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正在收录各地趣闻轶事,百姓杂谈,奋笔疾书着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做着鸿途伟业规划。
高廉匆匆进来“恭喜郎君”
李隆基看看笑嘻嘻的高廉道:“高士博,是有新的手工技艺,还有是新的矿苗发现了,还是有胸有韬略的人才了。”
高廉摇头,“郎君请随我一同前往,一看便知。”
李隆基不明所以,跟随前往前院,忽见一少女倚在池塘边楼廊边,那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年纪,一身青色花衫,披着宽松的轻纱袍裙,笑靥如花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
温暖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包容的一个朝代,有一种被称为袒胸装的服饰,领口很低,酥胸半露。为了充分突出“肌肤细腻骨肉匀”的媚态,唐诗中这样描写这种风韵:“粉胸半掩凝晴雪”;“云鬓花颜金步摇”。
高廉告诉李隆基此女是王家提亲的女子,据不良人报进城时骑马穿的是男装,在富春钱柜换上女装,坐马车前来。
王家家主大郎王文锦上门游说,愿将小女许配给李隆基,虽说现在是武帝周朝,但太宗皇帝的《氏族令》是不允许五姓七望家族通婚,就有了氏族和武勋,及抢科举状元入赘形成了28家氏族门阀情况。不过武则天执政前期对氏族门阀打压也绝不手软,一度使朝堂门阀不足一半。
李隆基以家中大人须告知,拖延时间,并未提亲。此女前来何意?李隆基让高廉等人退下。
让李隆基站在廊外轻轻哼了一声,那女子只是轻轻抬头,瞧瞧,一脸冷漠道:“堂堂临淄王府,不入某家别院,本娘子倒看着这池中鱼儿有趣。”
来者不善,此句就有虎落平阳,龙困浅滩之讥讽意。
虽是五姓七望,但其他四家看不起李姓皇族,认为是投机取巧的暴发户。太宗李世民曾想让十四子娶崔家女儿,谁知崔家把女儿嫁给一七品知县,也不嫁给李世民的十四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李隆基摇头,不屑道:“孤不知这位小娘子只为进府观鱼,不过府中有恶犬,望不要胡乱走动。”
不等那女子搭话。李隆基点头示意:“孤事务繁忙,不打扰小娘子雅兴,先告辞了”
李隆基转身心想:“等会放狗,吓不死你。”
刚刚转身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前厅快步而出,但见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是粉装玉琢一般。
旁边跟着一丫鬟,一张瓜子脸,双眉修长,肤色虽然微黑,却掩不了姿形秀丽,容光照人。
李隆基有点心动的感觉,
女子躬身行礼:“见过少郎”转头对廊内喊道:“宛凝,你怎独自出来了,一会殿下来了,很是无礼。”
王宛凝站起目视着李隆基行礼:“殿下,福寿安康,儿刚才不知。”
李隆基今天身穿藏青色的锦袍,黑色鹿皮快靴,16岁少年,身量中等,筋骨匀称、格外结实,肩宽背厚、猿臂蜂腰,是武将打扮。看来王宛凝将他当成府中护卫武将
淡绿衫子女子赶忙行礼:“殿下,福寿安康。”脸上肤如凝脂,白里透红,更加妩媚动人。
“孤安”李隆基有些傻傻盯着眼前姑娘,问道:“小娘,也是王家的。”
“儿叫郝书萱非王家,家中祖父与王家曾是好友,今日是到富春钱柜存放物品,巧遇王娘子,说是王府今日有诗会,然....”郝书萱已经双耳通红,满脸尴尬。
王宛凝看见自己的谎话被揭穿,赶忙接话:“儿也是听他人言,也许是误传吧。”腰间金银玉配饰叮当作响。
郝书萱低头轻轻拽住王宛凝,“既是误会,那打扰殿下了,儿告退。”
王宛凝道上下看看李隆基,微微一笑,轻声道:坊间传言殿下“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儿善骑射喜诗词,仰慕已久,今可借诗词一阅,他日一起游猎。”
李隆基知道唐朝开放,女子出门访友,做生意,甚至有女官职,都无禁忌,可这女子直接到未提亲的夫家,怕是头一遭。
郝书萱见状,却显得不知所措,双手紧紧扣在一起。双眼微弯却显得越发动人心弦。
李隆基笑道:“既来之,哪有扫兴而归之理。”
高廉准备好笔墨纸砚,李隆基思索一会,写下两首诗词,
一首: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给了王宛凝。
一首: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这是宋代:秦观《浣溪沙》送给郝书萱。
李隆基将诗词卷起来,分别送给两位,吩咐回去再看,两女子道谢回去。
李隆基看着两女离去,问高廉:“高士博,你觉得王家孙女此次来是何用意?”
高廉行礼“那要看殿下有何意。”俩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时听见门外马蹄声响起,一黑色劲装汉子下马快步跑来:“报,殿下,云州被后突厥(回纥)所占。边军不战而退,损伤边民六万,安北都护府退到朔州。大周皇帝命相王李旦为征讨大元帅,准备讨伐叛贼。”
穿越来的李隆基知道这是武则天执政的弊端之一,把府兵当奴役,使农兵一体府兵制,农民不愿意再当兵,年迈后武帝男宠叉手朝廷,买卖官员,土地兼并,均田、府兵制度名存实亡,军队哪来的战斗力。
高廉大呼:“这还是纵横万里,所向披靡的大唐吗?呜呼哀哉”眉头紧皱。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后,这时候的唐人骨子里有股天朝上国,藐视四方的傲气,很难接受被周边欺负现实。
李隆基回到书房。心中感慨,以白话书写下篇:
我华夏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自黄帝纪元到唐以三千余年,华夏数千年朝代一兴一亡之中,天下芸芸众生,承受多少乱世杀戮。
春秋争霸,天下混乱,苍生无望,秦、楚、齐等七国逐鹿天下,战乱不休,死伤无数,百姓伤亡惨重,人道不存,至秦一统天下,各国子民死伤数百万、流离失所者多不胜数,天下思安。
然秦二世而亡,群雄并起,征战不休,天下混乱,法度不存,千里白骨无人收,新人旧鬼齐哀嚎,家家户户挽麻衣。
布衣刘邦,建汉安天下,休养生息,百姓福足,两百余年,人口六千余万,天下四百万户。
后王莽篡汉,绿林军起,赤眉民乱,尸骨累累,血流成河,刘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之时,天下只剩下2100万人,近四千万战死、病死、饿死、遭残杀。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边患四起,天下大旱,苛捐杂税重于泰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火,天下民不聊生,凄惨无比,不是死于大旱造成的饥荒,就是死于瘟疫横行;接下来又遇到各路起义军造反,尤其是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在他们与汉朝官兵的厮杀之中,上千万的百姓充当亡魂角色。不光起义军一番烧杀抢掠,就连董卓这些枭雄也要百姓的首级充当战功,一次不砍上数万个都不好跟朝廷交代。黄巾之乱下,到了三国初年,人口锐减了1000多万!
三国时代,各地军阀厮杀不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众多,是打仗之时拿百姓当挡枪当肉盾的好汉不要太多!,敌兵首级不够百姓凑,喜欢屠城的主,手下的冤魂不下数百万。
三国结束,西晋建立,整个中国只有770万人口左右。可见百年征战其情状也相当惨烈。
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无比,而此时塞外众多异族却野心勃勃,趁机南下,蚕食晋朝领土,并陆续建立多个异族政权,对中华虎视眈眈。“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他们基本上每攻下一片土地,就对此地的汉人进行血腥的屠杀。等到胡人入主中原,中原的汉人基本上下场凄惨,十不存一,有些更是被充当食物!汉民们为了躲避胡人的屠杀,纷纷南迁,再加上其中如冉闵等人的杀胡,才得以保存汉族血脉。最凄惨的时候,当时的汉人总数只有100来万人,几乎到了华夏灭种边缘。
历史上之中不光有天下一统,海晏河清之光明盛世,还有无数惨烈无比,终生真正如蝼蚁一般的黑暗时代。往往是普通大众去承受乱世杀戮。古人曾有云:“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其中凄惨悲恸可见一斑,乱世之中又能有多少人得以善终。
写到这里,李隆基心中不忍,之后的安史之乱,唐八千万人不足二千万,后契丹建立建金,宋金混战,蒙古攻金宋,屠城千座,忽必烈建元,北方是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北方成为是蒙古牧马之地,整个人口只有一千余万,明朝大将徐达由南向北攻击,为何一路几乎没有抵抗,那是万里牧场,长江以北人口不足500万人,(全国四千多万,南方占四分之三多,所以说隋唐之后江南富庶)。
一部五千年中华历史,很少有真实记载战乱百姓书籍,因为书写史书的读书人是被一股儒教伪装的利益者势力裹挟着。
在皇权为纲,严厉的政治环境之下,文学只得屈从于政治。
盛世就是皇帝盛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乱世就是皇帝昏庸,宠信奸逆,朝纲败坏。
其实那个皇帝宝座上坐到谁,(氏族门阀)得利者大臣根本就不在乎,皇帝换谁就是谁,官僚士大夫永远是他们。
千年的皇权斗争中,不管是汉唐官商勾结的氏族门阀,还是后世只要官商勾结,盗取公共利益者,就会使用儒家学问。
所以说:“不是儒家依附门阀,而是门阀选择儒家”
儒家的倡导让官僚门阀找到上克制皇权,下盘剥百姓的手段完美外衣,而且是如此的华丽,以至于警醒的后人面对儒家学说吐出“吃人”二字。
千年动乱,氏族门阀是如何存活的,就是在乱世中形成的坞堡经济。
坞堡经济就是有着土地的门阀士族在自有田地上建立起防御极高的坞堡,在内部实现自我供给,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对待朝廷的敕命也置若罔闻。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那些豪门望族有充分的时间过渡,有效的组止家族有序的南迁。
中华千百来,包括民国时期,常常会出现,一面军队,百姓以身殉国,誓死而战,却粮米不及,装备短缺,衣衫褴褛,节节败退;一面是官僚商家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锦衣玉食,自私自利,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盘剥百姓。
就是儒家狭义忠孝主义,皇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束缚民众的思想。
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出世间多少无奈和心酸。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保家卫国,不能空喊口号,不然会变成家破国必亡。
让广大民众和国家利益共同绑定在一起,家国利益一体,国兴家旺,国衰家败,国破家亡,与国同休,那广大的老百姓必然不会让国家走向衰败灭亡。
这才是真正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