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武侠荒漠(求收藏)

侠义题材!

“是古典侠义小说吧!”周艳茹放下手中稿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有些好奇打量着李学海。

如今国内写古典小说的都没有几个,更别说是古典侠义小说。

“周姐是《燕京文艺》的编委,主要负责小说组。”章德凝简单介绍了一下。

“周姐,好!”李学海眼睛一亮,赶紧上前问好。

周艳茹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这么客气,道:“具体是否能够刊登侠义题材作品,我也说不太好。”

“不过,我倒是可以先看一下稿子。”

闻言,李学海将一摞稿子都交给了周艳茹,他就在旁边找了一把椅子安静坐了下来,章德凝还给他倒了一杯热水。

周艳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章德凝已经把人领进来了,她就先审一审稿子再说。

如果稿子写的还可以,内容足够出彩,她就跑一趟去上面问问,到底能不能刊登。

如果不能刊登,到时再拒绝也不迟。

毕竟如今《燕京文艺》也缺少好的作品。

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作品。

“《童林传》!”周艳茹觉得名字有些眼熟,好像在哪看到过,所以下意识扫了一眼简介,口中自言自语念叨起来。

“童林学艺八年,下山别开天地,自创一家,人称“震八方紫面昆仑侠””

看到这里,她抬头看向李学海问道:“改编自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

“对。”李学海没有啥不好意思的,改编就改编,赚钱又不丢人。

后世改编《雍正剑侠图》的人一堆,他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周艳茹没有多说什么,低头继续翻阅起来,很快就被稿纸上的内容吸引住了,逐渐沉迷其中。

李学海写的不多,总共能有七八万字,写到老侠客挥笔问潘龙、少豪杰抡掌训五小就没了。

等周艳茹看完最后一张稿纸时,足有大半个上午时间过去,眼瞧着就快要到中午了。

“周姐,稿子怎么样?”章德凝凑了过来小声问道。

她方才已经听周艳茹说过了,这部稿子是改编的,不是原创。

比起原创作品,改编来的作品,想要出彩很难。

“改编的不错,有水准。”

周艳茹心中过了一遍刚刚看完的内容,“是部好作品。”

这部《童林传》尽管仅写了一个开头,字数不多,内容情节也都是改编删减的《雍正剑侠图》,但却保留了精彩剧情,适合快速了解故事情节。

它的优点在于,其精简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的讲述,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易于理解。

缺点也很突出,故事深度与细腻度不如原著。

这也是改编作品常见问题。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算是写的不错。

“是原著写的好。”李学海难得谦虚了一下。

“改编的也好。”周艳茹夸赞了一句,接着她拿起稿子起身就要往外走,“我去楼上给老杨看一下,德凝,你陪学海再坐一会。”

说着话,她已经推开办公室的门,向着楼上走去。

章德凝起身又给李学海换了一杯茶水,介绍说道:“老杨不仅是《燕京文艺》的副主编、资深作家,还是燕影厂的编剧。”

“据说明年初还要领队到外国访问呢。”

“只要周姐能说服老杨点头拍板,你的稿子肯定能刊登到《燕京文艺》上面。”

“周姐人真好。”李学海真心实意的说道。

这可不是瞎说。

比如余华,当年他还是个糟懂的镇卫生院牙医,白天在单位上班拔牙,晚上回家写作,期间给过不少杂志投稿。

其中就有一篇投给了《燕京文艺》。

当时周艳茹正好做为余华的编辑,就给他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让他来燕京改稿子,不仅报销路费与包吃包住,每天还有生活补贴。

结果,他到燕京一天时间就把稿子给改好了,打算第二天就回去。

周艳茹却说他来趟燕京不容易,让余华在燕京好好玩几天再回去,还不用他自己花钱。

就这样余华在燕京足足玩了快一个月,几乎将所有景点都玩了一遍,每天还能赚2元钱的补助,回去的时候,还给他开了介绍信。

按干部出差标准算了往返差旅费,为他买了回去的硬卧票,还给他补了来燕京时的硬卧差价,兜里一下子多了好几十元钱。

“老杨!”

周艳茹推开一间办公室走了进去,将《童林传》的稿子放到办公桌上,“你先看看这份稿子的题材,看能不能刊登到咱们杂志上面!”

杨墨知道,周艳茹能亲自送稿子过来,肯定事先已经审过稿了,内容上有着出彩的地方,只是题材怕是有些敏感。

周艳茹是《燕京文艺》的老编辑,能让她觉得敏感的题材,完全可以直接拒稿,可偏偏她又没有直接拒绝,说明稿子的题材又不是那么敏感。

她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伸手拿起桌子上的稿子翻阅起来。

“《童林传》!”

这份稿子的内容简介,让杨墨一愣,这种题材的稿子,怪不得周艳茹会拿过来给自己看。

她生于明国时期,小时候也曾迷恋过侠义小说,时常跟随同伴偷跑去茶馆听书,还曾专门学习过武术,只是后来年纪大了,这才将心思放在文学创作上面。

“侠义题材……”杨墨捏着稿子沉思了好一会,“这几年国内好像很少出现侠义题材作品,倒是香江那面类似的武侠作品层出不穷。”

从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内也或多或少刊印出版过一些侠义小说,但大多都是五十年代左右的作品。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因为特殊时期的影响,侠义小说创作基本陷入停顿,很多好的作品只能以手抄本私下流通。

反倒是香江、湾湾两地,侠义小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武侠文化,风靡整个东南亚地区。

最令人可笑的是,武侠小说四大宗师,竟然没有一位出自内地的。

不管是出于她自身而言,还是对国内文学发展来说,杨墨都不忍心与希望拒绝下来。

侠义题材作品或是武侠题材的作品,太需要一个可以刊登连载的平台。

但她做为《燕京文艺》副主编,非常清楚《燕京文艺》的性质,以及眼前的形势,实在不适合刊登侠义题材相关作品。

“艳茹,你也是老编辑了,应该清楚眼下的形势,咱们杂志不太适合刊登,这类题材作品。”

杨墨停顿了一下,“不是我不敢拍板,怕担责任,而是题材实在是不适合咱们《燕京文艺》。”

“倒是魔都的《故事会》或许能够刊登。”

具体她也不敢保证。

见此,周艳茹只好无奈点头表示理解,默默接过稿子转身离开,回到编辑部办公室。

“老杨拍板了没有?”见周艳茹拿着稿子进来,章德凝急匆匆的开口问着。

周艳茹对她轻微摇了摇头,转而对着李学海说道:“这部《童林传》改编的很不错,有文笔、有思想、有见解,从里到外都透着侠义二字,是一部很好的侠义作品。”

李学海脸上十分平静,没有任何失望表情,反倒是一旁的章德凝露出了惋惜神色。

见李学海神情平静,周艳茹不由赞誉一声,荣辱不惊,是个好苗子。

“只是由于题材上的限制,《燕京文艺》并不适合刊登这部《童林传》。”

“不过,我希望你能将这部作品写下去。”周艳茹说的非常真诚,她真心希望李学海能够继续创作下来,而不是因此半途而废。

“另外老杨希望你可以试着投给魔都的《故事会》,他们或许能够刊登侠义题材作品。”

话音一转,她突然来了个大喘气,弄得章德凝真想翻个大大的白眼,白担心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