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大人的成长书
- (英)特雷弗·西尔维斯特
- 4981字
- 2023-07-27 17:21:20
前言
如果你觉得为人父母并不艰难,那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为人父母。一个完全依赖于你的小生命被你带到这个世界,之后,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们之间的分歧却日渐加剧,尤其体现在“到底什么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地演变,但却永远不会消失。这就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可以通过这本书让孩子受益,也让父母们受益。
在这本书里,我将教会你如何培养孩子,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时拥有正确的态度,突破很多人难以逾越的种种局限。我也要教给你一些关于自身的知识,因为如果不身体力行,怎么可能培养出自己希望中的孩子呢?甘地曾经说过:“想要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我借用这位伟人的话说:“想要改变孩子,必先改变自己。”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我将介绍大脑的作用,告诉你它如何创建出了“这个世界中的你,并且让你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还将告诉你,让我们几百年来得以生生不息的那个求生系统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漏洞,居然让我们形成了对自我及世界的看法,而正是这些看法捆住了我们的手脚,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
在第二部分里,我将给你上三堂课,内容是培养一种新的思维,让自己不再受到为讨好社会而产生的压力的影响,夺回对自己的生活和感觉的控制权,从而把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重新交回到你的手上。
开头的这两部分讲的是关于成年人的事情,但是你会发现,你学到的有关自己的那些知识,其实也可以运用到如何培养孩子上面。在第三部分里,我们将专门来讲这个问题。我提出了8句育儿格言,同时也做了解释,让你明白为什么把它们纳入你与孩子的日常关系中,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强健、幸福的成年人。
第四部分从审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入手,并针对各个成长阶段,提出了一些可能对你有所帮助的建议。之后我会亲自跟孩子们对话。所有这些都是我从倾听别人问题20年,以及做家长30年的经历中收集整理出来的意见和想法。尽管这部分是为孩子们写的,但是我想你会发现同时也是为你们写的,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偷听。
我在给家长们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当成任何一种形式的儿童教育专家。我只是一个治疗师,希望我的观点可以帮到你们。
不幸的是,尽管我的客户告诉过我很多有关虐待、遗弃和伤害的凄惨故事,但是,他们大部分苦难的源头,其实还是在与父母、子女、朋友或者其他重要人士日常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误解。我发现我从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中,或者,更加令人不舒服的,从我与自己孩子的共同经历中,也多次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也尽我所能把能够支持我的观点的科学发现收入这本书里,但是我没有把书中所讲的内容彻底局限在可以证明的范围内。比如说那些教你如何做一个好家长的各种建议,我相信你会汲取你觉得有用的部分,摈弃无用的部分。
本书的主旨,是生物总是处于成长或者戒备这两种生物状态中的一种。我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大脑的日常工作就是时刻计算你应该处于哪种状态,而且它会利用记忆来指导其决策。经年累月,这些决策引导我们倾向以某一种方式去解读世界,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面临的都是这两种方式之一:要么我们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为了保护自己而需要戒备的地方,要么是一个能让我们茁壮成长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孩提时代面临父母的斥责、父母分手、父母似乎更偏爱某个兄弟姊妹,以及面对朋友或者遭到朋友拒绝时感觉到的蠢笨、老师的羞辱等这些问题的时候,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可能把我们引入不必要的戒备状态。这些情形重要吗?太重要了。身体上的这种戒备状态不仅会导致重大的健康问题,还会影响到你的每一段感情生活、你追求的目标以及你的人际交往情况。
在一个你时刻做好了攻击准备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可能是攻击者,每一个机会里都包含着威胁。我将要论证,以戒备作为默认状态的生活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而造成的,而成长型的生活则来自喜欢做自己的一种强烈意识。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把成长和戒备这两种态度确立为我们培养孩子的原则,同时回答下面的问题:哪些做法会帮助你的孩子成长?哪些做法能够防止触发他们进入不必要的戒备状态?
如何确保你的孩子长大后会喜欢自己,而不会变成一个害怕拒绝、害怕失败,或者永远感觉自己不够好的人?下面就是我给出的答案。这些答案也适用于你,因为要是你自己总是处于戒备状态,就很难培养出一个成长型的孩子。我有时候会说到你与孩子的关系,有时候则会说到你与自己的关系。这样说来,我就得好好想想你,这位家长是位什么样的人。我的意思是,我正坐在电脑前,身边放着一摞白纸,那就是我们双方刚刚开了个头的这本书。我打算要写点儿什么,帮助你指导孩子走向幸福的人生,也帮助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的生活,所以,我需要知道你是谁,对吧。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可能会有数百万个“你”——如果出版社的愿望成真的话。所以,让我试着描述一下你。你大概在15~115岁之间,不是男性就是女性,同性恋、异性恋,或者其他性取向。你正处于一段感情中,或者过去曾经有过,或者现在想要开始一段,或者已经发誓永远单身。我要怎么做呢?我知道,那是我多年的经验积累。
让我说得再深入一点儿: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能力远不止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觉得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正在找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你并不总是能够确定别人喜欢你,并不总是能保证应该爱你的人一定会爱你。很多时候,你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跟别人一样多的成功和幸福。或许,并不是所有这些问题都适用于你,但总有那么几个会让你点头默认,尽管会点得很轻缓,很不情愿。我还要继续说下去。你有一个经历过几件大事的童年,这些事件都在你身上留下了印记,偶尔仍会让你无法释怀。你在恋爱中受过伤,或许依然还在期盼一段让你一生圆满的感情;或许你越来越觉得自己与所处的那个社会格格不入,你期盼着能以一种比自己迄今为止努力得到的这一切更好的方式填补生活中的某一段空白。说实话,生活对你来说有时候真的是有点儿艰难。
我怎么会知道你的这些问题?因为我刚刚描述的这些感觉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听到过这些感觉的各种不同组合,有的来自我诊室里坐在我对面的那些人,有的是在晚宴上,有的来自火车上不经意间听到的各种对话。我无法告诉你,从别人嘴里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是多么如释重负。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想法的回声。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终于知道自己原来并不孤独。这些想法把穷人和富人,青年和老人,不同性别、不同性取向以及不同人种的人都联系起来了。原来我们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苦难人。
正是我们大脑里的胡思乱想造成了我们的苦难。我们的思想、信念、感情和价值观构建出了身边的这个世界,使我们能够茁壮成长,或者让我们日渐凋萎。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牺牲品。我想要跟你谈谈,把我知道的这些东西也让你知晓,让你了解那些我想让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都懂得的事情:你能够让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你也能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尽管本书关注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但它也适用于你的生活——我们都还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情况就是这样,放任自流,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让我们更多地保持自己一贯的样子。尽管这也是一种变化,但是对你也许并没有帮助。有些事情你可以考虑,有些事情你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可以让你变成自己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一辈子随波逐流。如果你觉得做自己好像没什么意思,那么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改变这种状况。喜欢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父母,是能够让孩子成长的父母。有些事情多做,有些事情避开,就会鼓励孩子茁壮成长。分享我当治疗师多年里积累的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目的是希望你的孩子不再重蹈覆辙。我将带你踏上一段旅程,学习一系列的生活课程。我会给你机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尝试,并见证它们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变化。但是,伴随它们而来的是警醒。如果你真的能够按照本书教你的方式去生活,那么事情就会发生改变。你会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一些东西——主要是各种借口,同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但它们几乎都是无形的。就像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的尼奥,这本书的作用就好像一粒红药丸,服下它,你醒来的时候就会身处另一个世界,而且再也回不到过去。
一开始我就得明确说明,我讲的很多内容都来自我帮助客户回溯儿童时期的各种事件时的种种经验。我知道有些人认为回归疗法离经叛道,或者问题重重,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昨天你晚饭吃的是什么?你看,我刚刚就做到了。回归就是促使某人想起过去的事情的行为。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在我的治疗中,回归就只是在客户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时,以某种具体的方法要求他们留意心里此时想到的记忆是什么。在后面的章节里,我将解释一种关于心理和记忆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解读当下的方式其实是大脑寻找现在与过去事件之间联系的结果。就像一串珠链,我们年复一年的记忆按照大脑赋予它们的意义串联在一起。好消息是,我们的记忆是可塑的,所以,那些造成我们当前不快乐反馈的旧的记忆可以被改变。我们没必要成为过去的牺牲品。事实上,要想生活在成长的状态中,我们就得把自己从这种状况中解放出来。本书将会启发你认识到如何才能让这种情况变为可能。从孩提时代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得越深,这种情况影响你的孩子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举个自己孩提时代的例子,一件对后来的我造成重大影响的小事。
大约在我8岁的时候,家里想养一条狗。全家人都同意了,就是我妈妈一直不松口。我们发起了一场运动来说服她,但是却没有成功——她心里很清楚,养狗的话大部分的活儿最后到底会是谁来干。一天,在父亲送我去学校的路上,我决定用我与母亲相处的“丰富经验”来帮帮他,于是便说道:“爸爸,你是家里的男人。你要是想养条狗,就应该坚定不移,明确地说我们要养条狗。”当天傍晚,我父亲采纳了我的建议。这个大笨蛋。
我们住的是一套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所以,躺在床上我就能听到起居室里的情况。千真万确,我听到他们在讨论关于养狗的问题。刚开始,讨论还算正常,但是后来火药味越来越浓。这就很不正常了,我父母过去并不太吵架。最终,由于父亲态度坚决,我听到母亲吼了起来:“你要离就离,孩子都跟我!”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心想着我可能会把这个家搞得四分五裂。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居然会如此害怕。我很确定自己经历了一个心烦意乱的晚上。然而,第二天一早起来吃早餐的时候,我不仅看到他们和好如初,还听到了一个我们可以养狗的消息!我在后来所从事的治疗工作中发现,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如释重负,并不能化解我头天晚上那种深深的恐惧。我的大脑已经把它储存了下来,希望我以后不再受到类似恐惧的伤害。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此后再也无法自由地说出生活中自己的感觉,也不再允许自己对伴侣表达任何的愤怒。认知催眠疗法(Cognitive Hypnotherapy)帮助我重写了那段对话——把我成年后的理解应用到“买狗对话”那一夜的记忆中——我妈妈跟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采用某种技巧,把自己的观点推向一个极端,目的是迫使对方让步。现在,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不再是个问题,而且如果我想养条狗,我会坚定不移,并以真正诚恳的态度向我妻子提出来。
我从一开始就想明确的关键问题是:不是说我对这个事件的叙述就是所发生的事情的“真相”,这其实仅仅是我对它的新的理解而已。它们二者都只是解读。我后面将会解释,我们会如何编造出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这些解读的结果,构建起了我们的性格以及对这个世界所做出的反应。我们的大脑以很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个故事,把它当成了真的,但其实它不是。我将教会你如何为自己的孩子编写一段走向幸福生活的叙事方式,与此同时,告诉你如何把自己看成是自己故事的作者,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如果你想要改变,当然可以改变。
这是一本比较个人的书,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仅可能是一个让你能够更好地思考的工具而已。让这本书如此个人的诸多原因之一,是在我刚要着手写作之前收到的消息:我可能要当爷爷了。在本书慢慢变厚的同时,我也见证着我的孙子希思开始他的人生之旅,而且在本书写作的进程中,他又有一个堂妹和一个堂弟加入进来,他们就是萨莎和塞思。我真的很幸福。在我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成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实现的目标的一个自然焦点。书里所包含的思想也许会为他们的人生旅程提供帮助。这不是我的本意,但我真的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