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休沐结束,大明宫紫宸殿,黄门侍郎卢怀慎就直接给满脸笑容的李隆基出了大难题:“陛下,今年的差感到粮价比往年涨了三倍有余。”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道:“可知原因?”“缺粮”
老天,你这是什么脑袋,我不知道缺粮,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缺粮。卢怀慎是个傻缺?
户部尚书魏知古出列道:“新皇登基,万国朝拜,遣使来贺,今岁有新开制科恩科,各地学子均提前前往长安,新增人超十万,长安在册登记人口已达八十万人。”
“魏尚书,可有良策”
“殿下,西汉时期长安人口也才不到三十万。关中地区有郑国渠灌溉万顷良田,最多时的可耕地4.45万顷,然百年兵乱灾荒,耕田破坏,肥力减退、土地结块。可供耕地不足3万顷。导致关中自产的粮食,即便在丰年只能勉强维持朝廷的运转,很难有盈余。一旦遇到天灾,长安就会有断粮的风险。”
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如果缺粮,难道不能从其他地方调粮吗?答案是能,但也没那样容易。长安所处的关中号称“四塞之国”,虽有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优势,但也意味着交通多有不便。长安南面是秦岭、东面是崤山山脉。因此虽然邻近富庶的四川盆地、华中平原,但在古代的交通技术下,想要翻山越岭运输大批粮食,耗费巨大,并不可行。
水运,对长安来说也难以生效。因为黄河在今三门峡市一带,存在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砥柱山等多个岛屿及半岛状礁石。这些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名为:鬼门、神门、人门的三股急流。成语中流砥柱说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礁石。船只在经过此处时,极易触礁倾覆。历史上从东汉至北宋的历代王朝,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削平这些礁石,打通三门峡水道,但终因技术难度过大而放弃。
因此,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转走陆路,哪一种方式都耗费巨大,付出的财力、人力、物力,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格。
正因为长安交通不便、粮食消耗量巨大,因此如果遇到灾荒,无论是发放储备粮还是外地调粮,都不足以解决问题。隋唐两代的皇帝只能另辟蹊径,通过迁移受灾地区的人口,减少灾区的粮食缺口的救灾。
而长安城中,皇帝的宫廷和朝廷百官无疑就是消耗粮食最多,直接产出最少的群体。因此在灾荒之年,皇帝将朝廷迁移到洛阳,一方面可以保证皇室、百官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
根据史书的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就因为关中饥荒,暂时迁都洛阳,开了隋唐两代君主“就食”洛阳的先河。之后隋炀帝营建洛阳为东都,并开凿大运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预防都城潜在的粮食危机。
而女皇武则天时代,选择直接迁都洛阳,因此免于频繁奔波。只是长安作为关陇世家的聚集地,对李唐皇室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定都长安能更高效的处理西北边防事务,因此在神龙政变,李唐皇室从武则天手中,重夺大权后,唐中宗还是选择将都城迁回长安。
可中宗回长安四年后,即公元709年,关中爆发大饥荒,朝廷虽然紧急从关东调粮,但因道路险阻,运输所用的牛死亡率超过80%,运到长安的粮食根本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群臣请求皇帝移驾东都洛阳。然而,唐中宗却认为“就食”东都有失帝王威严,并反问群臣“岂有逐粮天子邪?”
唐中宗的硬气,最终只能让百姓来买单。这一次灾荒造成的损失虽然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民间记载可得出,长安粮价每斗达1200文,每日饿死着数十人,甚至有些官员饿晕在路上长安城门每日百姓有万人外出,甚至拍卖家财,举家迁移。
这也是李隆基还是平王时,当时提出迁十万长安百姓走运河前往幽州。为以后迁都幽州定都北京做准备。
李隆基看着长安舆图道:“每逢岁灾迁都洛阳,难得风调雨顺,去岁丰收,二百多各国和部落使团,各道州府人员回京恭贺,与参加科举的学子,一下子多了十多万人。”
魏知古道:“殿下,往年需东南运送漕粮400万,今需680万石。”
李隆基指着关中地图说道:“都说八水入长安,隋修建广通渠引渭水,自长安城到潼关,此渠可用。”
魏知古道:“可用,但只能行二三百艘小船。”
看着舆图,李隆基道:“渔阳县伯卢怀慎与工部侍郎马衡宇令都水监、河渠署组织维护广通渠所有船只。”
“工部尚书裴怀安领将作监各署、征招关中百姓十万修建加宽广通渠潼关到上阳城(今三门峡)道路,,明文公告每日给钱10文,报名者先给十天80文钱,出城再给20文,每日再给口粮二斤,”
魏知古听闻,出列刚要开口,李隆基无视继续道:
“中书省拟旨,今岁迁民入河北道屯田筑城,关中凡愿迁民者,一切费用皆由朝廷负担,另命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进驻洛阳。长安城防由北衙6军接管。”
魏知古站在原地,见李隆基说完到:“百姓服徭役朝廷从未给过工钱,如此恐百姓养成恶习,无钱不服徭役,圣上,此列不可开。”
台上的李隆基笑道:“都说户部尚书砖头缝里能扣除七粒米,看来此传言不假乎。”众臣听到纷纷低头憋笑。
魏知古面色不改:“臣是户部尚书,守的就是大唐米粮,一丝一毫皆不敢浪费,君子勤俭持家方长久。”
这话一出,李隆基也不能笑了说道:“魏卿,户部掌天下钱财,就要算天下大帐。”
“如果百姓服徭役,需自带二十天粮食,关中本就粮荒,那时可就是人祸了,此其一。”
“其二,长安糙米粮价现在每斗40文,一家八口,每日8文只能做到饱腹。修路建桥需要家中重劳力,劳力离家,老幼温饱如何保障,先给十天,80文,就算家中没有余粮也可支撑十天以上。朕开元决不能让长安出现饿死人情景。”
“出长安道上阳400里,步行需七日,20文钱满足七日伙食,通知沿路州县里长开常平仓、义仓平价出售一斗(现在118斤)15文,每人凭户籍购限购20斤,百姓可沿路摆摊,售卖米粥和腌菜、蒸饼、胡饼、汤饼等。
魏知古还是满脸疑惑:“这能解决长安缺粮问题?”
李隆基道:“以前运河船只靠岸上阳,装车转运,每日五十里日,需要六日至潼关广通渠装船,沿广通渠两日可到长安。此次征招民夫,沿黄河道路扩宽80米,上阳水马驿到潼关220里,遇山平山,遇水架桥,一路平坦,三十里设车马驿站,运粮车换人换马不换车,两日便可运抵潼关港口。同时工部的水部司对广通渠、漕渠、永安渠、清明渠进行疏通。”
“长安城内百姓凭户籍在各坊报名登记,左右千牛卫派什长对签章编队发放文钱。第二日城门整队随同左威卫一同出发,沿途接受各乡、里百姓派发文钱,保护百姓安全,以此类推。最后左右千牛卫出城。”
“各卫士兵此次去洛阳,只带十日粮草,到上阳后在运河边直接凭户部单据核对取河北道和河南道上缴户部粮草。关中十万民夫和南衙16卫府兵12万人可缓解长安多少用粮。”
“朕今日就发通告,给你们三日准备时间,户部、工部、兵部相互配合,开始发兵编队,十日保证道路开工,十五日完成道路,不要耽误春种。”
“魏卿是户部尚书,算一下,总共200万贯就可救关中几百万性命,解长安粮危。”
魏知古才道:“妙,圣上天资聪慧,知微见著,臻于至善臣不可及。”
“魏卿,也是宰相之才,朕以门下省下设政通司,政通人和,才能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门下省审议朝政诏令,就是要保证朝政符合民意,促进百兴发展,商贸繁荣百姓安居。知民意,依民意审议诏令便可使诏令符合民意,达到政通人和。政通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上书民意,《易经》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知微就是指知道事物萌发之初极微小的现象,知彰是指知道事物发展的显著后果。知柔和知刚,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手腕。一个人做到了这“四知”,方能成就大事。
“众爱卿是朕辅国良臣,在长安四方之内,要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做到其未兆易谋,不负开元国号。”
众臣行礼道:“吾等愿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知远之近,可以由近知远,当发生一件事情,我们从近处,就可以看到,远处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行,就可以看到,未来所要发生的事情,这个都叫知远之近。由近处而知远处,由现在而知道将来所要发生的事情。
《道德经》讲其未兆易谋,同理,当事情还没有发生,或者是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是容易谋划的,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叫其未兆易谋。这里面也是同样的,当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从近处就可以看到远处,可以提前制止问题的发生,通过一个表象,我们就能观察到细微处,就可以尽早的解决问题和隐患。
“现在朝堂各州官员空缺较多,十日后,嗣江王李祎、兵部侍郎裴耀卿魏知古与卢怀慎、吏部尚书陆象先、吏部侍郎杜暹、中书侍郎韩休、一同到东都洛阳主持铨选事务。”
唐朝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选文官,兵部主选武官,且六品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六品下官员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凡经考试士子、按制世袭爵位、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到吏部听候铨选。
为什么去洛阳?武则天时期吏部文书都保存在东都紫微宫内。铨选首先要看官员履历和风评的。
“魏卿,此次户部、工部、兵部以廉洁自律,相互监督,朕严令,监守自盗者,杀;欺压百姓者,杀;贪墨受贿者,杀;渎职懒政者,杖五十;一经发现,证据证物证人核查无误,就地关押,公开除斩,救危救急时刻,事从权宜,三位可便宜行事。”
魏知古和卢怀慎走后,宋璟前来道:“殿下,唐设有六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正仓、太仓,义仓、长安库存粮有一百万石足以平抑粮价,长安每年需粮680万石,关中每年仓收粮230万石,需外调450万石,此时粮价异动,必有奸”。
唐设户部设有仓部司,常平仓是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太仓是专门设置在京师的储存粮食的大仓,专供京师周边城市调用。正仓即常年直接收纳正租的官仓。还有义仓,就是唐廷专门为应对灾荒年而设置的一种粮仓。
“管子·牧民中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看来有些人是饱暖思淫欲,欲恶难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