险费、所得税和地方税种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税费优惠“组合拳”,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 11月,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 23673亿元,使企业的市场信心和就业方面得到了稳定发展,显著地增强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六)企业类示范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 2015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力推进“双创”发展以来,示范基地成为“双创”发展的重要载体。2016—2017年,国务院累计建设了120家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年底,120家示范基地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有力地带动了中小微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是企业类示范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企业类示范基地主要从搭建孵化服务平台、培育创客队伍、创新管理制度、营造创业文化等方面入手,探索大中小企业联合实施“双创”的制度体系和经验。例如,航天科工集团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据统计,截至 2020年年底,航天科工集团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 200余个,并倾力打造了以云制造为特色,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平台INDICS,建设了22个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3个行业云、园区云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了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服务。另据统计,目前已有近四成民营企业被纳入了航天科工集团外协供方名录,六成民营企业被纳入了物资配套合格供方名录,外部协作配套中民营企业配套占比达到了54%。
二是“双创”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新舞台。2020年12月24日,为聚焦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着力打造精益创业的集聚平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增强持续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育成长型初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务院办公厅启动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共92个。其中,创新就业方向25个,融通创新方向27个,精益创业方向32个,全球化创业方向8个。“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如图1-3所示。
图1-3 “双创”示范基地数量
(七)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正处于探索阶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复工复产和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的决策部署,助推疫后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增添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2020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就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抗疫复工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在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具有代表性的2608家中小企业样本中,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企业开始对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核心环节进行数字化业务设计;8%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践行阶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数据进行数字化改造;仅有 3%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见图1-4)。
图1-4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0 年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复工复产重点服务活动的通知》,全面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重点服务活动,解难点、除痛点、疏堵点、补盲点,为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是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2020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天皓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214个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平台类别包含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做好各项支撑服务。此外,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公益性服务进一步开展;加强与其他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认定赛欧小微企业基地等117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12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提高质量,帮助实现以质取胜战略。
二是加大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清偿力度。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企业普遍欢迎。截至2021年1月13日,该平台显示共登记债权人5845家,债务人11642家,登记量16170笔。2020年1—11月,全国累计清偿拖欠账款1841亿元。中国政府网显示,94%的企业对清欠工作表示满意,96%的企业反映2019年以后没有再增加新的拖欠。
(九)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有所改变,以前主要表现为单打独斗,目前正逐步向向众创、共创、广域协同模式发展,大中小企业以各种形式紧密连接在一起,不再是单个个体。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反复强调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了200家优质实体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分三年共投入了100亿元,用于打造包括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在内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
在2018年批复36家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的基础上,2020年,各省市陆续开展了第二批特色载体建设工作,如江苏省印发了《关于做好 2020 年江苏省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申报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印发了《关于支持打造第二批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的通知》、重庆市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印发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龙头企业+孵化”特色载体认定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龙头企业+孵化”特色载体建设的通知》等。此外,福建省、辽宁省等地也出台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案和细则,明确了未来3年促融通施工图,并将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作为发力重点。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累计支持80余家开发区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和专业资本集聚型特色载体。
(十)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
中小企业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成为重要的对外合作平台。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东举行,汇聚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小企业600余家,依托享誉海内外的佛山泛家居与装饰建材产业集群优势,以“产业联动,全能对接”为理念,旨在致力于“重构渠道供应链,打造高品质生活”,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和商贸繁荣,全方位对接国内外专业买家、经销商、消费者、设计师及电商平台资源,积极探索跨界融合与服务创新。该博览会在境外招展招商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联合主办力度更大,境外官方代表团数量多、规格高,“一带一路”参展国家增多,搭建了全球化合作共赢发展的国际平台。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于2020年12月14日在深圳举行,与会各方表示将加强务实合作,化挑战为机遇,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努力为亚太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开放、公平、非歧视和市场驱动的有利环境,同时拓宽中小企业合作领域,围绕新技术、新业态开展广泛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实现各经济体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亚太区域经济创造更多新增长点。
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小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为中小企业对外发展、走向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4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2020年11月19日,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大会暨2020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在济南举行,大会从往届的对德合作拓展为对欧合作,新签约 11 个中外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为 101.3 亿元,项目涉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合作方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15—2020年,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外参会企业超过2630家,累计签约项目94个,为中德乃至中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搭建了桥梁。
(十一)应急救助机制不断完善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陆续制定了一些制度性文件,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为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20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众多举措,帮助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共度难关,同时考虑以后不可抗事件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应急救援救济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
此外,北京市、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等地也于2020年陆续修订颁布了各地方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影响,对相关领域、特殊时期的中小企业给予应急救助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近年来,与大众消费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从直播带货、网上订单到配送到家、服务上门、社区团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受阻,线上新型消费迅速补位,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契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13 部门于 2020 年 7 月对外公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加快数字经济 15 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2020年1—9月,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取得显著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金额达5098.6亿元,增长35.5%。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力充沛、增势强劲,是当下稳住外贸基本盘的重要动能,为外贸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带动作用突出
民营企业对外贸带动作用更加突出,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不断巩固。2020 年前 10 个月,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12.1 万亿元,增长10.3%,大幅高出整体进出口增速9.2%,占进出口总额的46.6%,较2019年同期提升3.8%。其中,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7.98万亿元,增长10.9%,占出口总额的 55.7%,较 2019 年同期提升 4.3%;民营企业进口总额为4.12万亿元,增长9.2%,占进口总额的35.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0.02万亿元,下降2.9%,占进出口总额的38.6%。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83万亿元,下降11.7%,占进出口总额的14.8%。
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外贸、融资仍面临挑战
(一)数字化转型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不善转”“不愿转”五大挑战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埃森哲研究、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只有 7%的企业转型成效显著。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与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不善转”“不愿转”五大挑战。
一是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核心数字技术供给不足,数据采集率低,产业链协同难,难以依靠自身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龙头企业、科技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赋能。我国只有约 10%的中小企业实施了 ERP(企业资源计划)和CRM(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约6%的中小企业实施了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大数据、企业云、数字化会议等在企业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此外,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科技平台多是通用型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企业、行业的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二是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导致“不能转”。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软硬件购买到系统运行维护,从设备更新换代到人力资源培训,都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以美的数字化转型为例,2012—2019 年,其累计投入已超过 100 亿元。尽管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上云、智能工厂建设等提供了一定支持,但我国多数传统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导致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远远不足。我国数字化转型投入超过年销售额5%的企业占比仅为14%,近七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3%,其中42%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1%。
三是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不敢转”。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人才成为企业将数字化转变为自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掌握数字技术的专业人员需要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需求。据统计,中国企业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为 1%~1.5%,而欧盟的这个数据为 2.5%~4%。据Gartner估计,由于数字化人才短缺,2020年将有30%的技术岗位空缺。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企业,人才短缺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是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导致“不善转”。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做好战略性、整体性、规范性、协同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推进步骤和工作举措。然而,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不清、意志不坚定,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认为只要买硬件、上系统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短期看不到经营的提升就打退堂鼓,导致转型失败。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对数字化战略的系统性思考,往往仅进行局部数字化改造,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多层级组织模式不灵导致“不愿转”。数字化转型要求基于小型化、自主化、灵活化的决策单元,构建扁平化、平台化的新型组织架构。数字化时代要求更快的信息交互,缩短数据生产、流通、加工等周期。而传统企业层级复杂、多重领导和反应迟缓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人为割裂数据链条势必造成数据流通不畅。此外,多数企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组织重塑,部门之间数字化转型的职责和权利不清晰,缺乏有效的配套考核和制度激励。
(二)外贸面临下行压力
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海外持续蔓延,中小企业外贸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 5.6%,是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更为严重,贸易额已降至20世纪90年代水平,全年同比下降15.4%,是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各方统计和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出口订单需求短缺。我国的贸易伙伴几乎全部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1.3%和50.4%,虽位于景气区间,但低于2020年 11月的 0.2%和 0.5%,外贸企业仍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等问题。
二是供应链存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有所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众多经济体也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一是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主要经济体生产大面积停摆,我国企业上游供应链受阻或断裂,其中汽车、电子等行业受到中间品、资本品供应冲击最大,部分进口原材料、关键设备和零配件供应出现困难、价格持续上涨。二是海外企业需求下降,给外贸企业有效恢复生产和贸易供给造成两难的局面。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球出现产业链缩短和分散化、多元化趋势,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四是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制裁加剧了我国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的风险。
三是运输通道不畅加剧物流风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保守估计,受疫情影响,要将货物运送至国境另一边,贸易成本将增加25%。这给中国外贸带来国际运输迟滞、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新华网调研显示,多家受访企业表示由于国际物流运输的空运、海运班次的减少,造成货物周期变长和运费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进口设备、零部件及原材料、出口产品产生了较高的运输、滞留费用和时间成本,企业负担有所加大。亚洲出口到欧洲的货物随着欧洲封闭的缓慢解除而激增,欧美港口因为大量的集装箱滞留导致港口拥堵,集装箱无法返回,导致我国海运集装箱数量出现大规模的短缺,进而影响我国外贸企业产品出口。
(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存在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中小企业多处在发展的早期,经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因为中小企业资产难以准确定价,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缺乏足够的资产抵押物;三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差异比较大。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 12 月小型企业中反映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的比例分别较 2020 年 11 月上升 5.0%、4.6%和 1.5%,小型企业运营成本有所增加,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链压力和现金流负担。在整体经济回稳态势向好的同时,行业分化和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受疫情的冲击更为严重,经营压力更大,融资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所以需要完善体制机制的安排,形成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
(四)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当前,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已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注重针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很多企业对科技创新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缺少维权和保护意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缺少重视,没有意识到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换的重要性。一是片面认为只要具备技术实力就可以形成竞争力,在技术的应用中存在专利被他人抢先申请,商标被他人抢先注册等问题,从而被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制约发展。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赖度高。
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比重偏低。一是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很多中小企业仍然不能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有形资产保护,缺少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对待的意识,不懂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二是不尊重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部分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存在误解和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侵权未必会被人发现,或是即便发现侵权,赔偿数额也不会太高。三是创新能力薄弱,专利质量不高。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对外的技术依赖度高。企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专利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提升竞争力。四是管理人才匮乏。中小企业较为缺乏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规划,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企业管理的必须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管理机构比较缺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人才,知识产权基本的管理和保护一般都很难做到,更高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部署更无从谈起。
五、2021年中小企业产业生态逐步构建
(一)中小企业相关产业生态逐步构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税费和欠款的“减法”、信贷和服务的“加法”,全力助企纾困。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是保市场主体的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工作会议上谈到,未来助企政策将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着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另外,其还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研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逐步增强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的韧性,但仍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高端通用芯片、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2020 年 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1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显著增强,并做出部署。2021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 年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补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锻长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强企业。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数字化转型步伐有望加快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个性化消费升级催生中小企业新业态、新模式,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聚焦 10个重点行业,形成 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争取在更多工业企业落地。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进入迭代演进、融合创新加速的新阶段,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展望 2021 年,有了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渗透和普及应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步伐有望继续加快。
(四)融资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人士表示,将探索企业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落实完善金融惠企政策,特别是联合财政部深化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的奖补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扩大信用贷、首贷和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款的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2021 年要继续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目标:一是力争 2021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再增加2万亿元以上,贷款增速要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20%。二是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力争 2021年再增加 300万户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三是在降成本方面,力争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成本再下降0.5%。
多地政府积极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民营小微企业担保规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全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服务融资担保行业发展。
六、坚持企业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构建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
(一)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科技研发等政策,加快培育技术、人才、数据等各类要素市场,构建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和基础设施,优化中小企业领域发展环境,完善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领域有序流动,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二是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好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攻克“卡脖子”问题和补短板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华外资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突出主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成为产业基础再造和资源要素集聚的主体,依靠市场机制来识别产业基础再造中的机会,发现和抓住真正的机遇。
三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加大对半导体、发动机等核心零配件的进口替代力度,减少对美国高科技产业链的依赖度,降低产业链中断的风险。
(二)改善营商环境,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政策法规,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地位,强调外资与内资同等促进、公平对待,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创新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降低外商投资门槛,尤其是服务业和金融业的投资壁垒,提升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发挥外贸创新支持方式,通过短期政策手段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创新方式的优势,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进一步刺激内需,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鼓励电商平台、大型商业企业等开展外贸产品内销活动。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税支持、融资促进政策
建立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长效机制。实行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依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照规定实行缓征、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措施,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对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加强涉企收费监督检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完善创业投资激励和退出机制,引导天使投资人群体、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等扩大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更多地投长、投早、投小、投创新。稳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支持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稳步推进新三板改革,健全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鼓励地方加大对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业的支持。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发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品种,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四)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显著改善,但受限于数字技能、资金储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针对中小企业实施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多措并举,推动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减缓中小企业生存压力,逐步缓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约束。
立足长远,推动企业创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快出台新的数字化战略,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要着力推进,一方面要把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暴露的短板问题作为着力点,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韧性和弹性,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另一方面,也要面向长期可持续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
健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强化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政策,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优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强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提高知识产权审查效率,减轻中小企业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负担。
完善中小企业维权救济制度。构建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畅通中小企业表达诉求渠道,完善咨询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和督办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公益诉讼制度、国际维权服务机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开展小微企业法律咨询公益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应急救援救济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
参考资料
1.姚菲微.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中国中小企业协会.http://www.ca-sme.org/content/Content/index/id/31324。
3.江聃.国办公布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证券时报,2020-12-25。
4.工业和信息化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中国信息化,2020-03-20。
5.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http://finance.eastm。
6.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 2020 年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复工复产重点服务活动的通知.中国信息化,2020-04-20。
7.沈凯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017-09-24。
8.龚兴.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国工业报,2020-12-1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20 年秋季,2020。
10.欣文.企业数字化转型挑战在哪儿?人民邮电,2020-07-09。
11.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携手跨越重塑增长——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
12.黄鑫.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日报,2021-01-05。
13.范毓婷.建设“两个强国”要啃下“硬骨头”做好“加减法”.通信世界,2021-01-15。
14.王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人民日报,2021-01-05。
15.张辛欣,周圆.啃下“硬骨头”锻造新优势.新华每日电讯,2021-01-05。
16.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7 部门.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2020-09-30。
17.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7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2020-07-24。
[1] 高卉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产业分析、创新管理、政策研究等;孙一赫,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发展等;范增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学士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工程与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光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