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出“为文而文”的误区

凡是搞过机关文字工作的人肯定都遭遇过稿子被领导“枪毙”的尴尬,沮丧之余肯定会想: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主题不鲜明还是观点不正确呢?是结构不严谨还是层次不分明呢?是语句不通顺还是用词不贴切呢?……

“为文而文”难成文

记得初为秘书时,自尊心、好胜心特强的我,不仅为此气恼过、叹息过,心里还老大不服气,心想本人乃堂堂中文系高才生,散文、诗歌在国家级、省级报刊都发表过,还写不来机关这些文件、讲话、调研报告之类的官样文章?怕是你们这些当头头的水平有限不识货吧?你瞧,这几个观点有多么多么鲜明,这几个标题有多么多么精彩,这几段标为黑体的话有多么多么精辟独到、发人深省,弃而不用多可惜啊!

有一次我还不知天高地厚,和领导争了起来。那是一篇在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起草时我给它取了一个很有气势的题目:“让思想冲破牢笼”。可领导看后大笔一挥,改为“谈谈解放思想问题”。文中我引用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再到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又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真可谓贯穿古今、纵论天下,写得连自己都有点儿无法掩饰的骄傲。但领导连改都懒得改,只叫我推倒重来,要紧密联系实际,少谈那些空洞的东西。我心疼得就像心爱的宝贝被打碎一样,硬着头皮和领导争辩了几句,领导也耐着性子和我解释了一会儿,最后还是难以达成共识。我赌气说:“那我写不了了,您另请人写吧!”领导也有点不高兴:“年轻人,谦虚点吧!”结果这篇稿子果然让秘书科长写了,气得我躲在一个小酒店的角落里一边猛喝,一边伤心落泪……

是啊,对秘书人员来说,每一个句子都浸染着心血,每一个段落都凝结着辛劳,每一篇文稿也许都来自节假日的默默耕耘和不眠之夜的苦思冥想,可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劳动果实却不被承认和爱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随着岗位磨炼而慢慢悟出来的,特别是自己担任领导职务之后,才明白自己当初的“不服气”是多么幼稚,才明白答案原本很简单,那就是“为文而文”难成文。

执着于解决问题才能写出真文章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机关公文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不言而喻,它不同于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新闻报道等任何其他文体,它的功能就是直接为决策服务,为领导工作服务,为治国理政、造福人民服务。换言之,它是决策的载体,是执政的工具,是上传下达的纽带,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依据和指南。比如领导讲话,无论讲单项工作还是综合性工作,都要体现领导的意见和主张,做什么,怎么做,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又比如重要文件,无论部署哪方面的工作,提什么目标任务,定什么政策措施,体现的都是决策意图,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离开以文辅政,机关公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再漂亮的文字也只能成为一堆废纸。

对这一点,或许无须多说,稍有常识的秘书人员都懂得。问题在于,一旦进入构思或写作状态,有些同志就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为文而文”的误区:

——轻内容而重形式。首先不是考虑文稿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怎样表达思想和观点,而是考虑结构要搞得多么紧密、有序、完整。而不少文稿特别是领导讲话、工作汇报、调研报告等,往往被那种陈旧的“三段式”所套牢,大三段套小三段,小三段套三层次,从头至尾都是“三”,似乎无“三”不成文,令人看而生厌。当然,如果内容和结构能达到完美结合的话,“三段式”不是不可以,但有些同志对这个可爱的“三”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明明两个部分可以写完,也非要七拼八凑拉长为“三”,或者明明要分作四部分,也要削足适履压缩为“三”。这样,不仅使文稿成了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的模式化、八股调文章,更严重的是割裂、淡化了内容,导致重点不突出、逻辑不严密、表达不流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轻实用而重文字。文字是文稿的细胞,重视遣词造句,讲究语法修辞,力求文句通顺,当然都是正确和必需的。就机关文字而言,其实也没有多么神秘多么复杂,能够把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到位,清清爽爽、干脆明白,不含糊其词,不出明显语病,就可以了。但有的同志偏偏对文字过于“较真”,不惜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咬文嚼字、斟词酌句上,或文绉绉书生气,或软绵绵娘娘腔,或弯弯绕欧式句,让人觉着别扭,看了半天弄不清什么意思;或华章丽句,辞藻堆砌,动不动来上几句“春意盎然,桃李芬芳”“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让改革的犁铧呼啸着穿过陈旧思想观念的僵土”之类的“佳句”,把文稿差不多写成了散文诗;或刻意追求句式整齐、对仗,不仅标题非排比句不可,连文字叙述也到处出现排比句,而且大多是为了排比而排比,生拼硬凑,牵强附会,看似气势宏大,实则文字游戏,对实际工作又有何益处呢?

——轻质量而重篇幅。毫无疑问,机关公文首先必须注重质量,注重实在、管用,内容与篇幅必须“尺寸相符”,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而有的同志则不管内容多少、质量好差,首先考虑的是要把篇幅搞得多长,似乎不写长点儿就不像文章,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水平,于是动辄五六千字,甚至一两万字,本来讲一个问题就行,非要拆成两三个问题,本来一句话可以说清楚,非要分成两三句来说,实在没词就从报刊上、网上大段大段地“拿来”,有时连一个短短的通知也要唠唠叨叨地拉成一两千字。实际上,太长的文章没人喜欢看,太婆婆妈妈的话反而让人记不住,倒不如那些简洁、明快、朴实的文稿,一是一,二是二,单刀直入,干脆利落,句句说到点子上,让人印象深刻、容易记住,也便于贯彻执行。

——轻效果而重表面。务实是文稿的生命,管用是文稿的价值,真话实话最中听,空话套话惹人嫌。长期以来,由于机关文风积弊较深,公文写作中的形式主义也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比如废话连篇,拖泥带水,动笔就是“在……正确领导下”“在……大力支持下”“在……共同努力下”,似乎不这么写就不符合写作规范;比如空话成堆,空洞说教,开篇就是理论,凡事必谈认识,似乎不这么写就缺乏思想性;比如套话迭出,曲意恭维,对领导讲话的评价必定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之类的漂亮话,似乎不这么写就是对领导不恭;比如大话满纸,脱离实际,热衷于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似乎不这么写就是不与上级保持一致。这样的文稿,看似周到全面,无懈可击,但又能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动机上有问题,即: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写文章,而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却不知,拘泥于“文章”反而写不出好文章,执着于解决问题才能写出真文章。

从“为文而文”向“为事而文”转变

这就涉及从“为文而文”向“为事而文”转变的问题。实现这个转变,需要有一个领悟、积累和适应的过程。

仍以前文所述解放思想的话题来说明吧。20××年组织上派我到某市任市委书记,到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解放思想的问题立即严峻而紧迫地摆在了面前。这时候构思在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与自己当年做秘书时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考虑的就不是结构严谨不严谨、语言优美不优美的问题,而是作为市委书记,我为什么提出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如何通过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吸收班子成员的意见,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场以“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为主题的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并针对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提出要着力破除四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破除“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敢于和善于举债搞建设,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方、还债有源;二是破除“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恶习,下猛药整治发展环境不优的顽症,营造开明开放、说话算数、服务到位的投资环境;三是破除对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种种限制,以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激活全民创业;四是打破陈旧的选人用人观念,舍得把最优秀、最能打硬仗的中青年干部放到项目建设和开放型经济第一线。我让秘书把这些内容全部写进了动员报告中,大会一开,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抓住了根本、击中了要害,很快使沉闷空气为之一扫,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为之一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比一下,如果不是“为事而文”、直指时弊,而是“为文而文”、无的放矢地谈解放思想,效果又将是怎样的呢?

或许有的同志会说,你说的道理我并不是不懂,但由于秘书人员身份、经历、接触面等方面的限制,要真正做到“为事而文”,谈何容易!

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秘书毕竟不是领导,站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文稿存在“为文而文”的毛病是情有可原的。但从工作需要和以文辅政的要求来说,这又是不能长期原谅下去的,必须克服,必须扭转,必须适应,使“为事而文”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常态、一项熟练的基本功。

首先,要牢固树立“为事而文”的自觉意识。接到写作任务后,首先要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悟领导所需:这篇稿子要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采用什么方法和措施解决问题?把领导意图摸清楚、自己想清楚之后,再考虑谋篇布局的问题。并且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提炼观点、铺排层次、遣词造句乃至修改定稿,都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切不可左顾右盼,分心走神,一不小心又落入“为文而文”的老套。

其次,要有“为事而文”的信息基础。也就是说,秘书人员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八股文”。“为事”必先“知事”,要掌握信息、了解情况,包括上级大政方针、本地实际情况,宏观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治等方面情况,微观如各行各业发展态势、工作特点、典型事例、存在问题等方面情况。即使难以了解得很具体、很详尽,也要做到基本掌握,主要情况包括相关重要数据、特色特点,还要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情况,下笔不慌张”。

再次,要掌握“为事而文”的基本要领。“为事”必先“知事”,“知事”还需“察事”,即琢磨事、研究事,否则,掌握再多的情况也写不出好文章。这就需要对掌握的大量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倾向性、典型性的东西,从而提出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同时,要特别注意记录领导在会议上、调研中和其他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言论,特别注意观察领导怎样分析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注意领会领导在对文稿起草授意时发表的意见,因为这些都是“为事而文”的重要依据,也是秘书人员成长的丰富养料。秘书人员最好能直接参与一些实践活动,比如一个重大工业项目从招商洽谈到签约落地的全过程,或者一个重大城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立项审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开工建设的全过程,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秀才”们,努力吧!走出“为文而文”的误区,我们的文字就不再是写在稿纸格子里,而是写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所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和沮丧,而是大地上生长出的一丛丛翠绿、一片片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