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静待时机

李隆基看着王文锦说道:“虎父无犬子,王六郎想来是文采斐然,武举学堂乃是为朝堂培育将士之学堂,所有学业有成学子当然是当今武皇圣人的子弟,护佑国之疆土,保朝堂社稷。”然后转头看着前方王昌富说:“也希望王家六郎能不负所托,成为我朝大将军。不过民间传闻孤是真武大帝转世,可能是百姓之间戏言,不足当真。”

范刺使闻言附和道:“武皇乃是九世轮回婆罗门女转世,天庭的净光天女,真龙凤体,圣人也!”

王文锦哈哈哈笑着,也随声附和,道:“好,那就为圣人长寿举杯庆祝,今日王某在醉仙居摆酒,还望殿下和使君能赏光。”

“好”李隆基答应下来。范刺使点头同意,王文锦识趣告退。范刺使靠近,小声道:“吾恩师张柬之升任中书左侍郎。”

李隆基大脑中快速复原分析朝堂情况:如果我们把“皇权专制政权”看作是一套“机械系统”,皇帝、宗亲、大臣等一干利益群体,是支持系统稳定运行的组件,其中皇帝是核心,也是专制政权的基础。当核心活跃,把控力强大,就能有效整合凝聚其他的组件,保持系统的平稳运行;如果核心变弱,其他组件就会活跃,结果导致系统的不稳定以至最后的崩盘。

一个政权,是否能持续有效的长久运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继承人制度,以保证政权的平稳传承和持续运行”。如果,“继承人”长期空缺,抑或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那对于政权来说是个相当大的隐患,随时会随着当权者的自然老去或在行为能力缺失的情况下爆发。很不幸,武周政权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极大“隐患”的政权。

众所周知,专制下的政权“继承”不仅仅是延续问题,更是一场全新“利益分配”的生死斗争。可决定这一切的,恰恰还是处在摇摆不定状态下的“女皇意志”。

在持续的不确定下,统治集团内的人都在观望,都在选边,带来的结果是政权基本盘的不稳定,尤其是面对日益老去,拥有决定一切的“最高统治者”,一句话,一念之间,千百人的境遇就会有“云泥之别”。这种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逐渐演变成“对生存的不安全感”。前期武周代唐的“残酷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相反会在“继承人”这个不确定因素下,被逐步清晰放大,让所有参与游戏规则的,李家人,武家人,都会惶惶,为自己的未来感到不安。

这一切的根本,还是作为“人”的局限性,强大时也许可以压制一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但是一旦减弱,不确定性扩大影响到周围人的时候,他们出于某种目的而做的选择和行为就不会受“个人”的控制,最终就像骨牌导致基本盘的颠覆。相反,“个人意志”主导下的政权,必然带来“政治体制”体制的缺失和在不同时期下“个人”心态的不稳定,让政权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武则天因为宠信“男宠”把持朝政,买卖官员,任人唯亲,破坏唐律以经得罪经过残酷科考和地方磨砺的官僚集团,随后因言赐死了自己的孙子李重润;侄孙武延基,还有而其怀孕的妻子是李旦的女儿,所怀的孩子是武嗣幼的孙子,太子李旦的外孙。这可以说是儒家从人伦道德是失德丧良,昏庸无度。

现在又因明知宰相魏元忠冤枉,却偏偏被贬。使“二张”兄弟恃宠而骄,更加嚣张拨扈,把新任宰相张柬之更不放在眼里。于是在武周政权下成长起来的政治精英们最终也成为了这一政治系统下最后的“选择”站立到李唐宗亲一面。令人不解的是,一大群思想不忠诚,政治不正确的人在女皇身边这么多年,还身居要职,女皇如此老辣狠戾的性格能容忍?还是看走眼了?

按道理从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二圣临朝”开始算起,武则天主持朝政已经超过30年,临朝称制也有15年,无论是社会上还是体制内,反对女皇的政敌被清洗了一茬接一茬,早已烟消云散。拿着放大镜找都找不到有谁能威胁女皇的统治。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在现代文明社会下,我们经常看到政客们吵的不可开交,也会伴随人身攻击,但不会发展为暴力和血腥;这是因为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士,已经都是经过专业学习成长起来的“技术官僚”。很多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专家,然后从政,既保证了施政的科学合理同时也保证了政权中的“理性”。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政权的合理性,保障最高利益得失;而非单纯依靠“立场”和“忠诚”。

反过来看张柬之代表的大臣行为,他们是在武周政权下,通过科举仕途,成长起来的技术官僚;在政权出现“继承人”问题,带来交接不稳定时,当出现“二张”这一“系统性变量”可能会导致颠覆性结果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及时来修正让政权回归到平稳。

三方势力已经有了共同合作的基础,李唐宗亲、武家外戚、科考官僚集团现在对“二张”是恨之入骨,必杀!

要杀二张,必废武帝!不然是自己寻死,要师出有名,恢复李唐国号就是最好的。张柬之开始联系李唐宗室皇子,李隆基必须有明确的答复。

“张相,乃贤相也,胜似吾家亲人,还需多加照顾。”李隆基很淡定的回复。范刺使郑重行礼,退去。

有这一句话就够了,张柬之虽然中意太子李旦,但也知李旦已经没有皇子,最好办法法立皇帝李旦为皇太弟。李宣和李旦在多年武帝的威压下,性格软弱,面见女皇都会战战兢兢,张相需要一位有胆有为的皇室子弟。李隆基给了范刺史满意答复,有了皇室宗亲参与,张相有名份维系平衡各方势力,联系禁军和羽林卫。

历史上也确实奇特,在联合其他大臣之后,为了保证“闯宫”的成功和之后政权的平稳交接,军事力量是不可少的。于是,亲自出马策划联系宿卫宫禁的羽林卫将领,可是据史料记载过程出奇的顺利和简单。在得到右羽林卫将军李多祚支持后,马上联系了李家和武家人,女皇的儿女侄子们此时正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看有主政大臣和禁卫将领的支持,立马同意参与。神龙元年2月(公元705年),夜,神都(洛阳)紫微宫。当夜,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女皇武则天,面对自己两个儿子,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女儿太平公主,侄子武三思;以及宰相张柬之、禁军统领李多祚等群臣发动的“政变”下,黯然退位,让位于太子,移居别宫“上阳宫”。后世很多人觉得这是场,极为奇特且不应该发生的“政变”。一方面是缺少发动政变的反对派。

另一方面,“神龙政变”发生的速度、损害、以及规模相比几十年前的“武周代唐”,实在是“微不足道”;就算横向比较历史上那些“动辄诛连成百上千人”的宫廷政变,(如:汉武帝的“巫蛊之祸”,晋惠帝的“八王之乱”,以及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算是相当的平静,仅仅是杀了两个女皇陛下的面首及十数人党羽。一夜之间,武则天穷尽一生建立的“武周政权”戛然而止;当第二天的晨曦照进紫微宫的时候,天下就从武周回归到了李唐。综上,貌似答案也就是只能如史书所言;“天下思‘唐‘之心已久。

神龙政变的发生到结束,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表面女皇稳稳掌握着权力,绝不会发生,可事实却在不经意间快速发生并结束,政权的交替在短时间内完成,女皇也在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政变后,女皇禅位李显,称“则天大圣皇帝”,退居“上阳宫”。之后的近一年的岁月,在孤独中度过。复位皇帝后的李显,每十天都会去请安,可见面战战兢兢的,不敢多说一句。往日那个容光焕发的武则天在这样无趣的日子中日渐衰老,失去权力的武则天似乎对生活也抱有期望,这样的日子让她十分痛苦。同年11月份,武则天就在上阳宫病逝了,享年82岁。

在武则天病逝后,她在遗嘱中交代过要求去掉她的帝号,她要和唐高宗李治合葬。除此以外,还将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的族人给赦免了,这也算是将这些年来的恩恩怨怨都一笔勾销了。

在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李隆基还要做好发生最坏情况的准备,让高力士再次返回东都洛阳,重金游说朝廷“二张”,满足其虚荣心,为感谢女帝对其宠爱,让其请旨在皇宫修建感恩殿,楼城各地商贾将募资进献金佛于大殿之中。

李隆基送别高力士的等待回复,筛选500名精壮士兵,学习土木工程。火药也需要制作一些,这个时代炸药可以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现在就是静待时机,等待那天时、地利,人和都出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