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视,相互行礼,“在下是河东人士,李明,楼内正是美姬舞动,美酒逍遥之时,为何在此?”李隆基首先说道。那大汉道:“我是瓜州常乐(今甘肃省酒泉市)人,郭知运,祖上太原郭家,。”
“我观郭郎虎背熊腰膀大腰圆,猿臂虎口,体魄强健勇敢,应是善于射箭,而且颇有胆略,应是军武之人。”
“我原是秦州三度府果毅,此来是述职。”
“失敬,郭明公,定是功勋卓著。不过你觉得这长安城内会饿死人吗?”李隆基看着四十多岁一脸愤恨大汉问到。
“不会,家父在伊州时,就有当时临淄王的驼队,几千人的驼队和镖师入城井然有序,待人有礼,买卖公平。”
“后在伊州建设商铺,修桥铺路,筑坝修渠,修建水利,助农坪田,安置各部族人。当地看见打这红色旗帜临淄王驼队的人叫“巴拉”,意为“兄弟”。”
“郭某不相信,这样的圣上会让长安饿死人。”
“汝之吉言,必将兑现,有缘你我还会相见。”李隆基行礼离开。
回到兴庆宫,在德风楼内,王仁皎、韦凑两人在殿内等候。
王仁皎过了上元节就是李隆基的丈人了,是名副其实将作大匠,也就是后世工兵,掌管土木。
韦凑是将作少匠,银青光禄大夫。两人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大工匠。
二人行礼到:“几日前,圣上所说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一起磨成捣碎磨成,然后用加热烧制一个时辰,在此捣碎研磨,就得到灰陶土。”
王仁皎说道:“圣上,此灰陶土以前有人烧制陶器时,使用过此法,后有人以泥沙搅拌,浇筑成条石状,冒充条石修筑城墙,因太脆,锤捣击碎,被斩。”
听到两人一说,原来早就有人烧制出“水泥”不过是原是打算研制新的陶瓷,烧制出来不堪用,捣碎后发现遇水凝结,动了歪心思,因烧制陶瓷是灰色居多,所以叫灰陶土。
李隆基是想后期迁都幽州,就想试试能不能烧制出水泥,没想到早就有了,只是人被杀,这发明算是断了。
看着王仁皎和韦凑说道:“把砂子过筛,青石捣碎这样大小”李隆基揉一个纸团,“然后按照灰陶土一方:砂子一点五方;碎石二点五方:水半方混合搅拌,倒入木质模型看看成型后的结果。”
“圣上,臣想问一句,这是做什么用?”韦凑小心翼翼的问到。
“黄在陕郡上阳县黄河段的砥柱山,这块巨大的岩石使得本来就湍急的河水,在这里被分流后更加残暴,巨大的水流漩涡到处都是。船只要通过“砥柱”,就必须要纤夫拉纤,可是这么急的河水,到处都是暗礁和漩涡,稍有不慎,经常连船带纤夫全部被水冲走,以前运往长安的船,十有八九都在此处倾覆。”
“朕是想如若在此处筑堤坝分流,让一侧水流趋缓,这样的船就可以沿一侧的平安渡过这片水域。”
李隆基这几天让人在兴庆宫的隆兴池旁,修建一个比较小模型,试了几次,发现只要在一侧填入土石,在“砥柱”修建一个鱼嘴堤坝,就能让水流产生回流,让船只安全通过“砥柱”当然这是模型。
不过除了这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公元763年唐代宗时期的刘晏的办法。就是打造的宽三米平底标准船只,每艘都是吃重一千石粮食的大船,每艘船固定三十五船工。
在过“中流砥柱”这段黄河时,刘晏以十艘船为一纲,把十艘船绑到一块,十艘十艘地过。每十艘船,标配五十个撑蒿的船工,掌握方向,稳住船体;岸上则标配三百个纤夫,所有的纤绳统一制造,保证质量;纤绳绑船的位置,挽船队伍的阵型、间距全部标准化,在统一的号子下,同时发力,一鼓作气。
终于,中流砥柱的滚滚黄河,再也无法击垮漕运队伍的船只,一船船大米,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冲破了这穿越亿万年的天险。而且,经过几番来回的操作之后,漕运队伍也变得是轻车熟路,成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运输队伍。
高廉现在江南造船厂就有这种船只,运河上是只有的隆兴商行的船都是这种船只,运河上的的船和海船不同,作为穿越者有着自己的优势。
之前一直觉得刘晏办法过于只是于冒险,非紧急危机时刻,还是安全第一,再说了一直想迁都幽州,到时候总需要一个达成共识理由,这就是最好的的现成的。
不过现在可以试试,只要成功,先把洛阳转运仓150万石米粮运送到长安。不过要复制刘晏强闯“中流砥柱”的模式是需要反复实验的,才能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这需要时间准备。
那之前的那些安排是干嘛?
征召民夫一是减轻长安粮食供应压力,二是扩大上阳(今三门峡)水驿的规模,并沿黄河岸边修筑一条坚固平坦的堤坝,这只需要12里,就可以到达水流平缓处,把原来的120多里陆路运输改成12里,那也是节约巨大成本。
只要水运成功,那用来每天陆路运输粮食六千马车,就可以有一部分,去进行改造关中的土地结块其实就是土地盐碱化荒地,种植牧草,筑坝引水,两年后可以恢复耕地,那可是2万顷土地。
让南衙16卫去洛阳,就是让李祎、魏知己、卢怀慎方便对禁军进行一卫(军)一卫的将官调整,毕竟南衙以前是宰相控制,军官多是出自朝中大臣的家族,洛阳离长安不远也不近。这边得到消息那边已经遴选任命完毕。再说只是让遴选出来的这些人再进一次武举学堂,回炉重造一次。
北衙6军一直是直属皇帝的,诛杀韦后,就一直在筛选换将,早就被李隆基完全控制了,现在淘汰老弱招募新兵,经过训练很快就是一支劲旅。
不过现在首要解决运粮的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把所有的米全部用麻布袋装好捆好后再运送,这样就解决了以往途中的巨大损耗。因为之前的米全都是散装着运输,遇上风雨进水会被水流大风刮走一部分,卸货装货时,不可能把米刮干净,总会要散落不少,现在袋装后,几乎可以把这一块的损耗基本降到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实现所有米都能袋装,前提是能够集中人力和统一调度。换句话说,如果按照以前民运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取自己的任务,所有花费还都是由自己来承担,哪又有谁会特意用麻袋来一个个装好捆好后再运输呢?
现在,,就可以由官府统一购买提供大量的麻袋,然后再集中所有的漕卒先把粮食全部装好捆好,然后再进行统一装船后运输。通过这样一番统一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自然就可以轻易完成散装米装袋的目标。
李隆基决定,下一步一定要成立官方管理的漕运署,漕运的主要起点,是在扬州。通常情况下,来自江南的粮食税收,由政府收集后,全部运送到长江边扬州的扬子,开始漕运的路程。漕运从扬子启航,经过十多里的连通渠到十多里外的斗门,正式进入大运河。
漕船在大运河上运行300里后到江苏淮安,然后进入淮河,溯淮河西上200里,经过淮阴到徐州,再在徐州经过泗水进入汴河。汴河的源头在开封,通过大运河与黄河连通,连通的地点在汴口,大体在现在的虎牢、汜水关附近。所以,等到槽船进入汴河以后,就可以直接溯河北上,一直到黄河,路程一共1000里左右。
等到进入黄河以后,西上约200里就到了洛阳,整个流程大约1700多里。这段路程全程走的水运,虽然大都是溯流而上,要耗点人力,但整个路线基本都是风平浪静,比较便于运输的,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水位。
比如,中间的汴河只是一条小河,枯水期水位浅,无法行船,必须要每年附近的州府组织民船民夫进行清淤,不然只能等到夏天水流充沛时才能通行。李隆基在旁边标注着能引水到汴河在冬季保证水位。
还有,在进入虎牢一带时,这里的水流非常湍急,要从这里逆行进入黄河,碰到涨水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能等待水位下降后能通行。
要改变这就需要学习四川都江堰,对水流进行分离,李隆基这几一直看着这条隋唐大运河在不同进行标注,看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也正因为此,到从扬州到洛阳的漕运,中间通常要停运多次,粮食需要在中途从船上卸下来,临时存储到转运仓库中,等到可以开船时,再从仓库里搬到船上,一路上最大的损耗,也来自于此。
等到了洛阳,从路程上来说,已经走了超过三分之二,但实际上,万里长征只能算是走完了第一步。因为,漕运真正的难点,就在洛阳向长安运输的这段路程,而其中的最大痛点,就在陕郡。船只要通过“中流砥柱”,一切就完成了。
不过李隆基还是叫来王仁皎和韦凑一起看看还有别什么办法,李隆基能想到都是沉入巨石筑坝让水流冲击形成回流让船只进入,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安全通过。
李隆基让两人先回去,研究混凝土的配方,并想法制作出水利或者牲畜带动的搅拌圆桶。
通过驿站,长安粮价暴长消息已经传到各地,运河上的细条快船顺流而下再有三天就抵达在江南。
洛阳刺史接到户部命令,已经把粮食装到隆兴商会船上,李隆基现在终于可以出手了,运到长安的粮食在水运码头开始涨价,现在每斗是200文,与长安市价一样。
进入长安每天粮食是一万一千石,户部打算买入,可对方要价太高,姜健正在盘算要请奏圣上,就有人大声喊道200文,全部要了。
姜健头大的进入兴庆宫,进门就直接跪倒地上哭道:“圣上,臣无用,请陛下下旨运入京兆的粮食,必须按平价卖给户部。”
“如若如此,那就正合某些人的意,官家低价强买,你觉得还有人给京城送粮吗?”
“那陛下是让户部高价卖粮,可官方平价售粮是40文一斗,按照现在粮价,每天要赔200万贯。”
李隆基问到“现在义仓和常平仓存量能支持多久?”
姜健说道:“现在长安各家粮商只进粮,不售粮。就是限量采购每户每日一升米粮,两仓支撑不到半月。”
“那就继续放粮,朕不能让长安百姓饿着肚子过上元节,两仓放完,就放正仓,太仓,最后是军仓。”李隆基咬着牙说道。
宋璟在殿外听到,不等通传,就想向里闯,被侍卫难住,大声喊道:“圣上,应有雷霆手段,不可有菩萨心肠。”
看见殿外宋璟,李隆基挥手让放开宋璟,高力士则在一旁说道:“宋公,不可造次,此举大不敬。”
“算了,宋明公也是着急,”大不敬的举动虽然唐律有规定,但主要看皇帝是否追究。
李隆基都不追究了,高力士也没必要纠缠着不放。宋璟进来道:“圣上,恳请下旨对倒卖粮食,囤积居奇者进行抄家罚没。”
“唐律中没有这一条,朕若下旨,就是失信,这些人等着就是朝廷不守信大做文章。”李隆基说道,宋璟也很无奈,君子守信,朝廷更要守信,不然会失信于天下。
姜健说道:“户部可以借粮,等各地赋税粮食抵达加倍奉还。”李隆基摇头:“只怕是很难,今天敢在码头高价买走所有粮食,会借粮出来。”
姜健又道“臣接到洛阳书信,洛阳码头粮食日夜装船不止,可因上阳水驿卸装缓慢,迟迟不能发船。”
李隆基拿出一本奏折说道:“第一批征召民夫已经到上阳,现在已经开始扩建上阳驿,并扩建道路。增扩码头才能让船靠岸,加快装卸。”
“今天又出发一批,大约有两万多民夫,随一万府兵离开长安。”
宋璟有些着急:“圣上,运抵长安的粮食今天已经200文一斗,臣请授权户部便宜之权,购买粮食。”
姜健着急道:“不可,朝廷赋税一年也就两千多万贯,现在一天就要粮食赔掉25万贯,不出两月,朝廷只能喝西北风了。”
李隆基说:“今天这一队出城民夫一路到达上阳时,沿途各县民夫可能会达到三万人,也就是说五天后,上阳有七万民夫,两万府兵。”
李隆基顿了一下说道:“上阳卸船的粮食,要有一部分给这这九万人,其余才能运送长安,运到长安粮食会减少,粮价还会上涨。”
宋璟和姜健对视一下,两人苦笑,运入长安的粮食户部是以后更不可能买的到了,说道:“圣上,长安的限购令每日限量可否再减少一些。”
李隆基走动窗前,“还是继续保持供应吧,开元一年,朕就发布限购令,长安现在一直没有出现慌乱,就是一直能保障每户基本供应,这时候减少,会引起各种猜测。”
“让京兆府和北衙六军随时注意长安造谣生事者,以大不敬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