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没有戏曲的,穿越而来时李隆基曾想过用戏曲走四方宣传,后来发现各地方言不同,识字率不高,整个唐朝现在不会超过五千万人,就长安、洛阳人口快到百万,超过十万的人口大城也不会有三十个。幽州人口只有七万余人,整个北方人不足二千万人口。
北方大部分还是种植粟米(小米),亩产在一石半,主要种植还是小麦、稻米、大豆、高粱,这次迁移原本大部分是迁往黄河河套,几乎有大半全部住在幽州。不过也好,幽州、登州、地处平原,河流众多,本有前朝耕地,耕牛、驽马补充快捷,这次还是采用潞州的屯田办法。在如此落后时代,不集中生产管理,一户人家在城外很难生存,不说别的,就是这不各种野兽就很对付。不管怎么说现在开荒,在幽州和登州现在开荒,还能种上一次夏粮,大唐采用黄老道家治国,“无为而治”许多官员就直接理解无所作为,也许摆烂也是最好的,这让商行和农商会结合屯营,很快开发出一片皇家屯田(皇庄)。
都说故土难离,可是在离开故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的时候,这个故土对许多生活艰难的人来说,也不是那么留恋的,按人丁每户五口人,百亩地,还有两牛两马,两亩大的庭院。农商会担保复兴钱柜提供3000文款项,利息一年100文,农商会在屯营售卖各种铁器农具,杂物,粮食、布匹等,并指导农户除了种植小麦、稻米、大豆、高粱,瓜果蔬菜、家庭畜牧副业也取得很大发展,鸡鸭牛羊猪狗等无所不养。既是一种美味也是对粮食的一种有效补充,丰富了当时的粮食补给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幽州、登州及河套三受降城作为边疆屯军之地,军队屯营开荒皇家屯营,那是在唐六典有明确规定的。
应该说南北方经济往来十分密切,运河上船只在东都洛阳的河南停靠的码头有十五里长,而且每日络绎不绝北方所产的水果主要有:桃、梨、柿、李、栗、杏、樱桃、葡萄、甜瓜、胡桃、木瓜、林擒、石榴等;南方所产的主要有:柚、柑、橘、橙、梅、枇杷、荔枝、龙眼、橄榄、香蕉、芒果、椰子、槟榔、才弥猴桃等,经过工坊晾晒加工成各种蜜饯。
不过像枣、栗、柿,它们在唐时期号称木本粮食,其中枣树的种植最为广泛,还从波斯引进了枣子新品种,称之为波斯枣。对农户还有具体种植亩数的要求,这些官府是按粮税征税的。
李隆基今年已经19岁了,按照大唐律男子二十岁以前要成婚,不然要罚钱叁仟文,劳役十五天。正想着去给潞州郝洽一趟,长安又来消息,太子位空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让中宗李县封安乐为皇太女,而太平公主则力主封相王李旦为皇太弟,这和时间线不对啊,这不是明年才会开始事情吗?
管不了那么多了,李隆基迅速密信给潞州折冲府及范刺史,急调府兵及屯营兵精锐者2000人以及所有今年毕业武举学堂学子2400名进入长安加入羽林万骑。
作为司农监这个位置,李隆基可以和各将军和官员接触比较多,唐中宗对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的纵容姑息,两人买卖官员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现在不是朝廷的官员人满为患,地方上更是出现了一县六县令的情况,各地道、州、县也开始上行下效,一时间各地的县衙、州府、道台的吏员也成堆拥挤在府衙之内。
李隆基回到长安看着司农监里站满了人,一个座椅几个人抢,每个人都带一帮所谓的吏员,吵吵闹闹,好不热闹。
“王府护卫,把这些人全部集中大院里。”李隆基看着离开五个月司农衙门,立马命令王府护卫进去,把所有斜封官和他们所带来的吏员全部赶到院子里,看着一大片站在院子里,有人还在叫嚣:“吾是皇上封的官,六品员外郎!”看着乱哄哄一团人,直接指着那个叫嚣的人,道:“把他拖出来杖三十”。
四名护卫抓住那位一脸懵逼的人,压到院中石阶上,拿来二十斤杖板,直接就开始,随着“啊!”的一声惨叫,大院终于开始静下来,看着那人不停惨叫“啊--啊”背上的鲜血开始飞溅,终于有人感应过来,“拜见平王殿下!”
李隆基手扶横刀走到司农监正堂前,大声道:“司农掌管军士和农业事务,诸事繁忙,尔等在此闹事,按律杖三十,罚百斤(罚100斤文钱重,一文钱0.5克),都站好了。”。
在司农监左右员外郎帮助下,终于把这群人的诏书给看完了,还好,安乐公主没有把李隆基的三品司农监中郎将给分封出去,不过看着这群人头都大了,司农监原本只有70多人,一下子变成390多人,还不算这些人带来的随身奴婢。
两人看着李隆基,李隆基直接道:“皇帝诏书是有,但吏部文书是没有的。”
“这里只有诏书,没有吏部文书,请各位先前往吏部办理入职手续。”左员外朗裴沅在外面喊道。众人散去后,李隆基正想进宫,裴沅上前阻止道:“前段时间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言韦后淫乱,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图危社稷时,被宗楚客矫诏杀死。“上虽不穷问,意颇怏怏不悦,由是韦后及其党始忧惧。”
听到这里,李隆基彻底无语了。这种毫无底线的纵容,导致韦后等权力欲的极大膨胀,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与更高的政治地位,她们反将中宗视为其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
吏部不能兑现的军功赏赐,在司农监的努力下,终于采用各种布票、茶票、盐票、布票、粮票和一部分钱柜存票,成功的兑现完毕,唐朝赏赐为斩杀敌一人赏赐田五亩,杀十人赏赐一百亩,奴隶二人,赏赐杀百夫长赏赐二百亩,奴隶五人。
太宗和高宗时期因为隋末战乱,战乱、屠城、疫病,人口从六千万在20年内到大唐建国时,人口不足2000万人,大量良田荒芜,军功赏赐足以满足赏赐,但经过多年赏赐。也成就一批因军功产生的小地主阶级,常言道“荒田无人耕,一耕有人占。”随着人口的增多,在地方有家族势力的门阀世家就会使用各种方式侵占那些人口单薄的家庭的土地,特别是府兵因为要自备甲胄及马匹、弓箭等装备,就无法进行再生产投资,一但外出征战,家里很难保住田产。
李隆基针对这种情况,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专门府兵屯营,但是现在朝廷这种情况,只能想办法把一些失地流民尽量迁往边关和大小流求等地,在官文文书和商号的帮助下,至少能保住这些人安全到达地方,然后只要在四月前规划出屯田地方,只要有人组织3000人一屯营,在六月之后,一个地方就会变化很大,这是当时在潞州时发展总结的经验。只要这批安置好,两三年后就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在这混乱朝堂下,司农监几乎成为副尉以下所有人员希望,至少这些兑现赏赐可以保证家人生活,各地屯营和商行、商铺、工坊都是以优先招录府兵家眷,对于伤残府兵更是可以朝廷赏赐文书入股各地屯营和商行、商铺、工坊。
李隆基通过司农监运作,再和商会、商行结合其实已经把绝大部分六品下军官家眷和自己已经牢牢的绑定在一起。
李隆基明白,虽说在这个时代唐朝科学技术碾压周围一切国家,但是对穿越而来的他明白,在人力和牲畜耕种的时代,农业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这就是最大风调雨顺情况下,需要人均50人从事耕种良田,种桑织布、养殖牲畜的庭院经济情况下,才能保证自身温饱情况下去供养一名完全脱产于农业耕种人。如果配备给牲畜情况下和利用水利,风力和一些机械情况下可以降低30人保证自身温饱衣食无忧供养一名脱产农业的人口。这只是相对论,那有那么多风调雨顺的时期,乡村识字率低下,即使编撰千金方流传,郎中也极度缺少,缺少稳婆,孩子的出生就如生死关前走一遭,再加上各种水患、旱灾、虫灾等等,一旦当地府衙和朝廷调度无方,或者不管不顾,弱小农户就会在风雨飘零中消失。
现实的情况,一个农庄存在必须要有铁匠修理农具、木匠,工匠建设房屋,打造家具,要养殖家畜养殖,鸡、鸭、猪等及耕地的牛马,集镇上要有兽医,要有稳婆接生孩子,要有田地,靠近河水水源修建水利利于灌溉田地,才能种植粮食和桑麻,保障高产。水井保持吃饭可以,用水井浇地,很难。还必须修建水库、利用地形修建泄洪渠,最重要有保护乡村预防野兽、土匪等农庄护村队伍。
这就是说一个散装,没有有效管理组织乡村,满足不了上述条件,是十分脆弱的,而那些氏族门阀的庞大家族体系,因为有氏族门阀家族依靠,形成的乡村乌堡经济在千年动乱中,存活下来,并经历几百年形成庞大的一姓家族族谱传承,并形成一系列族规、家规在外部动乱时期更加抱团,并不断吸收扩大家族成员。所以自秦汉时期,虽然消灭各诸侯国,但是这些分封勋贵君王侯爵以及一些原来贵族以另一种形式“三公九卿”参与国家治理,并以家族成员把持庞朝堂大部分岗位。
隋唐开创科举,并施行均田减赋,对军队立功者和科考官员赏赐田地,产生一批新生地主阶级,雕版印刷和纸张制作大量普及,对书籍知识的推广起到很大普及作用,但是世家门阀却在利用科举制度和书籍注释权利上先天的优势,筑起一座无形高墙。
李隆基就是真正的了解到乡村的脆弱性,所以在潞州深入乡村调研半年之后,决定建设屯营,并以农商会、屯营武备三者结合形式,在潞州五年时间里,慢慢的一步步探索出来,所以这次移民直接建立屯营是皇家农庄的名义。
农商会也是大唐司农监指定合作商会,一切都也都有现成经验、制度、乡约规范。这样屯营不仅能保证开荒田地和田地水利建设不被他人侵占,农商会也会组织指导农业技术大力推广新的品种种植,各种养殖技术,在农闲时期组织各个农户分工协作生产,并且负责收购。农商会还会给屯营带去各种新型农具及各种生活所需物资,屯营武备不时组织也对周边野兽捕猎驱离。
不管朝堂如何风云变动,司农监在李隆基督促和赏罚下,五年来一直在推进。各道州府兵一些就地安置,一些迁往地多人少之地,其实唐玄宗开始实施十大节度使军镇采取的方式在当时是很对的,因为李隆基现在也是这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一是削弱氏族门阀控制地区的人口;二是加强边疆的开垦,也强加边民守边疆,就是保护自己的产业,边军战斗力自发提升许多。三是屯营的建设,在各地门阀氏族控制的地域形成一片独立于他们家族控制之外制约力量。预防地方家族形成独立地方势力的存在。四是屯营在发展一定时期,屯营学校的建设就会出现一批独立世家门阀控制之外的皇家农庄的童生。这些童生可以走武举学堂,以武官进入朝廷官员阶级,形成对抗被氏族门阀控制朝堂另一种力量。
在所有都在关注朝堂动向时候,穿越而来李隆基已经在为未来规划出一片蓝图,这可这样说,在705年-710年这五年时间,一个新的阶级已经孕育完成,开始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