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对于银币的发行还是亲自看看比较好,就一身便装,前往西市的集市去看看,
李隆基这几日一直住在勤政务本楼,并没有回兴庆宫后院,倒是让宫中上新晋的贵人,十分的焦虑。
王菱最先是忍不住了,借着诗词品鉴的名义,找到了郝书萱。
郝书萱已有数月身孕,这身子越来越不方便,王菱知书达理,说起话来,并不让人厌烦。
王菱,抿着嘴唇问道:“姐姐,妹妹也是刚入宫,不知…陛下何时回这兴安宫后院转转?”
郝书萱说到这个,就是连连感叹:“妹妹想见夫君,姐姐我也想见夫君呐。”
“咱们夫君就是这个样儿,整日里,忙忙碌碌,本宫和李妹妹,还没有身孕的时候,一天还能见着一次。”
“我这有了身孕,夫君就整日里泡在那明堂里。几天都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换朝服去大明宫或者勤政政务本楼议事。”
“这几日陛下下诏问策,征三千学子进长安,别处不知道,长安因此热闹非凡,各处都是学子再给通政司铜魁里送信。”
“夫君忙于国事,你切记不要叨扰,尤其是这几天。”
郝书萱将当初陛下在潞州时,也是以隆兴商会汇集人才一事,说给了王菱听。
郝书萱话锋一转,叹了口气说道:“那个时候,韦后和安乐掌握朝堂大权,陛下把我留在潞州,只带800护卫前往长安,留下一封信如若命丧敌手就让我们一家走娘子关前往登州上船,此生不再回大唐。
你可能不知道,直到那天离开陛下就向姐姐我说,大唐应该是繁荣昌盛,百业兴旺,国力强盛,民富国强,威镇九州,万国来贺。
此去长安,若能成功,必让我凤冠霞帔,十里红妆,后来真的把我接到长安了。
后来事情你也知道,陛下这么多年一直都忙公事多,在后宫日子少。当上这皇上更是整日整夜的忙碌。这大唐眼看着,才有了现在这个样子,夫君这几日不回来,估计也是怕自己身上的煞气太重,吓到我们。”
“这几天,估计陛下也是杀气腾腾!”
“你是没见过那时的夫君,整日里紧锁眉头,不是在研究堪舆图,就是在查阅历年的文书档案,时常动怒,着实吓人的很,整个兴庆宫,没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整整四五个月,一个笑脸没见到过。”
“现在,可是好多了。”
王菱将郝书萱的话都记在了心里,甜甜的点头说道:“谢姐姐提醒。”
郝书萱摸了摸肚子说道:“本宫和李妹妹,都不是什么喜欢争的人,能每日见到夫君,就是福分了。”
“你不要心急,陛下终归是会来的,王妹妹和李妹妹,这么俊俏,陛下想来是不会忘记你这个美人在家,日盼夜盼等着陛下回来的。”
王菱脸色有些羞红,低声说道:“姐姐莫要取笑我了。”
王菱成了淑妃,进了泰安宫已经四五日有余,可是陛下却迟迟见不到人,即便是匆匆一瞥,也只是匆匆而过。
这陛下整日里操阅军马,这何时才能轮到她们受陛下操阅呢?
王菱和李婉蓉日盼夜盼,大唐皇帝能早点回到他的兴庆宫,但是李隆基此时却是煞气摄人。
连高力士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这几天的陛下明显的很不对劲儿,身上煞气弥漫。
无尘在旁边整理好了这一次的武举学堂的课本,低声要告退,又不敢开口打扰。
高力士挥了挥手,示意无尘离开就是。
陛下心头的怒火,并不是对准课业本,武举堂和武纪堂的武官、御林令官,都很不错,陛下怒气是对突厥人的。
这是一份耻辱,但是短时间却无法洗刷的耻辱。
陛下这两天一直在盯着迤北的堪舆图,陛下其实不擅长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但是依旧看着杭爱山附近的地形。
“陛下。”兴安小声的说道:“公廨司的王主事,送来了账目,说是这两日,收到了四千多两的散碎银子,炼了三千多两雪花银,换出去了两千七百五十四枚银币。”
李隆基点了点头,拿起了无尘送来的的课业本,杨洪看过了,李隆基也会看,他点头对高力士说道:“把王炳富的奏疏放下吧。”
李隆基看了许久课业本说道:“这个做的就不错,讨论是驱逐吐蕃、突厥省钱,还是维持边镇防御省钱,想法很大胆,分析的也很透彻,将敌人一次击溃,维持五十年的边镇安泰。”
“持续扩大六大军镇、四地都护府规模,反而不利于大唐。”
李隆基手中的这本课业本,算的是一笔经济账,维持边方的安宁,到底是打一场国战省钱,还是长期稳定边方省钱。
穿越来的李隆基知道到宋朝是为了稳定边方的支出入手,国战一次投入自然是极大,但是所谓的澶渊之盟百年无大战,耗费更大。
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辽两国百年无战事,但是大宋为此付出了岁币白银,还付出了维持大量军队的开支。
不仅如此,还因为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不得不迁民南下,导致京师开封无险可守,无任何缓冲可依仗。
而为了人为制造缓冲带,大宋不得不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挖坑,现在微山湖,就是那时候人为挖出来的,意图利用水道来阻止辽人南下。
再比如白洋淀,一百四十三处大大小小的坑,都是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必须要付出的成本,这些都是成本。
最好的防御,反而是进攻,这一点大唐太宗、高宗包括后来武后都给了明确的答复。
李隆基陆续看了几本军生们的课题本,才放下了手中的事儿,松了口气。
“这本写的也是极好的。”李隆基颇为感慨的说道:“这篇课题就很好,让他再认真完善一下,站在吐蕃、突厥人的立场上,站在大唐的立场上。”
“分析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不是着眼于大唐,太泛泛其谈了,让把这篇重新写一下,下次上台,就宣讲这篇吧。”
李隆基手里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写的是,如果当初墨啜可汗如果直接千里奔袭东都,直接灭了武周,然后交给李氏后人,大唐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现在突厥人依旧会南下,这时的大唐,还有胆气抵抗吗?
如果二十万禁军全军覆没了,京师只有两万皇城护卫老营,韦后会选择固守京师吗?还是提出南迁的时候,顺水推舟呢?还是直接和突厥人议和呢?
这篇课题,写的很好,但是角度上,依旧站在了大唐的立场上,可以从突厥人的视角上,认真的写一写。
其实就是后世列强玩弄满清皇室的那一套,猎鹰不必需要杀死牧羊人,而是维持一个愚蠢的牧羊人,更易于狩猎。
这种套路,其实在唐朝末年,地方藩镇就玩过一次。
大唐晚期,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大唐日益颓废不堪,但是藩镇的节度使们,却颇为的默契,皇城可以攻陷,但是不杀皇帝,留着放血。
朝廷的权力越小,地方的权力就越大。
李隆基要的是一个思路,武举学堂的目的,不就是思路吗?
百无禁忌,看似没有规矩,却是颇有收获。
李隆基不由得感慨的说道:“墨啜可汗有句话说的对,只要大唐有着昏庸的帝王,愚蠢的官员,才是他们最正确的选择。”
“墨啜可汗是个聪明人,一个愚蠢且懒惰的牧羊人,对于猎鹰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墨啜可汗太过狂悖,孤军犯京。”
“将这本归档武学堂吧。”
“臣领旨。”高力士拿过了那本课题本,关上了门,重重的叹了口气。
陛下还是对那场墨啜可汗反叛,耿耿于怀。
他不是觉得这是坏事,但是陛下不要气坏了身子就好。
李隆基给土木堡之变的英灵们点了一炷香。
一帅无能,累及三军。
前几日一场秋雨,洒在了长安的土地上,一阵北风吹来,便有了寒气,京城里的装束便变得五花八门,有的害冷,就穿上了袄,有的似乎不怕冷,依旧穿着短衫。
“宁王府添了一个新丁,宁王妃想给孩子上宗册,毕竟不是个野孩子,起名李纯元。”高力士小心的说了一个消息,这个孩子是南诏国公主肚子里的孩子。
李隆基点头说道:“准了,告诉太上皇了吗?”
他一边走一边问着,今天是中秋团圆夜,现在大唐有六十万将士,却无法团圆,在这之前李隆基让太仓拿出20万银币给将士购买。
大唐将士的俸禄来自户部,军功赏赐和军纪处罚是皇帝签发的,虽然因为现在的交通不利,有时军功赏赐需要等上六个月时间,但是军士不但没有怨言,而且更是期待许多。
不就是李隆基有着军功和军纪的三复审,皇帝奖励诏书和功勋章这是都是公示众人的,军队中军功军纪作假,很容易被人孤立是,那是会离心离德的。
那就是大唐军士看到自己奋勇杀敌的功绩得到皇帝的认可,就是远离长安万里的安西碎叶军镇的将士,在胸前挂上勋章和赏赐诏书,都会大喊:“大唐将士护卫疆土,九死不悔!”
如果哪一天李隆基要是对不起这些为国征战将士,那是大唐皇帝耻辱,同样也是大唐的耻辱。
“太上皇只说知道了,并没说要见见。”兴安俯首说道。
太上皇现在已经不和王府的任何人见面了。
这不是太上皇冷漠无情,也不是各个王府群王没有孝道,是因为太上皇再和王府的群王见面,陛下是真的会杀人的。
太上皇,现在整日里观看歌舞,除了前几日,见了见兴庆宫的两位贵人,便再没见过外人。
李隆基点了点头,嘱咐道:“不要放松警惕。”
大唐的节日很多,大多数都和农耕有关,所以唐朝是比较注重农耕的,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农耕文化中“天地人和”的象征。其他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与农耕有关,它们与田间劳动、农作物收割以及祭祀祖先有关。
但是这中秋节在唐朝叫拜月节,节日的味道,比后世要浓重许多,比如大唐的女子这一天可以在长安大街上举着手中的鲜花,穿着盛装,大大方方等在门前,让自家的郎君带着出门一起采购各种食物和点心。
拜月节长安大街没有华灯,不过庙会会聚集很多人一起学子们会组织诗会,小夫妻会进庙祈福,拜月节不会解除节日的宵禁,民众大肆庆祝。
在庆祝着团圆,但是这大唐的中秋节,白天也是很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