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除斩,在三十几人的人头滚滚而下之后,下面几百个家属哭的那叫一个悲痛欲绝,以罪恶手段享荣华富贵时,就应该想到会有此结局。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们,圣旨宣召,也会通过驿站以抵报(现在的通告)将他们罪行通传各州和边镇。
唐代的“十恶”包括:“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十恶”的罪名:“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凡犯十恶者,是没有赦免机会的。
大唐人有着自己的骄傲,一个疆域万里,万国朝拜的强盛国家,敢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雪夜奔袭千里,一战灭一国的李靖;“天可汗”名称就是天下可汗国主的可汗,唐人西行万里,而无劫掠性命之忧,靠的就是强势的国力和战力。
可短短几年现在是四面环敌,版图缩小一半,各方蠢蠢欲动。
回到皇城开始午膳,刚看过血腥的场面,许多人胃里翻江倒海,几乎吃不下去。李隆基却和没事人一样,高力士端上食材,仍然吃的津津有味,还不时对群臣炫耀一下某个菜是皇后亲手制作的。
廷议说是对朝廷大事进行讨论,其实也是各方势力相互拉扯的,说白了和菜市场吵架没什么区别。早上的廷议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看似皇帝妥协了,可是看着那三十个人头落地,皇帝仍然谈笑风生,朝堂那些大臣那个都是混迹官场的老狐狸了,不把皇帝的这股气理顺了,那三十个人头只是开始。
午膳之后,在廷政殿继续,郭元振首先开口:“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君之武也,故臣主重君。”
意思是:杀戮,是用来整肃军威的。杀一人能使全军震动的,就杀掉他。杀一人能使万人高兴的,就杀掉他。需要杀人时,应该以地位高的人作典型,实行奖赏时应该以地位低的人做榜样。应该杀的虽然官高势大,也一定要杀,这就是“刑上究“的原则;奖赏及于下属的牛童马倌,这就是“赏下流“的原则。能够做到“刑上究“,“赏下流“,这是圣上威武严肃的表现。所以臣子应该尊重君主的职权。
李隆基说到:“郭国公,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复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
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预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制度建立了,士卒就不会混乱。士卒不混乱,纪律就严明了。这样,命令一经发出,成百的人都尽力战斗。冲锋陷阵时,成千的人都尽力战斗。歼灭敌军时,成万的人都协力作战,这样,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它抗衡了。我欲利用天下的财富来充实我们的国力,参考天下的制度来修订我们的制度。整肃号令,严明赏罚,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种的人不能得食,无战功的人不能得爵。”
宋璟出列道:“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
人们本来并不是好死厌生的。只是由于号令严明,法制周详,才能使他们奋勇向前。既有明确的奖赏鼓励于前,又有坚决的惩罚督促于后,所以出兵就能获胜,行动就能成功。
李隆基道:“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衂,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
军队以沉着冷静致胜,国家以统一团结致胜。军队中众说纷纭,空话连篇,将帅没有严肃的态度,士兵没有正规的训练,这样发动进攻,必然要招致失败,这就是颓废无用的军队,这种军队是不能同敌人战斗的。
李祎这时出列道:“如今边疆战事频发,边患不断,臣请圣上选良将精兵镇守八方,以保大唐平安。”
李隆基看着李祎说道:“皇叔,可有良策?”
李祎从袖口取出奏折,一道募兵屯田策奏折提交上来。
郭元振这时开口道:“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
如果有人说他有战胜敌人的办法,可不能轻信他的空话,必须实践中考验他。
“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复军杀将。”李隆基接过奏折说道
如果在国内没有贤才辅佐,而想统一天下,必然招致兵败将亡的后果。
“朕前些日子,让郭国公在禁军进行整肃,淘汰老弱,优选军士,一切开支皆由几年罚没逆党田产组成屯田度支。”
“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
如果这些军队,穿了国家的衣服,吃了国家的粮食,战不能胜,守不能固,这不是士兵的罪过,而是由于军内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挥不当的缘故。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
战争有用道胜的,有用威胜的,有用力胜的。讲求军事准备,判明敌人虚实,设法促使敌人士气沮丧而内部分化,虽然军队的组织形式完整但却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以道胜。审定法制,严明赏罚,改善武器装备,使人人都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胜。
“能够压倒敌人的条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朝廷的决策英明,二是将军的选拔得人,三是进入敌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国防务的坚强充实,五是列阵决战的指挥正确。这五个方面都要先分析敌情,而后行动,用以实击虚的办法去压倒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能压倒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压倒敌人,在于将帅的机智。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为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象头脑指挥四肢一样的灵活自如。”
“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国家效死,士兵不为国家效死,部队就没有作战能力。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使民众都过富裕的生活。官职的等级,死丧的抚恤,是民众所追求的,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根据民众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据民众的功绩给予表彰奖励,使他们在田地体禄方面得到实惠,起居饮食方面得到照顾,邻里互相鼓励,死生互相帮助,战时携手应征入伍,这就是激励民众的办法。使同什同伍的人,象亲戚那样互相关心,上下级关系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军队驻止下来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的坚固,行动起来就象急风暴雨一样的迅猛,战车一往直前,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李祎说完。
李隆基道:“尉缭子在兵法中谈到,君重刑德,武力征伐敌人,用仁德安定天下。其一,建设武备屯营,对应成立相应田庄,开荒育田,兴修水利,储备粮食,纺织衣物。其二,对军队进行严格帅选,淘汰老弱,招募精壮。其三,审定法制,严明赏罚,设立军纪官和监军官。其四,设立武器装备制作专门部门,打造优良兵器。其五,设立武举科,建立武备学堂,培育将帅。其六,成立军队后勤保障部。”
李隆基看着众臣:“自开元起,采用道家历法纪年,即轩辕黄帝历法,可简称黄历3430年,大唐开元一年。国号以帝一号,不可更改。”
后世穿越而来,都说华夏上下五千年,许多人不知道这五千年,黄帝纪元(开元),是根据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开始纪年。大量历史典籍记载是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黄帝即位是在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历法元年始于黄帝登基之日起算起。中国的历法比西方纪年早了2717年。例如:公元2023年就是:黄帝纪年4720年。
李隆基没有打算从现在侵占土地门阀氏族和土地乡绅手中夺取田地,先是把罚没武后时期“二张”韦后及其家族、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的田地,以及现在保有的府兵田如果加上皇家田庄,全部规划为武备屯营,大约有耕地1.2亿亩(不算房产,工坊、矿场)。可见当时土地兼并已经非常可怕。
穿越来的李隆基处在气候温暖水润时期,若是再在各地修筑梯田,修筑河坝,开垦湿地,十年就可使现在大唐5亿耕地增加一倍,所以李隆基没打算搞什么土地革命。
禁军整肃只是开始,整个大唐军队整肃也将开始,李隆基非常庆幸,潞州十年不惜花费巨资培育的一万多名武举学子,这次以兵部进入各地军队,对李隆基掌控军队动向有了很大帮助。
诸葛亮在西蜀治国时曾说: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畏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工利其器,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独善其身,可是除了那些少数的书,生可以考取功名,其他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不上进吗?非也,皆因如今的达者,不愿意,也不允许。把发达的机会赐与穷人,更不愿意与他们分享锦衣玉食,他们视穷为一种羞耻,也更因为他们曾经目睹诸多的显贵之人,在尔虞我诈中失败沦为穷人,于是更加惧怕贫穷。因此他们不遗余力的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以求将这种发达保持永久。福荫子孙,在他们眼中,所谓的天下,不过是他们鼻子尖上,那一点点的金钱和地位。所谓上行而下效,穷者见达者,做成如此不光彩的榜样。为求发达,只能另辟蹊径。农弃其耕田而不做,或进城流浪,或落草为寇。工弃其后器而不用,或聚赌成瘾,或狂饮作乐。商弃其贸易而不做,或巴结权贵,或放贷渔利。学弃功课而不专,或投机取巧,或攀龙附龙。尽管有些人还再口口声声地说圣贤道德,不过修炼成了一个伪君子而已。其实,圣人古训本来无错,只能我们今人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一下。穷时,我们心忧天下了吗?而达的达者,是否应该修缮自心,诚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
所以立国、建军;用兵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求“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也就是说立国要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其次谈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根据战争的范围,准备要充分,决战要迅速,不宜旷日持久。
土地广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有良好的组织,国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国家,不必出动军队,凭借声威就可以使天下顺服。所以说,军事的胜利,取决于朝廷的政治措施。
李隆基看着大殿说了“此次整肃军队,非谋反、大逆、谋叛、恶逆、其余罪自首者皆可赦免。若再有违制者,严惩不贷。”
借着三十人的人头,终于开始整肃军队,并设立底线,违反军纪者,自己自首可以既往不咎,。
“另授李祎为监军大都督,设立监军司,与郭相、宋尚书三人抽调兵部、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人员共同制新兵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