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有份大唐官员人选的备忘录名单,这份名单之上,都是李隆基精心挑选的人。
大唐的朝臣始终以一种贤与不贤的来评价官员,但是在李隆基看来,官员的升迁还是依据官位所行事迹为依据,在李隆基观察的时候,他们就会坍塌臣贤明或者不贤两种状态,方便大皇帝选择。
比如宋璟、萧崇、张嘉贞、张说都在李隆基的观察名单之上,事实上,这份名单也在随时更新。
有的时候,臣子贤或者不贤,也不由他们说了算。
萧崇曾经和张说发生了冲突,张说当初想阻止姚崇成为中书平章事,让萧崇出门的时候和返回朝堂的姚崇走了个迎面。
心思重重的两个人,撞了个满怀。
但当时吐蕃正黄河九曲之地集结二十多万士兵,陇右是否可以抵挡?禁军战力如何?都是朝廷的大事,两个人长吁短叹了一番。
萧崇对张说说,阻止姚崇返回已不可行,也在李隆基的意会下,遂加入了姚崇为首的改革一派,积极建言献策。
并且在吐蕃侵犯陇右之时,参赞军机省军事,后来前往塞外草原和草原鉄勒部谈判,被墨啜的斥候偷袭。
萧崇还负了伤,修养了两个月后,挂中书谏议大夫观察使,巡视紫荆关、倒马关和白羊关。
被后突厥人捣毁的紫荆关,就是在萧崇等人的主持下,征调民夫、调配粮银、与工部沟通等,最终复建了紫荆关。
“陛下萧崇可用。”姚崇一听陛下说萧崇的名字,就知道陛下那个夹袋的小本本上,肯定记下了不少可用的人。
这些都是需要花费心力的事儿。
显而易见,陛下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大皇帝了。
姚崇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定好了科举会试题目了吗?这眼看着马上就要春闱了。”
李隆基点头理所应当的说道:“定好了,姚明公要不要看看?”
会试,兹事体大。
李隆基按照历年的开科取士的会试金殿殿试甲朱卷,圈定了题目,这也算是老本行了。
大唐的科举和制科和宋明不太一样,常科原有六科,后高宗取消秀才科,剩下了科举常科五科。每科都有策论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会试尤其像国考的笔试,内容像极了行策加申论,殿试则像极了面试。
穿越来成为李隆基之前,参加国考、省考,考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但是面试老是过不去,没能成功上岸,最后考了个国办教师。
流程大同小异。
而且这东西出题,完全随皇帝心意,尤其是在唐朝,比如太祖李渊年间的会试就从不出孟子;有些皇帝比较懒,就会交给中书省编修去出题,就会非常严格。
有的皇帝则是自己出策问,比如高宗七年,三十三岁的李治皇帝就搞出了策问十问,问策天下。
李治这十问,问的好不好?很好!
高宗七年、十年、十三年的殿试策问,可谓是道尽了明大唐的所有问题。
但是从现象里剥离问题,并不是难事。
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问一帮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人,靠嘴炮能解决问题吗?
依稀记得后世明朝末代皇帝崇祯问了一件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唐朝时任用刘宴、李抱真,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国强兵?咱大明朝,咋就不行呢?
其实答案大明太祖高皇帝早就说过了,元以纵失天下。
大明除了洪武、永乐年间,对肉食者,依旧是太过于宽宥了。
不过这次是李隆基加的恩科,也就是武经、墨工、农经、新开制科三科,本次考试有笔贴、实操、策论。
“臣不看。”姚崇头皮发麻,皇帝又在下饵。
科举本来不关他的事儿,这要是出个科举舞弊案,他不是凭白受牵连,多看一眼,算他输。
李隆基叹息,姚崇他不咬饵儿。
自从杨瑒离京之后,李隆基又陷入了长期的空军的状态,水猴子不挂鱼,他钓鱼又钓不上来,大计抽水计划,又得等到会试、殿试之后才能展开。
姚崇要是如同李济那般,能够不遮不拦的在朝堂上,大声的喊出,臣诚无德也,拿出那股子「楚曰:我蛮夷也」自保的架势,还需要李隆基费这么大劲儿?
姚崇太过于君子了,一些小人要对付他,实在是太过于容易了。
自古以来,君子都比小人好对付的多。
张说当时为了和姚崇争相位,鼓动那么多御史弹劾姚崇,李隆基直接外放了张说和催提,这些人其实当初都攻讦过姚崇。
但是姚崇从来不想着对他们进行报复,更不申辩,端着一股子大丈夫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劲儿,就那么矗在朝堂上,做道德标杆。
这样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
只要能够离间皇帝和姚崇的关系,姚崇这样的官员,就很容易被孤立,最终只能迫不得已致仕,或者称病不视事儿自保。
不过好在,现在朝堂上又多了个水泼不进的李济。
想倒姚?得先跨过李济这道坎儿。
跟李济斗,那得至少从武周朝开始积累三十年经验,否则想斗翻李济?
大唐需要姚崇这样的刚正臣子,也需要胡濙这样的富有弹性的官僚。
李隆基和姚崇继续聊了聊关于武备屯营法的种种,最主要的是关于队正、通政史、武参事三级乡野管理农庄的吏员的培养之事上。
乡野之事,一点都不比朝堂上的轻松。
姚崇就陛下关于清汰老弱,老弱回乡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为了防止乡野出现新的缙绅,不应该让退伍军卒回自己的家乡。
姚崇认为京营老弱回乡,还是不要回自己的乡的比较好,可以在临近的乡挂职。
退伍老兵队正一级掌乡,什长掌村落,立功军士管十一户为保长(甲)。
京营里的老弱,到了乡野,那可不就是老弱了,京营精悍,回自己乡里,难免会出现军卒恃恩自恣,纠集亲朋,让里正、通政、屯营教习难做,也让大皇帝难做。
但是换个乡,不在自己的本乡任职,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
姚崇犹豫了一下,试探的着问道:“陛下是准备打算对户籍进行梳理吗?”
“陛下对京营进行了清汰,是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但是臣以为,眼下并非良机。”
姚崇是有担忧的,就像卢怀慎所说,陛下的步伐一旦开始盲目,没有了章法,大唐这艘船真的有可能会沉的。
大唐万世不移的户籍制度,的确是需要改变,但那不是一道诏书的事情,就可以解决问题。
即便是下了诏书,但是这种制度的存在土壤还在,那他就不可能被执行。
就像是陛下所言,制定零利钱的律法,根本不可能执行,反而会滋生公廨钱的泛滥成灾。
李隆基摇头说道:“暂时试行一下,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姚崇重重的松了口气,他就怕陛下性子急,反而把善政变成了苛政,要知道那些个被压得抬不起头的官僚,都在等着大皇帝犯错,然后疯狂反攻倒算。
什么时候天下罪之?皇帝犯错的时候。
李隆基和姚崇关于屯营法的一些改良,深入而充分的交换了意见,双方达成了诸多广泛共识,对分歧,保留了彼此的意见。
比如李隆基对【被俘的土匪】的意见是,有血债的直接杀死,没有血债的土匪,直接送进大唐的劳动教导基地去,扔到煤井司去挖煤到死。
但是姚崇对这些土匪主张区分对待,对于手上没沾着百姓鲜血的土匪,以改造为主。
李隆基完全不认为吃过生肉的野兽,还能还素。
即便是他们的双手没有沾过百姓的血,难道就没有为虎作伥、以壮声势吗?难道就没分享过劫掠的好处吗?
他们即便是没有杀过人,那也吃过人血满头,送他们去煤井司,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在这个中世纪还有两年才结束的时代里,李隆基没有弄奥斯维辛游乐场,已经很宽仁了。
李隆基为何对这些【被俘土匪】如此大的意见呢?
他们不是被缙绅、势要豪右之家,逼迫上山,落草为寇的吗?
李隆基可是数次宣旨,让人给山里的土匪递话,告诉他们赶紧下山,屯营法持续二年,李隆基才让京营动手进剿。
他给了很长的时间了,难道再给他们一段时间,他们就下山了吗?
姚崇负责劝仁恕,他自然坚持认为,这里面的部分人,可以改造。
事实上,姚崇在民事方面的见解,一向是对的。
比如乡野的懒汉地皮、游惰之民、城里的乞儿,这些人都改造的很好。
姚崇也是说服了陛下,他说了几个理由,比如山间交通不便,不闻王训;比如他们不相信朝廷,不信官府;比如被拘束限制,无法离开;比如朝廷看管所费靡甚多得不偿失等等原因。
既然姚崇说他有办法改造那些下山的土匪,李隆基也乐见其成。
姚崇的仁恕之道向来只对百姓,只对社稷,他俯首说道:“这些人他们也是大唐的百姓,逼迫他们落草为寇才是主谋,陛下。”
“臣请教化安抚,不效则治臣之罪。”
姚崇很少往自己身上揽权,揽的活儿,都是脏活累活,那些被俘的土匪,并非良善之辈,暴徒居多。
甚至还有通政官员传旨被杀,而且不止一个,当然京营出动之后,胆敢杀害通政官的暴徒,全都被绳之于法,明正典刑了。
李隆基给了他们体面了,是他们自己不要。
若是这次姚崇求情,再给他们一次体面,他们还是不肯体面,李隆基只能帮他们体面了。
李隆基摇头说道:“姚相尽力施为,有效则皆大欢喜,不效不过是河东煤田多几个煤洞罢了。”
姚崇深吸了口气,这次劝仁恕一定会成功!
高力士一看政事聊的差不多了,笑着说道:“九月多风雨,每雷起云簇,忽然而作,类不过移时,谓之过云,雨虽三二里,间亦不同,或浓云中,见若尾坠地,婉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谓之龙挂。”
“龙吸水。”
“陛下胜。”
姚崇看着自己棋盘上的旗子被一个个拔掉,有些呆滞的看着高力士。
这是一副新战场,刚玩两三把,刚熟悉了兵力,这就…龙吸水了?
姚崇马上就就要大胜特胜了!
结果一个龙卷水,卷了他三十多万的兵力,这还怎么玩?
他闭目深吸了口气,反而更气!
他睁开眼说道:“陛下,这不是说了吗?没有天火地陷海啸了吗?”
“此乃天灾,非人祸也。”高力士面不改色的拔掉了姚崇手中的旗子,不动声色的说道:“换手。”
下次,得让陛下立字据!
李隆基咳嗽了一声说道:“高力士,你去煮壶好茶来,苏州送来的天池茶,泡一壶。”
“姚相尝尝,这天池茶号称,观之青翠馨,瞰之色尝心,嗅亦芬清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三分也。”
“高力士啊,泡一壶。”
高力士俯首说道:“臣知道了,臣这就去泡。”
姚崇吐了口浊气,垓下之战,楚军实力其实弱于汉军,的确是天公作美,一阵风雨交加,山道阻断,河水暴涨,不然很可能项羽凭借自己的武力,真能杀出一条生路。
奈何武力超值的霸王,面对山峡河水,也只能仰天长叹!
高力士弄个龙吸水,也算是天命所归。
姚崇自我劝慰着自己,可还是越想越气,太过分了!
换手之后,李隆基这个臭棋篓子手持汉军,大杀四方,大胜一局,但是第二把,姚崇即便是没有东风,也杀的李隆基的汉军,丢盔弃甲。
总体来说,李隆基这个臭棋篓子,手持汉军,是可以赢下姚崇手持楚军的。
至少垓下之战一战,从纸面实力而言,是汉军刘邦、韩信占据了绝对优势。
“臣告退。”姚崇喝了一杯茶,又和皇帝兵推棋盘,这次依旧是手持汉军的皇帝胜。
李隆基看着姚崇的离开勤政务本楼的背影问道:“耿玄最近给姚相保诊过脉吗?他那个痰疾咋样了?”
高力士俯首说道:“每月都看一次,已经全然无碍了。”
李隆基松了口气,姚崇身上的担子很重,总督政务,还要推屯营法,没事还要跟皇帝下棋问政。
不过总体来看,姚崇的身体确实越来越健朗了,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李明翰从楼下急匆匆的跑了进来,俯首说道:“陛下,孔圣人的管家送太医院了,臣无能,没查补出什么来。”
“但是臣查到了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