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闻太子并没有把武氏宗族的官职罢免,一切还是官居原位,只是在提议把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封为公爵,定于四月返回长安,六月在长安举行登基大典。
李成器很简短说了东都目前的朝堂形势,李隆基问道:“那现在羽林卫还是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带领。龙骧军和右威卫太子竟然还让武三思执掌,这两支府军可是驻扎在京都城内的。”
唐朝的长安关中道驻扎着直接归朝堂领导的中央军团,中央军团分为南衙16卫和北衙6军。南衙16卫分别是: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北衙下辖6个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军。其实从编制上来说,北衙是大于南衙16卫的。当时中央军的10万多人马,其中左右羽林军一共8000人马。也就是说左羽林军4000,右羽林军4000。南衙和北衙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20多万,占整个唐朝60多万兵力的快三分之一。
现在的禁军南北衙16卫和6军都是上过战场,战力可以说强悍,如此强悍的军力太子却不从武三思手中割除。
三人坐在马车内相对无语,车行至朱雀街口,有天使传圣上口谕:宣临淄王李隆基前往紫微城上阳宫进谏。”李隆基接过鱼符,带上王重,前往紫薇城,远远就望见高30多米的天枢。
公元695年她宣布建造天枢于洛阳定鼎门。这个高约30米,直径约3.6米的八棱金属建筑物,就连它约50米周长方形基座也全是铸铁。整个八棱柱体上缠绕着铜制的蟠龙,铁台上还安放两个铜麒麟,柱体上部呈腾云样式,托起一枚直径近9米的铜盘,四个高3米的龙人站立其中捧铸铜镀金火珠一颗。金光腾耀,仿佛旭日东升。蔚为壮观。这个工程耗用了10个月时间,铜五十万斤(当时全唐一年铜产量低于三十二万斤),铁三百三十余万斤(当时全唐一年铁产量为二百零八十万斤)。天枢是忠于新王朝的胡人捐资的,发起人是景教中国主教。加上武则天在之前还令人铸造代表天下的9个巨鼎和12生肖神,造成当时市面上的铜铁紧缺,以至于民间的铁制农具都被用来弥补用量的不足。武则天亲笔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并镌刻在大柱上,希望千年不倒。天枢的设计者名字叫毛婆罗,他显然是个外国人,可能来自中亚或印度。
站在历史的角度,不想去评价武则天,此次进入紫微城不知道是否再次见到那位叱咤风云武帝。传谕的太监经东门过兰庭阁,百花园直接前往紫星宫,紫星宫说的明白一些,是观测天象的观星楼。
进入紫星宫观星阁,唐中宗李显身穿衮冕站在观星阁内,旁边的穿着秘书省的司天台司天少监手里拿着几本书籍,站立一旁。
李隆基躬身行礼:“臣拜见圣天子,圣上福寿安康!”李旦回道:“圣安康,快快上前来,让寡人看看汝!”
上前近看,李旦看上去十分清瘦,衣服穿在身上显得有些宽大,很慈祥的打量着自己,“这些年,在外辛苦你了,现在好了,你祖母自己下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已迁往皇宫城西南的上阳宫静养。”
对于中宗李显给母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并对参加神龙革命人员论功行赏,赐文武官阶、爵。政变首脑人物张柬之封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封为纳言;崔玄陆守内史;袁恕已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多祚被封为辽阳郡王。这些新宰相又都分别获赐郡公的爵位这些。李隆基是知道的。
李显拉着李隆基坐下,问道:“汝可知李淳风其人,”
“陛下,李淳风是岐州雍人,9岁时拜河南南陀山静云观的至元道长为师,17岁时听从师傅教诲下山,精通数学、天文、气象、易学、道术,坊间多有传闻,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臣倒是看过李相士一些算术上的书籍。”李隆基不知中宗为何提起李淳风,只能说一些自己知道的。
李显望向殿外:“李淳风,寡人年轻时也是见过的,确实有过人之处,在算学和易学,阴阳预测方面有其能,他曾看到了“西蜀王气升腾”,又看到“女皇执掌天下”,一日太祖皇帝让袁天罡和李淳风预演唐之后天下事,他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运用一生所学预测未来。他跟着魔了一样,一天天一年年地往后推演。
就在他快要失控的关键时刻,袁天罡在他的后背猛地一推,这才把他从痴迷中唤醒。李淳风回头一看,袁天罡一脸惊愕地看着他和他面前的图谶,就是由图画和谶语组成的预测未来的符号。袁天罡端详了半天,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流了下来,死死拽着李淳风说:天机不可泄露,你不想活了?
此时李淳风被袁天罡骂醒了,暗自心惊,他已经往后推算了一千年。他跟袁天罡商量了一番,决定把自己用来推算未来的算法和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并命名为《推背图》,献给李世民。本来袁天罡是坚决不同意把自己名字加入其中的,但拗不过倔强的李淳风。
两人还沉浸在创造历史的喜悦和逃过一死的庆幸中,李世民已经慌得不行了。因为根据《推背图》推演,西蜀将有一股王气诞生,而一个姓武的女皇会取代李家王朝。
太祖皇帝就问两人说:那我把全天下姓武的人都杀光行不行?李淳风和袁天罡听完心里直冒冷气,测算一番后表示这样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灾祸。李世民不干了:你俩弄出这么个预言吓我,还不让我预防一下,赶紧给我想办法。
李淳风只好低头苦算,然后缓缓抬头说道办法倒是有一个,虽然无法改变女皇登基,但是可以让其龙脉断绝,女皇之后还朝于李唐,你看行不。太祖皇帝想了半天只好同意。
李淳风和袁天罡带着几万军队风风火火出城了,李淳风和袁天罡带着大军来到西蜀阆中城,李淳风登上了阆中的锦屏山,看到远处群山中,王气升腾。询问当地人才得知那是大小蟠龙山。
阆中城大小官吏在这两位钦差嘀咕半天之后接到了一道命令:挖山。几万飞骑军和十几万民夫奔赴蟠龙山,开始了艰苦的挖山工程。奇怪的是,这挖山工程一开始,洪水、塌方、地震、泥石流跟赶集似的来报道。大军和百姓死伤无数,可这蟠龙山还好好的。袁天罡就悲叹:武氏兴盛乃天命,你这馊主意可把咱俩给害惨了。
李淳风望着眼前的蟠龙山沉默良久。最后他背起行囊,给袁天罡留下一句“等我三个月”。据将士说,李大人一路向北,去了河南。三个月之后,瘦了一大圈的李淳风再次出现在蟠龙山脚下,袁天罡赶紧跑出来迎接。刚开始还以为李淳风跑路了,吓得他把行李都收拾好了,老李再不回来,他也跑了。
李淳风看一眼蟠龙山,让所有人都撤出来,然后他啥也没干,就招待大家喝了一顿酒,就回房睡觉了。夜里,所有人都在酒后安眠的时候,李淳风穿着道袍,站在阆中城的城墙上。突然,炸雷般的声音在阆中城响起,所有人被惊醒,大家涌上城墙。这座十几万人都挖不开的蟠龙山,竟然从中间断裂了,就像被人用锯子锯开一般。
颤抖不已的袁天罡问李淳风“李兄乃仙人否”。李淳风说南坨山静云观的至元道长是我的师傅。袁天罡听完,久久不能平静,突然好像想到什么,说了一句“以何作偿”。如此大的手笔,如此逆天而行,势必要付出代价的。李淳风轻叹:你我二人皆魂断异乡,为偿......
此后,女皇武则天君临天下,将李唐王朝改为大周,最后江山又回到李家手里,这都是后话了。
李淳风断了蟠龙山龙脉之后,回到了朝中,一头扎进天文和气象研究中,写出了许多著作。他以一己之力整理解释了自古至唐最有名的十部算经《九章算术》、《周脾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綴术》、《五经算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辑古算经》。还编写了《晋书•天文志》《乙巳占》,等观星定风书籍”《乙巳占》,为风定级,阐述测量风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著作。《晋书•天文志》被为天文学的宝库。
中宗皇帝说着让司天台把书放在书桌上,说道:“寡人已下诏立韦氏为皇后,韦氏一族当年被寡人牵连,全被幽禁于偏僻的房州,除出长安时带了千两白银外,再无常物,十四年的流放生活,全看韦氏与寡人共抗时艰,前几日下诏追赠皇后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诰命王妃,遭到了左拾遗贾虚己的批评。”
李隆基来时路上,已经得到消息:韦后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满。桓彦范上表中宗,请求不要让韦后出外朝干预国政,中宗不听。中宗即位的次月,便授予武三思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实封五百户,连同以前所封达到一千五百户之多。封定安郡王、驸马都尉武攸暨为定王、司徒,加实封四百户,连同以前所封达到一千户。
再者上官婉儿原是武则天时期宫中掌管文书表奏,“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后,仍命其专掌制命,并且封为婕妤。
由于此时武氏诸王声名狼藉,权力还控制在神龙政变功臣手中,所以武三思与武攸暨只好力辞新授官爵,但中宗此举还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冷落了许多正直朝臣之心中宗用人全凭个人好恶,不按朝廷制度行事,如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
于是便在神龙元年(705)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资治通鉴》卷208)。所谓“墨敕”,是从宫中直接颁发,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也没有加盖皇帝印玺。桓彦范、崔玄伟力言不可,中宗却说已经颁布,不能更改。
李隆基这时明白中宗皇帝召自己进宫的目的了,是怕见到自己父亲等人,加入反对皇帝的诏书的队伍。面对这个脑子已经被驴子踢了的皇帝,真的无语,这简直是自己把自己要作死的节奏。明明这时天下回归李唐,又有众多大臣武将帮助其夺得皇位,正是一鼓作气消灭武氏一族朝中势力,并且清除“二张”党锢成员大好时机,确是满脑子浆糊,每日唯唯诺诺去给退位武则天请安,并大肆封赏武氏宗亲,还把秘书监交给了上官婉儿,让韦皇后旁听朝政,强招几名江湖术士进入国朝秘书监,把神龙政变有从龙之功数位大臣弃置一旁。
短短几月,朝中奸佞横行,韦后、武三思专权,卖官壽爵,贿赂公行,所用宰相不是韦后、武三思之党,便是奸佞之徒,即使有个别正直之士,如魏元忠等人,由于屡受政治迫害,也改变了原有立场。面对这令人头疼的中宗皇帝,李隆基再次行礼“皇帝继承大统,天命所归,臣为皇室宗亲弟子,皆以皇命为准,莫不敢从。”
中宗听到大喜,“还是三郎体恤寡人心意,今召你入宫,是恢复汝称号改临淄王为楚王,至于就藩之地你可与汝阿耶商议后,告于寡人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