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学堂大门两边写着对联: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封狼居胥,赢得天下太平。
横批:保家卫国
这是李隆基亲自书写的,
唐朝楷书有人形容其字: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汉碑入手、用笔圆润、结体宽扁、神韵流动。
进入大门,正对大门的石壁上刻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字体瘦劲有力,铁画银钩,取自《管子-权修》篇
唐朝的武举考试有六个常设科目:长垛、马射、马枪、步射穿扎、翘关负重、身材言语。长垛、马射、步射穿扎都是弓箭射击科目;马枪是骑术和骑兵武器使用科目;翘关负重是力量体能科目;身材言语是指身行举止和语言逻辑能力。
李隆基已严令:这些科目在武举学子每周两天,每年各有夏冬一月集训参加折冲府操练时学习,闲时自己练习。
李隆基为什么不开文学院,而开设武举学堂,和唐朝当时制度有关:
唐代的“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六大书院”: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六个书院;
简称“二馆六学”
“二馆”太博,少傅,少师以教授
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一品大臣的子孙;
“六大书院”隶属于国子监,置博士、助教以教授生徒。
国子书院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
太学书院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
四门学院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
书学、数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读学者.
而唐朝有规定:
非“二馆”学生,不得进入三省任侍郎以上职位。
非“国子书院”“太学书院”学生不得担任文武五品以上官员。
非“四门书院”学生不得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也就是说就算你参加科举成功,也只能在“四门学院”“书学”、“数学”、“律学”四院就读,也就是七品官员,
以后若没有上级官员举荐,选拔,这辈子只能是原地转圈。
而且基层还有控制非“州学”“县学”学子不能参加科考。
而想进入“州学”“县学”没有县丞以上官员举荐是进不了学堂的。
唐每年科举录取士子不过三百名,随皇帝可开制科选拔六科士子,每年也不会超过一千人。(制科就是皇帝单独选某专业人才开展的科举)
这就给氏族门阀垄断朝堂提供了机会。
唐朝自建立之初,五姓七望就掌握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唐朝开科考,偶尔不是氏族家人,五姓七望也会通过与科考士子联姻方式,成为其家人,慢慢形成了唐朝特有几乎垄断朝堂28家士族门阀官员。
这种情况就把几乎隔绝了与士族门阀读书人跃升空间,这就是历史上唐朝历史上李白,杜甫许多优秀读书人郁郁不得志,有人科举成功只能是不入流的流官蹉跎岁月到老
“蹉跎岁月两茫茫,只怪丈人非宰相”句子流传至今。
慢慢形成了唐朝特有几乎垄断朝堂28家士族门阀官员与皇帝共同理政情况。
也为历史上李隆基为对抗士族门阀官员垄断朝堂的情况,设立胡人节度使,给予军政财大权,来打破士族门阀朝堂垄断的格局,为军阀藩镇“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唐朝盛世急速转衰,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由此改写,自此再也没出现各国仰头膜拜盛世繁华,中华文明炫耀世界朝代。
既然穿越而来,必不负今生抱负,让中华文明“去伪存真”“取百家之长”编撰一部盛唐百家典籍,那是一部堪比永乐大典的集大成书籍,朝代也许会更替,但华夏文明将会传承下去。
历史上武则天对唐朝有几大贡献,其中就有:广开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参加科举。打击门阀把反对她做皇帝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氏族门阀人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朝堂上形成了寒门士子和氏族门阀对半朝堂格局。
李隆基登基后,前期也是重用姚崇、宋璟、等都是武则天时期人员。但是没有对科举进行改革,只是努力平衡各方势力,造成盛世转衰特有情况。
人才对时代发展总是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后世那些不重视人才“缺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三天推动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那种狂荒自大言语,穿越来的李隆基是嗤之以鼻的。
拥有科技技术和创新理论的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唐朝的科举和文学堂被氏族门阀垄断,历史上李隆基丢失的,没有抓住的机会,穿越而来的我绝对不会。
武举是选拔朝廷每年不是都有,而且选拔严苛,武举装备、马匹等巨大开支就不是一般家庭消耗的起的,武举选上非皇帝钦点,就是个七品副尉,和王府护卫王重的官职一样。武举无律法约束,朝堂非战时上下不太管。
李隆基开设武举学堂除学习武举六科,还有研学兵法《武经七书》:
一是《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二是
二是《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
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
《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三是《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吴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
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是《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五是《尉缭子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
《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
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六是《卫公兵法》全称为《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名《卫公兵法》,是唐代的军事著作。由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它原来是单独流传的,但在北宋中期以前就散佚了。宋神宗在熙宁年间曾诏令枢密院:“唐《李靖兵法》,世无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名物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之可行。”可惜的是,终宋之世,《李卫公兵法》并未辑成。到了清代,汪宗沂根据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及《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所引《李卫公兵法》逸文,辑成《李卫公兵法辑本》共三卷,即上卷《将务兵谋》、中卷《部伍营阵》、下卷《攻守战具》。
当然以后会加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载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此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以上兵书为将者能精通其一本,善于实战中应用,配合精良士兵和强悍装备,都是具有一扫六合八荒能力。
给大家介绍这些,是告诉中国秦朝一统六国,开疆扩土,其实中国任何时候是一直不缺忠诚良将的。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国家要有善于发现举荐,自我举荐机制,给与人才发挥才能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