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马渡康王
绍兴十九年(1149),杭州包家山,也就是今天八卦田一带,宋高宗下令修建观宇,供奉磁州崔府君——一位名为崔子玉的神灵(该神的历史原型至今尚存争议)。因崔府君曾被宋徽宗加封为护国显应昭惠王,这座道观便名为显应观。南宋的开国之君赵构为什么要供奉这尊在今日已寂寞无名的神仙呢?这就与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相关。
靖康元年(1126),康王赵构还是宋徽宗平平无奇的九皇子。宋钦宗向金军求和时答应遣送皇子作为人质,因为不受父兄重视,赵构就在汴京第一次被围之日,与宰相张邦昌一起被送往金营为质。金人退兵后,赵构回到汴京。但随着金人再度南侵,赵构又被打发前往河北的金将斡离不大营求和,刑部尚书王云作为副使同行。待他们一路车马颠簸地终于来到磁州(今河北邯郸)时,被钦宗贬至此地的抗金名将宗泽对赵构说道:您的哥哥肃王赵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金人的大军也已经逼近,您再去那里还有什么用,不如留在磁州观察一下形势再决定如何行动(谋后而定)!据说宗泽还陪赵构到城北的崔府君庙拜谒,现场民众像群山一样包围起来,纷纷呼号康王不要北上。赵构进庙后得签“吉”卦,而庙祝又把寺中崔府君的车马抬出,请康王乘归馆舍。在一片混乱中,力主北上的王云被杀,赵构见情势危急,便不再北上,而是往南回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适时金军第二次会师汴京,着手攻城。钦宗在惶恐之下,忙命人手持蜡书赶赴相州,命赵构做天下兵马大元帅,与河北军队一起支援京城。赵构没有照办,而只是命宗泽打着大元帅赵构的旗号,率数千军队南下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向开封进军以吸引金军,自己则率大队兵马撤到东平府(今山东东平)、济州(今山东菏泽)。
萧照《瑞应图》(现藏上海龙美术馆)局部,图一表现赵构在磁州拜谒崔府君庙,图二表现赵构在磁州渡黄河,图三表现赵构受命为兵马大元帅。
不久,赵构在济州意外收到张邦昌送来的传国玉玺。原来,汴京在那封蜡书发出后便很快陷落,他的父兄悉数被俘北上,金人强扶张邦昌为帝。张邦昌不敢受命,便自行退位,迎因祸得福逃过一劫的哲宗废后孟氏入宫为元祐皇后。此时徽宗诸子中,只有赵构独存,遂成为继承帝位的不二人选。假使赵构没因磁州之事折返相州,他便绝无登基的可能,这一经过因而被渲染成康王乃天命所归的神迹之一,有人传言称当时即有“神马拥舆”。甚至还有人附会说后来赵构南渡无舟,有一神人驾白马载他,那神人便是崔府君,而白马系庙中泥马。这些版本各异的故事汇总起来,就成了“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张邦昌被贬官赐死,哲宗废后孟氏被尊为皇太后。这时天下局势还远没到糜烂的地步,李纲谏言说,自古以来中兴之主,只有以西北为根据地才能收复中原,“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如果以东南为根据地则只能偏安一隅,“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于是李纲请高宗往南阳抗金,宗泽则请高宗留守开封,本质上都是要坚守中原。然而高宗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一心想“巡幸东南”偏安一隅,以免重蹈他父兄被掳走的覆辙,因此并没有还都北上与金抗衡的意向。在贬斥李纲、杀死陈东与欧阳澈等人后,赵构移驾扬州,并以此地为行在,日日寻欢作乐。时已任开封府尹兼东京留守的宗泽连上二十四封《乞回銮疏》请高宗还京抗金,结果不了了之,最后郁愤成疾,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三呼“过河”而亡。
镇江宗泽墓
金人并不允许赵宋政权继续存在,因此再次出兵追捕赵构。宗泽去世后,北方形势陡然恶化,义军离溃,金人再入开封,并直扑扬州而来。建炎三年(1129)二月三日上午,高宗忽然听见金兵已犯天水,吓得直接骑马出逃,只有都统王渊、内侍康履几人勉强跟上。此刻宰执黄潜善与汪伯彦还在吃饭,他们一听堂吏报告说天子动身,也连忙“鞭马而走”。城中百姓还不明所以,市集如常,还指着说“官家去也”,直到看到宫人零零散散地从大内出逃,才知皇帝在没有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独自跑了,再一看,宰相也跟着跑了。于是全城哗然,军民争诸门而出,死者不可计数。次日金军抵达扬州,次日又追及瓜洲渡口,宋朝十数万军民或坠江而死,或为金兵所杀。而这时高宗已经顺着积满珠宝、尸骨与冤魂的运河南下抵达杭州。
这是赵构与杭州的初会。高宗抵达杭州后,就建起了那座纪念“泥马渡康王”传说、象征着高宗天命所归的显应观。后来秦桧出迎北使,从玉津园路过看见显应观,便问供奉何神。高宗告知后,秦桧说与金议和中需要承认高宗的地位是金朝所赐,现在纪念崔府君的话,等于宣扬高宗的天命是崔府君所赐,这样金朝知道了恐怕会不太高兴,不利于议和,“虏以为功,今却归功于神,恐虏使见之不便”。据说宋廷当日便下令拆掉了包家山的显应观,直到绍兴和议后的绍兴二十四年(1154),才在西湖边上割灵芝寺(今天柳浪闻莺景区钱王祠)之半建了一座新的显应观。虽然这段由朱熹记录的逸闻有夸大“秦桧倚虏势胁太上”之嫌,但也反证了赵构天命的卑微,不是来自地方俗神,便是来自不共戴天的仇敌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