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长失活看着耶律齐,点头说道:“那就让你来卖吧,的确比饿死在这冬雪里强,还省下了我契丹部四千匹马草料。”
他说完转头看着颉利,这是他的弟弟,但是他依旧高举手中的长鞭,猛地挥下,这一下又一下几位部族首领,一人被结结实实的抽了十鞭,颉利方才停下。
“愚蠢!”失活扔掉了手中长鞭。
几位部族首领的背上已经血淋淋,却是一声不敢吭,俯首在地,忍痛不语。
他们清楚的知道,颉利打他们,是在护着他们,否则按照松漠草原的规矩,岂止是要挨鞭子?
打一顿,这事过去了,不打,就得死。
酋长失活用力的吸了口气,看着这背上都是血的两人,就是一阵叹息,挥了挥手说道:“下去养伤吧。”
耶律齐儿看着那血淋淋的背部,也是摇头说道:“可汗,大唐的郭少保实在是狡诈,他明面上和我们的使者在河套和谈,却是从未表明态度,等到这边大唐军队进军的时候,把我们的囚禁起来,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出来。”
“郭于少保所做之事,乃是因为大唐皇帝对契丹人丝毫不宽恕的态度,这是因为我们和他们的作战,这件事可以放下,但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到贡市卖牲畜,大唐的银币精美,我们却得不到。”
“如果我们将牲畜卖给了这些多年行商粟特人,需要被粟特人先赚一笔,这件事,大石打算怎么处理?”
“我们有些部落是有唐人的行商马队的,但是他们只有鸿雁居钱柜的飞钱并没有任何粮草生活用具,那现在就是一堆废纸。”
失活也是挠头,大唐皇帝压根和契丹人没有任何的交流,一副没有你,对朕更重要的样子。
这没有了沟通,自然无法去贡市买卖牲畜,若是假托粟特人之手,他们又要被剥盘一遍。
穿越而来的李隆基可是知道,契丹后来成长为什么样可怕的怪物,那个所谓的金国,可是统治山河四高官达一百五十年,并且让中原自此和江安一偶的南宋,离心离德,让中国产生南北相争的局面。
大唐现在对外军事强悍,但是内部还不稳固,所以李隆基不让军人嗜杀成性,但是他要让大自然恶劣的天气,让突厥人人口进入人口快速消亡时期。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自己的狠毒,大唐四万禁军和安东都护府的六万边军要保证,只允许契丹、奚人等奴隶和百姓进入辽东和松漠府归降,对人要进行仔细甄别,并且划分为队,营地相互交叉,实行保甲连坐,男子进入煤矿、冶铁工坊进行劳作,劳作所得给家中女子、老人、孩子上街购买粮食、衣物、生活用品。”
“凡年满十六以上男子,没有家属陪同者,一律不接受归降。各归附者可以相互监督,对揭发隐瞒、谎骗者给予五万文开元通宝奖励。”
“这是大唐皇帝敕谕!”各级御林令官将这敕谕传遍了整个辽东地区,待在大山里只能饿死,只有走出大山,大唐军队控制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壤以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为主,被誉为“抓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会发芽”。控制堡垒城寨,里面的粮食足够三年使用。
靖安司死的暗探藏身在大唐各个商队之中,还有护卫的镖师队伍,这次对墨啜可汗的剿灭和对东北的快速推进,靖安司不良人情报起到了很大作用。
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森林资源以红松、白桦等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大庆、吉林、辽河等油田,以及抚顺、鸡西、鹤岗等煤矿。所以东北对大唐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长安的大明宫宫,姚崇、卢怀慎、郭元振等四省官员和谏议大夫都在紫宸殿内,姚崇正在对安东的情况进行介绍:
“契丹”作为契丹族称的汉语,最早见著于《魏书》时间是北魏登国三年(388年)。
但契丹族称在此之前当早已有之当时契丹人尚无文字,是中原人根据契丹人语言而将其民族族称汉译为“契丹”。丹古八部联盟是契丹族的第一代部族。
而联盟的第一任联盟长,有可能就是被契丹人奉为始祖的奇首可汗,但八部酋长却不一定都是奇首可汗的亲生儿子。八个部落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关系,为了生存,更主要地是为了对抗外族的侵袭,契丹与其他八个部落组成八部联盟。
在契丹诸部落中,又以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势力最为强盛。因此这个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契丹八部联盟第一任联盟长,被契丹人奉为始祖,称奇首可汗。”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文宣帝高洋亲率士卒,大破契丹,“虏获十万余口,杂畜数百万头。”
从上述战争规模看,南北朝时期的契丹已经是人齿渐繁,规模可观了。据《契丹传》记载:
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冷陉山在其国南,与奚西山相崎,地方二千里。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其君长姓大贺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同行。
后来非常强大的契丹人,在历史上曾经臣属于突厥人。隋文帝杨坚在《伐突厥诏》中有这样一段控诉突厥残暴奴役周边部族的文字,说他们“世行暴虐,家法残忍。东夷诸国,尽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与其为邻,皆愿诛剿。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类万聚,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
隋文帝檄文中所说的“东夷诸国”,指的就是契丹、奚、靺鞨诸族,
开元十三年(726年)东突厥毗伽可汗默棘连曾经对唐朝使者说:“奚及契丹就是突厥之奴”。契丹在突厥统治之下,备受奴役,苦于沉重赋税和兵役征发之苦。
唐帝国建立之后,对于契丹采取了一种扶持策略,企图达到以夷狄制夷狄的目的。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大贺氏联盟首领摩会向唐朝贡,很明显是要借助唐朝摆脱突厥控制。突厥的颉利可汗向唐廷提出以交出梁师都为条件,要求唐廷放弃契丹。唐太宗给予的回答是:
契丹、突厥不同类,今已降我,尚可索邪?师都,唐编户,盗我州部,突厥辄为助,我将禽之,谊不可易降者。
此时的唐太宗正有意解决突厥问题,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种“以夷狄制夷狄”的机会。第二年,摩托会再次入朝,唐廷“赐鼓纛,由是有常贡”,唐与契丹建立正式的朝贡关系。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威震四夷。
解决东突厥之后,漠北薛延陀部族又开始崛起,“东至室韦,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即古匈奴之故地。胜兵二十万,立其二子为南北部”。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薛延陀为唐攻破,其国遂灭。东突厥和薛延陀的灭亡使契丹少了两个强大的对手,为日后的坐大奠定了基础。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设立羁縻性质的松漠都督府,以契丹大贺氏联盟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并赐姓李氏,契丹各部酋长也转为各州刺史,隶属于松漠都督府。
唐朝周边的各民族势力在这一时期同样在勃兴崛起,其中尤以吐蕃盛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九月,唐将李敬玄领精锐十八万再次进入青海,与吐蕃军队在承风岭大战数日,唐军战败而归。
唐朝在边防上的优势衰退,突厥势力得以慢慢复兴。从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开始,被安置在漠南单于大都护府辖下的突厥降部就屡兴叛乱。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骨咄陆自称可汗,复兴突厥汗国。从此之后,唐朝北境又陷入剧烈动荡之中。
武周代唐之后,原本一直恭顺的契丹却出了乱子。李唐—武周易代之时,朝局出现一定动荡。武皇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初,契丹发生饥荒。负责统驭北方诸族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处置不当,非但没有赈给,反而视契丹首领如奴仆,此后还多次侵侮其管辖的契丹部属。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以此为机会,同时又趁唐廷受困于吐蕃、突厥之机,与其妻兄契丹首领孙万荣,一同起兵,诛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自称无上可汗,并侵扰河北之地。
武则天为了平灭契丹叛乱,及时调整了突厥政策。在唐、突厥等的联合攻击下,这次叛乱只持续了一年多就失败了。经此战后,大贺氏联盟部落凋散。
契丹人经此一役,势力大为削弱,归附后突厥的墨啜可汗,又沦为后突厥的臣属,“契丹为后突厥牧羊,鞑靼为后突厥牧牛”。
这次大唐一战完成对草原七十二部征伐。契丹可汗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已经派出使者表示愿意率部内附,契丹与唐朝恢复和睦修好。”
姚崇看着李隆基在上面一言不发,沉默良久,说了一句:“北戎、东夷畏威不畏德,犹如墙头草!”
“对于北戎和东夷要保持长久高压姿态,温和的和亲措施无法起到羁縻安抚的作用。”郭元振说道。
李隆基闻言,说道:“大唐南北两方的经济文化各有特点,游牧经济虽然畜牧业发达,但是具有单一性,生活资料相对匮乏。而中原地区农业发达,畜牧业较薄弱,因此二者常常互通有无。
“贞观时期,契丹主要通过朝贡与唐朝进行经济交流。在朝贡的过程中,契丹会携带有大量的地方特产献给中原,这些物产、物种、工艺品等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在贡献特产的同时,唐朝也回赠契丹大量赏赐,赏赐的规模十分可观,主要是中原的物产和传统的手工制品。”
“尽管契丹内部之间争斗不断,政权不稳,与唐王朝时而发生军事战争,但是双方总体上是隶属关系,并且交往从未断绝。”
史书记载:“马逐水草,人仰湮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互市也是中原王朝与契丹进行经济沟通的重要方式。契丹用马匹、牛羊等牲畜及畜产品与中原王朝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这种大规模集市性的贸易活动,在唐王朝的严格管控下进行,中原与契丹互通有无,对两者颇有好处。”
“互市不仅加强了唐王朝与契丹的经济联系,也弥补了周边各部落生活所需。除契丹之外,东北诸族也积极与中原进行互市来往,他们常以名马、皮张、角弓等土特产品与中原汉族进行交易,用来换取绸缎布匹,枣、栗、粮食等农产品。”
“通过互市,中原地区的生活用品和不少生产工具进入了契丹区域,有利于促进契丹的社会发展。而契丹提供的马牛等牲畜,也成为中原战马与耕牛的重要来源,促进了中原内地社会经济的繁荣。”
姚崇听到立即反应过来,说道:“陛下说的是开通互市,并且设立羁縻州府。”
“陛下、臣谏议恢复贞观年间东夷的室韦、黑水、渤海、三个都护府,加上现在的安东都护府,设立四个羁縻州府,对东夷实行羁縻政策。”
郭元振说道:“陛下,还应该实施军镇屯营制,此封契丹、奚、靺鞨诸族部落首领的官印和官袍,但是军队还是大唐兵部直接管理比较妥当。”
李隆基说道:“和草原七十二部落,划分为十八羁縻州一样,在东夷四个羁縻州三十六部落实行武备屯营制和募兵制。”
“以后大唐各地招募新兵施行异地练兵和服役制度,士兵必须离家五百里以上地方服役。”
姚崇和郭元振一起起身说道:“陛下!”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这是军机省的事物,姚崇只能坐下。
郭元振说道:“陛下是说,以后大唐招募士兵,是不在本地练兵服役,而是派往异地驻兵!”
郭元振说道:“此法甚好,其一,新兵大多都是刚满18岁,还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如果离家太近的话就总是想着要回家不能专心待在部队。而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离家比较近经常去看望孩子,这样一来双方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更不利于新兵训练。”
“其二,本地服役士兵之间肯定存在相识相知的情况,在部队纪律严明,容易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异地服役,避免此种情况”
“其三,士兵在本地服役,容易产生故土难离的情结,因为即使作为士兵服役也会有不想去的地方,即便是有上级派发任务前往外地,至少不会出现心理情绪,因为大家都一样。对每个服役士兵都是公平的。”
“第四,当地一旦出现了需要部队出动的镇压当地叛乱事件,就避免将士与当地亲属之间的尴尬,对于服役的将士们来说能更公平地对待事件中的每一个人。”
“陛下,此法甚好,可列为永列!”
李隆基说道:“此事隶属军机省管辖,可以与兵部商议,列出条列,随后呈报上来。”
姚崇起身说道:“陛下,异地服役是有众多好处,但是异地调兵,对于兵部来说,每年十万新兵服役和十万老兵归降是一笔不少开支。”
李隆基说道:“大唐驿站实行官商分营以来,大唐的户部不仅节省大量驿站开支,有一半多的驿站已经每年可以向朝廷上缴收入。”
“魏知古,魏尚书这是政事堂议事,此事不能你总隐瞒着!”
魏知古只能起身,说道:“自开元二年,驿站进行官商分营,并且路过官员不再由驿站统一管理食宿,而是按照不同官员和路程直接给官员开出一笔经费,食宿自理。”
“截止目前,大唐一千九百个驿站,驿站设有驿舍,配备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这些驿站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并三种类型。
截止今岁除去剑南道南部,黔中道,岭南道一部仍需朝廷补贴外,绝大部分已经盈利,特别是江安长江水驿和运河水驿盈利超过十万贯,还有关中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上缴户部万贯有余。驿站三年合计上缴户部六百万贯。”
“陛下,我朝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现在,大唐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这些入手已经不能满足驿站日常繁忙的工作,需要人手。”
李隆基一顿,能让魏尚书在政事堂提出这样的事物,肯定增加入手的事物不是小数。
就直接问道:“魏尚书可有奏疏!”
魏知古说道:“关于驿站变革奏疏,臣草拟一些议案,现呈送给陛下。”
李隆基接过奏疏,没有翻开,说道:“魏尚书还是直接说说,驿站革故鼎新需要多少文钱。”
魏知古抬头正色说道:“陛下,说到驿站,就需要修整驿站道路和水运,臣从多年驿站运送货物来看,水运最为便捷和耗费最少。”
“所以臣的这封奏疏,是草拟大唐九条通渠,还有新增一百多个驿站,对一些驿站还需要进行扩建,需要十年时间,每年花费在五百万贯左右。”
李隆基听到有些吃惊,看着魏知古说道:“都说魏明公的灯芯只有一个,这驿站好不容易不需要朝廷补贴,还有些盈利,你这可是大手笔啊。”
魏知古行礼说道:“陛下,大唐建国九十年,往来商贸驼队还有海贸,每年有近亿万贯的货物东西南北通行,而我大唐只有河北道、淮南道、山南东道、江南东道平原水道纵横,便于车马船行。”
“其余各地商贸往来受制于地形,运河每天有万艘各式船只通行,而剑南道、岭南道、山南西道、江南西道、河东道均是山多丘陵之地。”
“各地矿产、特产、手工制品运送极为不利,如果能够沿原有江河开挖和连接上疏的新挖十条河流。可以使大唐十五道连成一体,和大运河组成沟通东西南北的水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