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造船产业

可以说李隆基在穿越而来的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加持下,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称的上一方霸主。但是地方发展再厉害,朝堂的利斧也要防备。李隆基盘算一下自己五年来的根基。

原来的历史上武延秀返回长安,暂时不会对李隆基产生威胁,但是“神龙政变”之后窜动韦氏称帝,鼓动安乐公主公开买卖官爵,诬告陷害五位夺门功臣,毒死中宗李显,都和他脱不了关系,如果说“二张”跋扈枉法是晚年武则天用于把持朝堂权利政治斗争的工具,那韦氏毒死中宗皇帝,围困太平公主府邸,是要准备诛杀唐朝李氏全族,把唐朝疆土36州拱手献给突厥,借助突厥力量帮助其登上皇帝之位。唐朝就此跌入深渊。可以说是李隆基清除韦氏党羽,不只是救自己,更是改变整个华夏的历史。

可穿越过来的我,历史是否会因为我改变,至少李隆基受封临淄王,直接外放为官就已经改变历史。原来历史上公元683年,随着唐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登基为帝。然而李显刚刚登基后没多久,他的生母武则天,便忽然发动政变,废黜了李显,改立自己另一个儿子李旦做皇帝。李旦登基后,大权都被武则天掌握,李旦本人则是成了一个被软禁在宫里的傀儡。

就是在被软禁期间,李旦和自己的一个妃子,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

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抓紧时间,清理异己。数年之后,到了公元690年的时候,武则天觉得已经没人再敢反对自己,这才逼迫儿子李旦禅位给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李旦退位之后,虽然失去了皇位,但武则天还是立他做了太子。不过如此一来,李旦的几个儿子,也就从之前的皇子,变成了皇孙。李旦被废之后,武则天依然对他很不放心,依然将李旦一家,软禁监视着。

被软禁期间,李旦一家不光没有自由,就连生命都时刻受到威胁。公元693年,武则天身边有个婢女,想要勾搭李旦,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却被李旦拒绝了。此后,这位恼羞成怒的婢女,便直接跑到武则天身边,诬陷李旦一家,说李旦的两个妻子,阴谋诅咒武则天。

恰好当时正赶上过年,李旦的两个妻子,按照惯例,入宫去给武则天拜年。结果两人入宫之后,武则天直接下令,对两人严刑拷打,最后竟是将两人给活活打死了。这两个女子,一个是李旦的正妻,之前李旦做皇帝的时候,还曾做过皇后。另外一个,便是李隆基的母亲。

就是这样两个身份的女子,都如此轻易被武则天打死。李旦一家此时的处境,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件事之后,武则天后来也察觉到了不对劲,意识到是那个侍女骗了自己。所以再之后,武则天就秘密让人处理掉了那个婢女,同时打算补偿李旦一家。当然,以武则天的特殊身份,想要让她认错,自然是门也没有。而且以李旦一家的特殊处境,如何弥补,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最终,武则天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给李旦的几个儿子封王,同时给几个年幼的孙子赐婚,以此来做出弥补。不过,以李旦一家当时的特殊情况,给几个孙子赐婚,自然也要慎重。武则天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自然不可能找那种有实权的顶级权贵,去和李旦联姻。只能找一些中下层的官员家庭,从他们当中进行挑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挑来挑去之后,便挑到了王家的头上。此时的王同皎,官位不算太高,但也算是有点地位,女儿也恰好和李隆基年龄相仿。所以,公元693年,年仅九岁的李隆基,便和王菱定下了婚约。

此后的几年里,李旦一家,依然过着被软禁的日子,李隆基则是在一天天长大。直到公元698年,武则天终于再次做出决定,要改立李显做太子。至于李旦,则是被改封为相王。因为不再是太子,李旦这才脱离了被软禁的命运,一家人也重获自由。

这一年,李隆基已经14岁了。已经14岁的李隆基,才第一次走出深宫,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因为李旦已经被废黜了太子之位,李隆基又不是嫡长子。所以李隆基非但摆脱了被软禁的命运,甚至还得以入朝为官,担任一些官职。当然,以李隆基的身份和资历,想要担任一些实权官职或者重要的职位,自然是想都别想了。在整个武则天时代后期,李隆基最多也就是在御马监之类的地方工作,帮武则天看管一下马匹仪仗之类的东西。说实话如果没有穿越而来的知识储备,李隆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利用武则天信仰佛教,和对武则天的对反对称帝门阀氏族不放心,李隆基故意在授课高廉师博讲课时,提到皇帝应该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帝应该让朝臣互相制约争斗,而没有心思放在和皇帝的争夺权利的利益上。委婉的通过高廉透露把李氏宗室外放到反对武帝称帝氏族门阀地方,让双方斗法。高廉献计有功,官阶从八品中释读散官,升为六品上郎参事,随李隆基前往潞州。而高廉梦想是从龙之功,世袭爵位,这个已经当时已经76岁的武则天给不了,高廉梦想实现寄托在李隆基身上。

同时高廉是狄仁杰的门生,魏元忠是狄仁杰的徒弟,而74岁张柬之和狄仁杰是至交好友。高廉与范刺使是国子监同科进士。当时同在国子监还有张说、姚士崇、宋景、陈玄礼等人。这些人都是历史上风云人物,一些史书可能都不会出现的小人物,一些当时忽略不计的小事情,随着历史发展确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李隆基在潞州敢杀的人头滚滚,不和朝堂上皇帝形成默契是不可能的,在君王天下时代,一切的行为准则都是以皇帝意识为最高的指示。顺势而为,不管后世看起来多么可笑的策略,也许当时政治环境下那是最好的策略,李隆基在潞州虽比留在朝堂舒服,但一些政策仍会受到掣肘,当时撰写潞州十策就不能全面实施,在高廉开始建设造船坞时候,告知商船前往倭国曾在停留琉球群岛,下南洋在流求岛补给,并寄来海图,这个想法就产生了。

从高廉的来信看中国古代的造船业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顶峰,首先是中西方船只设计思路是有差异的,都是模仿动物,西方仿的是鱼类,最宽之处在船体中部靠前的位置;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最宽的地方在船体中部靠后。这应该是更符合实际的设计,毕竟船只更像水鸟是在空气和水之间,而非鱼类全部在水下。

唐朝领先的造船技术有船尾舵和水密隔舱两种,都是不逊色于四大发明的先进技术,水密隔舱的应该比西方早了千余年。

船尾舵最早在出土的西汉文物当中就已经出现,是从船桨演变而成的,后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船尾舵应用最晚是开始于汉代;

水密隔舱是唐代开始普遍应用的,江苏扬州和江苏如皋出土的唐代初期、中期内河木船,是出土文物当中首次发现的带有水密隔舱结构的船只。

而且唐代已经开始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钉接榫合法造船,既利用铁钉等金属材料,又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以提高船体强度,这时西方还在普遍采用皮条绳索捆绑技术造船。

江南和登州是最主要的两个造船基地,初唐时期长江上游的剑南道地区由于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岭南地区虽然有沿海优势,但当时经济并不发达,造船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区域

在唐代,大运河上通行的转运船可以载货一千石,估计这是当时性价比较高的内河、近海货船标准大小了。远洋海船一艘标准的远洋海船一般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合二千石左右。客船一般后面要系一条小舟,以防大船遇难。以风帆为动力,以日月星辰定方向。

高廉是个很有经商能力和商业头脑的人,一趟南方之行,就敏锐发现海外市场广阔前景和巨大贸易利差。短短两年时间,合作拉拢各种手段齐出,现在能调动两千石以上船队有一百艘。不过没法造战船,

看到高廉传信来的战船画图,李隆基满眼羡慕,唐朝时期的战船中主力战舰是楼船,一般船上三层,仿佛一座小型城堡,但肯定机动力较差。隋朝杨素建造的五牙战舰就是楼船的一种,上有五层,高百余尺,可载八百人,船体四周还设立了六个能够攻击敌人的拍竿;

斗舰是次一级的主力战舰,船舷上有女墙,船中有高棚,棚上也有女墙,相当于二层的城堡,是水军当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

比较特殊的主力船型还有海鹘船,船型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用生牛皮防护,左右各有像鸟类翅膀的浮板数具,适合在水面划浪而行,抗风浪性极强,“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

还有一种叫八卦六花船,也是特殊设计的水战的主力战船,攻守兼备,顺风用帆、逆风用脚踏转轮。这种轮动船或者叫车船的发明人叫李皋,是唐朝皇室成员,亲王爵位。

蒙冲是覆盖生牛皮的小船,开若干小口用于划桨、射箭,速度较快,主要用于水战突击;走舸是速度最快的小船,有防护墙,船夫桨手最多,是敢死队专用的船只,也可以临时救急使用;最后是游艇,没有防护,用于侦察和军事指挥。

这些战船在当世可是无敌的存在,必须想办法把这些造船工匠和技师保护起来,这些科学技艺必须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