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格局 新榜样 新力量:中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案例与经验启示
- 众诚智库咨询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 3319字
- 2023-12-06 16:28:52
专题一 科技创新
众诚视点 科技创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自立自强,加快创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中国科技史充满灿烂辉煌。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等领域,诞生了诸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众多科技成果。
近代,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科技地位逐渐沦落。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以科技创新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脊梁。建国初期,我国就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1956年发布《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正式吹响我国现代科技大发展的号角。1988年,邓小平发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一代代中国人,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奔赴向前、勇攀高峰。
如今,中国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亦遥遥在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向新的发展大局,唯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发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有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夙愿,才能真正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论科技创新基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走到世界前列。星空之内,北斗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赋能和造福人类;群山之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凝视宇宙,在星辰大海中寻找“星”踪;天空之上,C919大型客机频频试飞,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天地之间,5G技术连接万物,新能源汽车绿色驰骋……
在国家科技创新方向指引下,各地政府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充分发挥科创板、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众创空间等引导支撑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建设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设施建设。2020年,中国已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排名第2,北京排名第4,上海排名第7。同时,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尤其在无人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突出,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
论科技创新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面对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水平,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和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生态,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乔尔·科特金说:“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宏巨作。”在中国创新驱动战略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城市同样是国家顶层统筹之下最主要的推进主体,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还是综合型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无一例外地都要将创新作为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创新之路,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刻不容缓。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着眼长远,要长期积累,在顺应科技演进和产业变革趋势、遵循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引框架下,如何“抓关键、出实效、开新局”?
一是找准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效率。每个地区的资源条件都有其自身特色,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方向不能盲目跟风,要基于其主导产业和潜力产业方向针对性推进。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而创新恰恰要依托于城市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产业,因此,各地保障科技创新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找准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找准创新方向,进而形成创新驱动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发展驱动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是打造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创新文化是决定创新能否在一个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其建设包括树立创新文化内涵、建设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创新文化传播等,但这里特别强调创新文化的根源——高等院校。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原创科技和理论的重要发源地,是高新技术的生长点,是造就、凝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是创新文化的无尽辐射源。国内外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诸如,斯坦福大学是持久创新的全球象征、美国硅谷诞生的摇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的尔湾,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导入为重大契机,从“加州农场”发展为“加州科技海岸”;欧洲“硅谷”索菲亚科学城,因法国第二大综合型大学尼斯大学而建,以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动力;武汉东湖高新区依托东湖地区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优势,发展为现代科技新城。当激发探索、崇尚竞争、注重交流、鼓励人才自我突破等创新文化深植于自我认知中,创新自然会插上翱翔的翅膀,飞高飞远。
三是整合创新要素,形成有机创新体系。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汇聚并整合创新要素是创新实施的前置条件。按照“产业先导、技术引领”原则,构筑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型创新模式;创造便捷、灵活、多元、开放的创新融资环境,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汇集国内外投资机构,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融资培训、不同环节融资对接服务;本地培育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形成流动人才与常住人才有机搭配的创新人才体系。同时,注重数字化这一最具创新力的元素,推动“人才链、资本链、信息链”与技术链有机融合。
四是打造创新圈子,最大化激发创新能量。创新绝不能封闭,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交流、碰撞,需要科学顺畅的交流平台。跨界融合已成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新特征,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即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组织方式的新范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各地既要推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也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围绕同一产品跨学科、跨领域,在人才与企业之间,以及国内国外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大力支持开放创新、集成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搭建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众多创新圈子,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新灵感,实现产业协同创新。
进取者的脚步,永不会停滞于既得的成就;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任何挑战。面对无端打压和围剿中国的一轮轮科技战,中国始终沉着应对,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也有“栉风沐雨,砥砺歌行”的定力,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为实现民族科技振兴而努力,中国必将以科技强国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4位,并在2020年巩固排名。国家创新能力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15位,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