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星星瞄准:见证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
- 徐相瑞 王志敏主编
- 22220字
- 2024-04-10 18:20:33
第二节 实小最美,美在真实
三十八年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实验小学却用这三十八年历练了气质和风骨,积淀了魅力与底蕴。
一、铸魂(1985—1996)
从1985年筹划建校,到1986年9月16日招生,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造,位于濮阳市建设路北垂柳街的第一所市直小学在市民的期盼中诞生了。漫步校园,除了一座“工”字形教学楼和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透着几分新建学校的气息外,别的似乎都显得过于简陋。80余名新进教师虽个人素质较高,经验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
“向星星瞄准,永远比朝树梢看齐打得高!”争强好胜、极具个性的刘延义校长向全体教职工发表了就职演说,他要求老师们凡事要有“拿第一”的习惯,五年内必须创成省内“一流的学校”。学校倡导的“朝气、勇气、豪气”校魂激励着全体师生建功立业,拼搏进取;“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结构工资制、量化考核制”的改革举措为教职工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教职工们焕发出了空前的创业激情: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义务为学校刷围墙、漆桌凳、平操场、种花木,大家没有一句怨言;课下习字读书、钻研教材成了老师们共同的追求。一大批奋发有为的年轻教师在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迅速成长为骨干精英,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短短几年,学校就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随着学校美誉度的提升,生源逐年递增。为解决班大人多、教室奇缺的困境,1993年学校搭建了60多间简易木板房。直至1996年8月,随着新教学楼的落成,木板房成为永久过去,学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1992年6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刘延义校长的改革事迹《豪气·勇气·朝气》。见报后,短短一个月内,全国各地为学习学校管理经验的来信、来访多达4千余人次。
二、育场(1996—2006)
在学校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李玉玺校长瞄准“现代化设施、科学化管理、教研型师资、成果型质量”的目标,硬件软件一起抓。学校三年内投入200余万元,建立和完善了主控室、微机房、视听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等设备设施,逐步完善了校史室、法制教育室、德育室、舞蹈房、实验室、仪器室等。
按照“科研兴校”的思路,学校提出了“优化‘三个课堂’,抓实‘四基教育’”的改革理念。老师们利用课堂四十分钟为学生打造思维碰撞的空间,“第一课堂”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和效益;学校倡导“会学善玩,合作创新”,21类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为学生个性发展插上了奋飞的翅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优化人际关系,“第三课堂”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文明素质培养起到了保障作用。“三个课堂”的落实使“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习惯的培养、基本行为的养成”的“四基”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喜结硕果。1999年9月,学校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成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育人场。
链接:
没有围边的教育
——走进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的教育“场”
赖配根 施久铭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的主楼上镶嵌着一个特殊的图案:一个半圆形环绕着的遒劲有力的“场”字。
这是实小人教育理念的形象浓缩。
场者,教育之场也,思想之场也,心中之场也。
“我们这个‘场’,实际上就是教育形成的空间,师生成长的平台。”校长李玉玺说,“这个场充满知识的底蕴、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竞争、心际的和谐。在这个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温馨的、友好的、自由的、平等的。”
但这些远不能穷尽“场”的内涵,学生、老师——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赋予它新的意义。半圆者,即意味开放,拒绝封闭。
这个开放而和谐的场,就是实小追求的理想教育: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育的和谐。
“在这个场里,校长的职责就是经营制度,经营文化,经营氛围。”李玉玺说。
一场悄然的制度变革:政、学分离
学校的机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但现实是,教学和科研并没有处于学校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校有了一定名气后,党、政、工、青、妇、税费、计生、卫,行政与业务‘扯不断、理还乱’。随着校长职能的纷繁杂乱,教学一线也难有清净、自由的机会。”李玉玺很感慨。
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化、学生的快乐成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学教研能否拥有独立、自由、宽松的空间,已经成为学校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思索和探讨之后,我们提出了教学与行政适当分离的设想,即将教学业务与行政管理、行政事务适当分离。”李玉玺说,“目的就是让教学一线有权力决策业务,有时间研究业务,有精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保证教育的和谐发展,保证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动机是好的,但能够实现吗?”老师们将信将疑。
接下来的一切消除了老师们的疑问。
不久,“濮阳市实验小学学术研究部”正式成立了。部长由教师中选出的精于教学教研业务的人员担任,享受业务副校长待遇;并选定副部长一名,享受主任级待遇,协助部长管理教学、科研。
同时,研究部附设两个研究机构和一个职能科室:教学业务研究室、信息技术研究室和教学行政管理室。其中,教学业务研究室选配业务研究员两名,享受教研组长待遇,但必须同时是任课教师。
另外在教学业务研究室组建研究社:课堂教学研究社、骨干教师研修班、读书社、写作研修社、诗文诵读社、综合艺术社等。各社参加教师由本人自报组成,社长(负责人)由各社成员民主选举产生。
架子搭起来之后还要责权明确,学校因此明晰了学术研究部的职权范围:统领教学一线的业务管理及教师管理工作;统领教学一线的事务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负责各项学科研究课题的设置、实验、资料积累和阶段验收评估工作;负责教师基本功考核、教学成绩考核;负责学生知识、能力、课外积累及各项素质的考核评估;负责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第二课堂的开展、督查、验收;负责培训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策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启动“名师工程”,分梯次评选名师、骨干;负责各学术、学科研究社的活动开展和成果检测。检查评估数据作为评聘上岗、晋级提升、优质课推荐、学术称号评选的依据。
其中许多原来都是校长直接掌控的,如今大权旁落,校长能心甘情愿吗?
这是老师们的现实疑虑。很多学校也曾搞行政与教学分离,可实际上是明放暗管、明松暗严,甚至把矛盾下推。
“我就当着所有老师的面讲,搞体制改革是我提出的,给教学一线放权我是真心实意的。让教学与学术研究独立自主、宽松自由是我不变的承诺。”李玉玺的开诚布公让老师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政、学分离开始在实际运作中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校长从没干预过学术活动的决策、人员推荐选定、优质课评奖、职称申报等工作。观摩课他还是照常听,但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评委的身份听,从没见过校长作定性评论。”
“考评课打分时,校长和一般老师一样,占几十分之一的比例,偏高或偏低还可能被去掉。”
“校长想参加某个研究社,需经‘社员’们表决批准。校长只有参与权而没有指挥权。老师们与校长交流更方便、更随和,也更亲密无间了。”
李玉玺也谦虚地承认:在业务上没有老师专,没有老师精。过去管得老师总比校长低,现在放开老师就比校长高。这样才正常!
…………
“学校管理最终要向文化管理过渡。”李玉玺说。
也就是说,校长不能只知道用权力去让老师听话,而要靠“凝心”与“融情”感召老师。李玉玺认为:“管理者与群众不只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水乳交融、平等交流。没有理解,就没有尊重。”
但是,没有制度的保证,文化管理就只是空想。
实小的政、学分离制度改革,就是要为文化管理提供背景、支撑、舞台,让图案上的“场”变为现实的“场”。
以大知识分子情怀读书
如果说政、学分离是李玉玺经营制度的神来之笔,那么让老师以大知识分子情怀读书则是他经营文化的得意之作。
“不会读书的教师就成不了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不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就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李玉玺说。
为了激发起教师读书的欲望,他使出了不少“怪招”,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千里请看云”。
看云是安徽合肥的一名普通小学老师,但她读过的书足以让有些大学教授汗颜。实小的两位老师到合肥“取经”,听了看云的一节课,为之倾倒,在电话里就向校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感动:看云的课是一棵大树,文本是树根,人文精神是树干,她所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是枝叶繁茂的树冠……而电话另一头的李玉玺当即决定亲赴合肥,请看云为实小的老师们作报告!
看云来了,她讲的题目是“享受读书”。那是一场旋风。
“老师们都被她浓厚的书卷气所吸引,被她的教育素养所折服。”李玉玺说,“大家在心中都树立起了‘读书的榜样’。”
这只是引子。
真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的是李玉玺的“先富论”:让读书多的先富起来。
在实小,读书是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的。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一周研读一篇文章,两周写一篇心得,一学期读一本专业书”,不仅一周查收一次,甚至有时还出题考试,改卷计分。读书多的人,发表文章多的人,受到的奖励必然就多,成为骨干教师、名师的机会自然就大。而骨干教师、名师,学校是要给补贴的。补贴虽然不是大数目,但也够“刺激”的。
有的老师说得好:“开始是为了考核的高分读书,后来是为自己的生存和进步读书;天天挤时间读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形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到后来,老师就感觉:“一段时间不读书,我就觉得精神空虚,站在讲台上就没有底气。”
书读多了,就渐渐读出趣味和品位来。
实小人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
我们知道,一般老师读书,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内容上,侧重技巧方法的层面;在范围上,局限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在口味上,喜欢明白易懂、不需要多少思考的读物。
如果做个比喻,这种阅读就像行走于平坦的大道,不吃力,舒服,但也与更丰富的景象无缘。
这样的老师可能教学技巧纯熟,但绝对成不了大器。
“我过去对自己的课堂感觉良好,但只是局限于一些细节和方法。”武凤霞老师说,“后来听一些名师的课,常常惊讶于他们的凝重和大气。实际上凝重和大气的背后是思想与理念。与思想和理念比起来,方法和技术显得太不重要了。”
这就需要积累,思想的积累。
然而,如果没有超越性的阅读,思想和想象就永远在低平面徘徊。
“我们不仅要求老师多读,而且提出要读得有坡度。”副校长魏宝玲说,“去读你不懂的书,我们形容这叫‘啃书’。一旦‘啃’下来了,就受益匪浅。”
李玉玺也有句名言:“向星星瞄准总比向树木瞄准打得高。”
老师们的阅读开始向“星星”瞄准,向“天空”瞄准。
“读懂教材,这是最低的要求。”教数学的韩老师说,“不能只看教学案例,也不能只看教学的和学科专业类的,还要看文学的、心理学方面的。”
“我读书非常杂,有文学的,有理论的,比如《静悄悄的革命》,我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武老师说,“朋友说你不读王小波是不行的,我就买来了《我的精神家园》。阅读自己不懂的东西,读一点积累一点,积累多了,就会上一个台阶。”
“一个小学教师要真正做好了,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我现在是一个小学教师,但我要读许多大知识分子读的书。”何老师说,“我和同事们一起读钱锺书的《围城》、杨绛的《我们仨》,还有《飘》……这些书表现出的高尚气质,对于我而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些东西,看似对课堂没有帮助,但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涵养自己,老师站在讲台上才能精神高度愉悦,才能有人格的魅力。”一位语文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我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是一种语文的熏陶。”
果然,“老师在早读时捧着宝贝似的一本书,专注而旁若无人地读。学生们读完了课文就‘偷看’老师读的是什么。过不了几天,学生的书包里也有了这样那样的书;老师讲课时无意中用到了典故、成语,下课后学生就问老师‘这些例子哪本书上有?’”
陈老师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由林海音那打动无数人的《城南旧事》改编的。“她上完之后出现什么现象呢?市里新华书店的《城南旧事》都被那个班的学生买光了。其他班的学生又去了,书店员工一看就乐了,说:你们一定是实小的,这本书已经被你们的同学买完了……”
“制度的约束毕竟是强迫性的,重要的是要让制度的要求变成教师的需求,这只有在充满书香、温馨、正气的文化‘场’中才能达到。”李玉玺说,“我们就是要把教师引向学习,引向读书,并让他们沉醉流连,乐而忘返,这样一些杂事就没了。”
这就是实小要追求的教育“场”:以大知识分子的情怀去读书,把读书当作生存的必需,当作人生的享受。唯其如此,教育才可能具备超越性的品格。
让教师有超越性追求
“教育是没有围边的‘场’。”李玉玺说。
同样地,教师的视野也应该是没有围边的,但自觉不自觉地,教师把自己同广阔的思想精神世界和火热的时代隔离开来。
除了通过政、学分离和书香的滋润,为学校营造自由的空气,李玉玺还要打开教师视野这扇自我封闭的门。
实小的日常教研有两根“柱子”:教师业务例会和业务研究沙龙。
业务例会经常举行的是“教师新视野”活动,这可以说是实小的一个创举。它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艺术欣赏、时政演说、好书推荐和五分钟演讲。
这些内容不是跟课堂教学没直接关系吗?
对于教育,我们要拿起放大镜近距离端详,但有时候也需要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
从不同的距离和侧面进行审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才会丰富起来,深刻起来。
“我们就是要让老师们走出学科教学,走出单纯的教学视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增加知识储备,从而走向更丰富的世界。”李玉玺说。
这是今年4月的一次“教师新视野”活动。
在艺术欣赏板块的“影视星空”,王老师和李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可可西里》——一部被哲学家称作近年来最具有真实力量的电影。并非嘻嘻哈哈地看个热闹,而是有主持,有采访,有介绍,有分析,还有深入的反思,乍一看还以为是在电视演播厅现场录制节目,老师们在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开阔视野令人赞叹。
接下来的时政演说板块,何老师与大家展开的是对最近教育热点的思索:《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从教科书中删除。由事实陈述到争论缘由再说到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走出学科视野的教师充分展现了他们殷实的人文底蕴。
…………
老师们是如何看待这样的活动的呢?
“这里涉及的内容都是和学科教学没有关系的,我们欣赏过芭蕾舞、书法、剪纸、漫画,还有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这些都让我们走出了教师的视野。”
“欣赏完书法之后,我才发现不仅戏剧有悲喜剧之分,原来书法也有,这都是我以前从不知道的东西,是超出我们平常视野的东西。”
“走出视野,其实就是超越。”李玉玺说。
这份超越,最后当然要改变课堂。
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内容很简单,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叙述一个美丽的池塘景象。就课文教课文,视角单一,再怎么折腾,学生得到的也就是那么一点点。
“我就想,课文描写的荷叶、青蛙、小蜻蜓,在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有涉及,可不可以来个诗文互读呢?”郭老师说,“另外,要是单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句,一年级的学生是听不懂的。现在结合课文,再加上画面展示,学生不但懂了,而且背诗学文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
知道超越自己视野的教师,是会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的。郭老师的这节课只不过是实小无数被悄悄改变、丰富的课之一。
业务沙龙是两星期一次,每次4小时,一般安排在周二或周四下午2点至6点。
“在沙龙里,我们主要是学习经典文章和经典课堂,提高理论素养。”武老师说。
好一个“经典”!经典不就是对一般的超越吗?
自由的氛围,超越的视角,是实小沙龙教研的精神气质。
让我们撷取其中一个小片段。
又是一次沙龙研讨。研讨的内容早在两周前就发下去了,是三个隐去作者姓名的不同版本的《詹天佑》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
其中A版《詹天佑》的几个片段比较有特色:一是在课的开头,老师就一再让学生“深情地”“崇敬地”“自豪地”呼唤詹天佑这个名字;二是教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时,教师指导学生试着分别用“慷慨激昂”“语重心长”“严厉而又恳切”的语调朗读;三是教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时,教师指导学生“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如果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分别如何读。这引起了老师们热烈的争论。
王老师首先发言:“我更喜欢A版《詹天佑》,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气氛非常好。老师的设计也很精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朗读指导很到位。”
“我也很欣赏A版。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朗读把学生引领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让同学们在感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动。朗读指导的闪光点很多,比如: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深情地呼唤、崇敬地呼唤、自豪地呼唤詹天佑的名字,就为学习这篇课文打下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李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她的课堂上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走进她营造的情感的场。难怪她一上来就抓住了本节课的特色所在。
“对不起,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不同的看法。”还没有等李老师把话说完,旁边就有人把话题接了过去,“在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詹天佑以前,就让学生如此呼唤詹天佑,这其实是老师在把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通过合理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应该说这是一种情感的灌输。”
“情感的灌输?”会议室里响起了窃窃私语。
“我以为不是灌输,在朗读上老师的指导很巧妙。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老师把它放到了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朗读。同一句话,说话的心情不一样,面对的听众不一样,说话的语气声调就差别很大。我觉得这是高层次的指导,它给我带来了启发:原来朗读指导可以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刘老师的发言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
“我想,如果把开始的呼唤放在学生学习课文以后也许会更合理,更水到渠成。”
“指导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如果那几种情景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来会更好。”
“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呢?就不做这样的指导了吗?”又是一个若有所思的声音。
…………
这是多么无拘无束而热烈的争辩。
但我们以为最令人激动还不是自由的思想,而是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审视时的那分超越性眼光。
有一分超越,就有一分深度。
A版《詹天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指导学生朗读的几个部分,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看,那是不乏匠心独运之处的。从此出发,研讨不过是把其中的教学技巧提炼出来,再走得远一点,也至多追问这些技巧的具体运用的适切度问题。
然而,被“经典”和“理论”洗礼过的实小老师,已经不满足于这样近距离的浅表观察。
他们要找的是案例背后隐藏的更一般的理论问题。
他们提出了“情感灌输”的概念——多么深刻的发现!
这份超越,这种直指问题核心的理论思维素养,使实小的教研从一般水准中脱颖而出。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训练、陶冶,教师的教育智慧逐渐成熟,并因此让实小这个教育“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你对文本的解读是不是走出了一般的视野,是不是对大家有启发性。因此,一篇课文拿到之后,除了分析它的表面、普遍意义之外,你还要看到文本深处的东西。”教师的教学观开始变得深刻。
“我们的考评课由过去的领导听课变成了向全校教师的展示课。其中重要的一个考评环节就是你的课堂是不是预设太强,是不是教案牵着学生走,是不是你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能不能把握好生成点。”
学校的评价观开始催生有情趣、有个性的课堂。
二年级的师生正共同学习《美丽的公鸡》。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骄傲的大公鸡问老马“咱们俩比一比,看看谁美丽!”这里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呀?老师说:“是呀,这里好像是问话,都来反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大公鸡的语气和心理,看为什么不用问号呢?”孩子们思维的“小鸟”展翅高飞了。再听听他们的回答:大公鸡不是不知道谁美丽,它自信老马的外表没有它美丽。它不是在问,也不是在比,而是向人家炫耀自己:你没有我美丽!所以,用加重感情的叹号。骄傲的公鸡是不愿意用问号的。
在四年级的语文《可爱的草塘》课上,一个学生读过最后一段,极其庄重地向老师和同学们宣布他的发现:美是有约束力的!老师故意问:是吗?我只知道美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怎么还有约束力呀!都来读读议议,看他讲得有无道理和根据。“有——”孩子们的思维又飞起来了:可不是吗,孩子本想在草塘里的小河边洗洗脸,喝点水,清爽一下心灵,可她看到映在水面上的蓝天、白云、绿草以及自己红红的小脸,再也舍不得打乱了水面、扯烂了画卷,终于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她终于保护了美丽的画卷,保存了自己美好的记忆。这就是美的约束力。生活中,美具有约束力的例子多着呢……
教育是要有超越性的追求的。
李玉玺经营的教育“场”,就是要让教师走出教学的视野,走出教育的视野,走出功利的视野,走出自己设置的“围墙”,去拥抱高尚,亲近智慧,从而创造丰富而有生命力的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大愉悦。
愿这样的教育“场”,能在更多的土地上获得生命的活力。
(原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24期)
三、问度(2006—2012)
2007年8月,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小学适度教育模式研究”。所谓“适度教育”,是指顺应生命成长规律,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期待的心理,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充分和可持续发展。
在李慧军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以“抑制过度的教育、提升不及的教育、调整错位的教育、发展绿色的教育”为目标,践行六大基本操作理念:一是顺其自然,适当引导;二是讲究到位,及而不过;三是主张教育精细化,反对“精细长大没出息”的教育观点;四是崇尚“根雕艺术”,反对拔苗助长;五是承认不同,尊重差异;六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建立适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健康教育工程,开足体育课时,设置乒乓球课、形体课等校本体育课程,实施“三操+远眺”体育大课间,举办体育文化节。二是诚信德育工程,开展“六个一”诚信教育活动。三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四是潜能开发工程,开设了诚信评价课程、乒乓球技能普及课程、形体训练课程、阅读课和主题性学习五大校本课程。五是学校形象策划工程,营造浓厚的适度教育文化。六是实施“幸福工作工程”,开展“幸福在实小”系列活动。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学校探索出了适度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双轨道三层级主题性校本教研模式”、“三维六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二十四字办学模式:思想引领、评价导航、科研管理、绿色质量、民主决策、内涵发展。漫步校园,学生自信的神情、灿烂的笑容、快乐的身影、昂扬的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追求更适度的教育,教育就会永远鲜活灵动!
链接:
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
苏令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非议可以大致归结为“过度”和“不及”两个方面,这可能是导致当前很多学校“做题教育”和“目中无人”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为了调整错位的教育,发展绿色的教育,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进行了积极的理论追溯和实践探索。
提出“适度教育”的概念,并在办学过程中切实研究并付诸实践的,搜遍了互联网上的所有搜索引擎,发现李慧军及其带领的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是第一家。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无外乎两大类:要么教育过度,要么教育不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李慧军认为,理想的教育,就是在对“过度”与“不及”的校正中,寻求最恰如其分的方式。
适度教育,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不适合实践研究。但李慧军却动了真格,不但研究了,而且还将其落实到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很多学校为能够参与一些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甚至“孙子课题”的研究而兴奋不已,甚至为此大肆宣传时,濮阳市实验小学独立申请的课题“小学适度教育模式研究课题”,2008年3月被立项为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这从全国来看也不多见。
在李慧军的带领下,濮阳市实验小学成立了适度教育研究所,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系列适度教育模式,使适度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们工作的一种常态,这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惠及了每一位学生。
“过度”与“不及”都是教育的顽疾
2006年10月,李慧军调任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上任之初,她就开始思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并努力寻找对策。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慧军认识了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程晗博士,并在交流中深受启发。之后,李慧军大胆地提出了“适度教育”的命题。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而适度教育却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和‘不及’现象提出的。”提起适度教育,李慧军难掩内心的激动,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着普遍的“过度”行为:在学校,过小的教育空间、过难的教育内容、过量的作业练习、过分的考试评价;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过分溺爱、过多干涉、过度保护、过多指责以及过分看重考分;社会上,过多的不良诱惑和负面影响,等等。这些“过度”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孩子的大脑被一种功利思想主宰着,使他们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甚至变得自私、骄横、无礼、无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更无集体荣誉感。
有“过度”必然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及”。在一些学校,不考的课程不开,不考的内容不教。这一现实导致了一系列教育的“不及”,即关注身心健康的不及,关注开发潜能的不及,关注创新精神的不及等。这些严重的“不及”,使得学生千人一面,个性得不到张扬,原有的那点天赋终被扼杀。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及”,孩子无情的无情、无望的无望、无奈的无奈,完全丧失了智慧的火花和灵动的天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做题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不知从哪一天起,做题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做题的动机是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做题教育的过程使得本可以充满生命色彩的学校变得不再生动!殊不知,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人都是宝藏。这种把学生当成统一规格的产品去塑造,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去对待,导致了教育不适度现象的存在。”李慧军痛心地说。
“适度教育”是“极端教育”的回归与复位
“关注生命质量,奠基终生幸福”,是濮阳实小的办学理念,也是适度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质量,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诚信品质的养成质量,学习的质量,潜能得到开发的质量。
李慧军说,只有学生的这些方面真正得到关注,才能有效抑制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过度”,弥补一些“不及”,进而营造出符合规律的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所谓‘适度教育’,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均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状态的教育。”李慧军认为,这要求施教者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自然,开发人的潜能,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适度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是极端教育的回归和复位,是认识、解释和改造复杂性教育的教育哲学。”在李慧军看来,适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是一种不断追求、丰富和完善的教育理想。
除了从概念上对适度教育进行解读以外,李慧军还提出了适度教育的六大操作理念:
一是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学生该做什么就让其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引导他做什么,教育者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其特有的潜能和天赋能够找到最适宜的发展土壤。
二是讲究到位,及而不过。无论做什么都力争恰到好处,不能擅自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也不能擅自提高标准,拔苗助长。比如,孩子能写10个字你却只让他写5个,不适度。本来孩子能坚持写20分钟,你却布置大量作业,完成它们需要一个多小时,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同样不适度。
三是主张教育精细化,反对“精细长大没出息”的教育观点。精细化教育是实施适度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做人做事等方面制订精细化实施方案,并通过诚信评价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精细意识,养成精细品质。
四是崇尚“根雕艺术”,反对拔苗助长。根雕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必须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形状,顺其势,凑其形。因此,适度教育主张让孩子优良的个性特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
五是承认不同、尊重差异。“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人都是宝藏,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加以尊重。有了这种理念,学生才会享受到适度教育。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者在施教时任何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就是不适度。因此,适度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参与权,尊重孩子的质疑权,尊重孩子的犯错权,尊重孩子的越轨权,坚决反对上公开课时只挑出班上部分学生去参加的做法。
把“适度教育”变成教师的信仰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李慧军认为,“适度教育”只有转变为教师打心底里认同的思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点,李慧军无疑做得很到位、很实在,她没有硬性地去要求、去灌输,而是在点滴中逐步引导教师来认同自己的理念。
2007年8月,李慧军带领学校制定实验小学三年发展规划,把对适度教育课题研究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之中,并隆重举行全体教职工大会暨专家论证会,论证会上,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志军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对学校深入开展适度教育研究,给予了思想和理论上的科学指导。
“专家论证,胜过校长。”李慧军告诉记者,举办专家论证会,对于教师及早形成共识,消除观望等待心理非常有好处。这次论证会,对于全校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精神上的洗礼。
与此同时,李慧军成立适度教育研究所,构建双轨道三层级主题性校本教研模式:一个轨道是基于15个教研组层面的适度教育研究,限于同年级、同学科、同教研组的研究,另一轨道是跨年级跨学科成立的11个研究共同体。共同体由学校教有余力、经验丰富的精英教师组成,从德育、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探索适度教育的方法规律。
这种以“适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模式,促使教师人人研究、人人实践适度教育,让教师在研究中接受适度教育的理念,并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信仰。
在此基础上,李慧军创办适度教育专刊,举办适度教育论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以促使适度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和提高,引导教师遵照教育规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学生。
“实施适度教育,必须保证教师队伍具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没有这一条件,适度教育便无从谈起。”于是,李慧军实施教师幸福工作工程,开展“幸福在实小”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感动实小”师德报告会、“让爱永驻我家”专题报告会等活动,让每位教师体验到来自实验小学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用科学评价为“适度教育”导航
教师们仅仅有了“适度教育”的信仰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评价对他们的实际工作进行导向。因为,评价不改,一切都是枉然。
“学校评价什么,老师就会重视什么,就会做到并做好什么。”李慧军说,要想全面彻底地实施适度教育,首先要用相应的质量评价办法作导航。
2008年8月,濮阳市实验小学建立起了适度教育质量评价模式,该模式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最终目的。
首先在教学业绩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包括卷面考试、学科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文明礼仪、诚信品质、潜能开发状况、进步幅度等。另外,学校还把学生近视率纳入对年级组的评价。“进步幅度”评价,使教师开始抢着接“差班”,而“学科素质”评价,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评价上,主要从教学基本功、写作、信息技术和学科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如“学科素养”重点评价一线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特长,各学科公共评价项目含专业知识、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即兴演讲,各个不同的学科还有单列的评价项目。这项评价方法使得不少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大家纷纷对照评价项目“查漏补缺”,学校形成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浓厚氛围。
在年级组工作评价上,实行年级组千分制管理,以凝聚团队意识。各处室分别制订对年级组的工作评价实施方案,内容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了缩短同一年级各个班教学成绩的差距,学校在对年级组的教学成绩评价中,尝试运用“离散度”。所谓“离散度”,是指年级组内平行班教学成绩之间的差别程度。这一新的评价方法,使同一年级各个班优者更优,差者不差。年级组整体评价方案的实行,让每位教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优劣,不但影响到自己的个人评价,更直接影响到年级组的整体评价,无形中增加了一份责任感。
科学的评价模式,规范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规定了航标,使教师们教有标准、育有规范,使适度教育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诚信德育为“适度教育”保底
“写到一半,一道题将我难住了,可那道题占的分真多呀!不写,就会丢失很多分。想写!怎么写?看别人的?不行,诚信考试怎么能看别人的!宁可卷面成绩考0分,也得让我的诚信得满分!”一位学生在日记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李慧军把诚信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将其看作是适度教育的保底工程,开发出了“一、三、五、千诚信德育新模式”。
其中,“一”是指夯实一个诚信工程;“三”是指固守升国旗、诚信评价课、思想品德课三个德育主阵地;“五”是以诚信评价课为依托,抓好提出目标、承诺目标、践行目标、评价目标、表彰先进五个环节;“千”是指学校少先大队、结合各年级联队和班级中队努力创设千个学生成长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尝试诚信考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行无人监考,鼓励学生增强自控能力,提高约束自我、战胜自我的心理素质;开设诚信评价课程,并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的不同,编印了低、中、高年级《我承诺、我诚信、我快乐——适度养成教育诚信评价手册》,提出的要求由低到高呈梯级分布,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十个一”诚信教育活动等。同时,学校努力建构诚信班队、诚信队员的评价体系,开展中队诚信活动等一系列的诚信活动,促使诚信工程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自诚信德育实施以来,学校已经评出了千余名“校园之星”。“原来培养孩子好习惯总感到无从下手,现在好了,每周都有培养目标,孩子做得津津乐道,看到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我们感到很高兴。”从家长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诚信教育的效果的确不一般。
“绿色课堂”将“适度教育”推向深处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适度教育”思想能否真正走入课堂,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教师素养的提升和科学评价的导向,濮阳实小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水到渠成。经过积极的探索,李慧军带领教师们摸索出了“三维六度五环节”的适度课堂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绿色课堂”。
“三维总目标”,即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明确地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目标,即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能力,这种提法回避了老师们难以把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法。“五环节”,即预习(自主)探究、交流展示、质疑释疑、主题训练、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六度”教学原则,一是教学目标的适度,教学目标要分层,使各个层面的学生皆学有所获;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切实强化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意识;三是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自主”不能“无度”;四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度,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形成合作的技能;五是练习设计的层级度,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练习,以满足不同智能特点学生的需求;六是拓展延伸的合适度,要源于课堂有限度,跳出课本有高度,把握学情有准度。
为了验证此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李慧军就这一模式对100位教师、30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师们正在积极地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积极,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李慧军的适度教育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实施适度教育三年来,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领跑之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项健康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二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例,一年就下降了17.3%。
从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推出两位全国模范班主任、三位濮阳市教学名师、一位河南省十佳班主任。三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荣誉,被誉为濮阳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适度教育不仅带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学校带来了可持续发展。
适度教育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濮阳实小的“适度”流行语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只有适合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只有在营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校“特色”,才最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李慧军
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标准最高的教育,因此也是最难做的教育。适度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理想,追求适度教育的过程是非常美好的、非常值得享受的。
——李慧军
对学校而言,就是广泛搭建发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特长的空间或平台,让不同潜能的孩子之特长都有机会冒出来,促使个体发展最大化。
——李慧军
“当你发现学生有菲尔普斯的游泳潜能,就尽量能提供几方游泳池;当你发现学生身上凸显高斯的数学解题天分,就别逼他成为列夫托尔斯泰式的文学家。”
——张金香
“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教育永远是此情、此景、此学生的现在进行时。”
——何凤彩
“让青草长成青草,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进而带来芬芳。”
——郭盼云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
全面践行教育改革的李慧军是特级教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润德(2012—2019)
为推动学校内涵新发展,2012年学校确立了享受教育理念、“113344”办学思路。在魏存智校长的智慧引领下,学校完善硬件设施奠定发展基础,强化软件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和提升。
学校于2012年、2013年先后完成校安工程综合教学楼、多功能教学楼建设,2016年启动新的校安工程——北教学楼建设。随着多功能报告厅、多方位多音频大录课室、精品录课室、3D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的建设完成,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步入全市先进行列。数字化电子图书室满足了教师电子海量阅读的需求。硬件设施的完善助推学校跨上了“互联网+”信息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按照“以水文化为中心,以阅读、运动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构建特色水韵实小。“化水为德、聚气成魂、悦读润智、行健慧生”十六个大字,彰显着学校传承弘扬校魂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智慧校园的决心和勇气。细细游览,校园绿篱围墙新颖别致,彰显着学校开放、共享的气度。“水之德”主题校园浮雕古朴厚重,水文化圆厅恢宏大气,“水之德”教育格言耐人寻味,“水韵书吧”清新典雅,室外校史展厅古朴儒雅,目之所及,校园浓郁的水文化沁人心扉,悦目赏心。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个成功与幸福的人生。”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成立“享受教育研究院”,实现工作科研化,科研常态化。引领教师恪守“实小教师敬业格言”,创新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德才兼备的老师成为大家争相“品读”的“最佳书友”;“智慧教师开讲”论坛,让“智慧”的育人理念逐渐入脑入心。
学校重视优化特色活动,张扬学生个性。“阳光体育大课间”让水润少年绽放出最美丽的笑容!“校园吉尼斯”评选舞台让特长学生尽情展示精彩、体验成功。丰富多彩的“走课”实践让整个社会成为孩子们长见识、增智慧的生动教材。“行走在阅读间”活动巧妙构建“我爱我家—桑梓情深—爱我中华—放眼世界”梯级阅读层次,力促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短短几年,学校环境提档升级,内涵发展独具特色,学校荣获50余项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濮阳市内涵发展学校”“濮阳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濮阳市家长满意学校”是实小在全市学校中唯一同时获得的三项殊荣。“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这项沉甸甸的奖牌既是学校文明办学层次攀升的标志,更是建校三十周年之际的一份珍贵献礼!
链接:
做享受教育的传播者
濮阳市实验小学 魏存智
作为拥有诸多国家级荣誉的“老学校”,濮阳市实验小学近年来也面临着发展新瓶颈:教师年龄偏大,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等。为推动学校新的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倡导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以享受教育理念引领学校适度教育的健康发展,用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着力从三个方面将享受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一、以“113344”办学新思路,引领内涵新发展
第一个“1”是指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任务,改善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让服务理念入脑入心并落实到行动中。
第二个“1”是指努力促进一个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教师而言,教育公平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享受教育公平。
第一个“3”是指挖掘三个资源。一是以博客、网络课堂等为抓手,深入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二是以教师“真人图书馆”、名师带动等为抓手,深入挖掘教师资源;三是以聘请家长做荣誉教师,开发主题活动课为抓手,最大限度开发家长的育人潜力,进而形成育人合力。
第二个“3”是指融合三个课堂。一是抓好学科教学小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做到减负增效;二是用好校内教育中课堂,坚持以活动促提升;三是开发社会实践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全面健康成长,构建学生成长立交桥。
第一个“4”是指抓好四个窗口建设,促使“路队、课间操、升旗仪式、体育课”成为实验小学新亮点。
第二个“4”是指实现四项目标。即实现教师生命质量和综合素质、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两个全面提升,赢得学生家长、高一级学校两个好口碑。
二、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年”为抓手,从学生视角重塑学校文化
学校把2013—2014学年确定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年”,从学生的视角,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我们在进一步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等工作的同时,改变思路,从学生的视角重塑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全校把统一的班级标牌改为班级个性化标牌,将班级全家福照片、班级格言、个性化班名等内容纳入其中,并依学生的身高调整班牌的安装高度。再如:我们把走廊文化中的名人、名言等改换成“校园之星”事迹介绍并定期更换,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增设学生园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我们着重打造“水之德”主题的校园显性文化。水,广纳天地精华,生命不息,奔流不止。我们老师应该像水一样,积极进取,汲众家之长,用渊博而鲜活的知识培育万千学子。水,顺势而变,我们老师就需要因材施教、机智灵动的教育智慧。水,居低位而不卑,利万物而不争,豁达包容,润物无声,我们老师就要拥有一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心,无怨无悔地用真情与汗水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为此,我们实施了“水之德”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工程,设计制作了与水有关的大型浮雕。浮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寓意师生要勤奋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部分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寓意师生要修炼水之德,力促教育公平。第三部分是“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寓意人格修炼要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目前,正在设计关于“水之源、水之德、水之韵、水之道”四个层面的彩绘方案。
在学校制度建设上,我们变严格的制度约束为灵活人文的弹性机制。在教师中广泛举办“水之德、师之魂”论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水之德、生之韵”主题性学习展示等活动,让制度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规则,让目标任务成为师生自我成长的必需,让校园成为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传递正能量
享受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引导教师把“责怪”变为“责任”,把“死角”做成“亮点”,把“差异”视为“资源”,把“告状”转化为“报喜”,由“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我们引领教师不仅要享受孩子的善良和童真,甚至要学会宽容孩子的错误。在师生评价方面,我们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模式,坚持多一个标准、多一次机会、多一个平台,重在欣赏,突出个性。同时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意识,把节约、服务、文化、环境、言行、路队等每一个方面当成一项课题、一门课程去研究,去解决,让校园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彼此信任鼓励,共同传递正能量。
传播给教师和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如何传播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享受教育的内涵和传播方式,让内涵发展更具生命力,让教育更具生命力!
(原载《河南教育》2014年第1期。作者系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
五、融慧(2019至今)
教育需要坚守,教育更需要创新。睿智成熟的实小人在传承中创新,在思变中发展。校长徐相瑞接过学校内涵发展的接力棒,深入思考,锐意创新,高站位提出了“R.H融慧教育”办学新主张。“融慧教育”既是对学校“铸魂、育场、问度、润德”精神文化的积淀与融合、升华与优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
融慧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引领师生秉承“朝气、勇气、豪气”校魂,涵养“静气、底气、骨气”,通过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催生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智慧,让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更具价值,更富情趣,更有质量,追求实现“塑造美好人生,让教育惠及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愿景!
“慧少年”培养目标
在“融慧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把“培养爱生活、会学习、善创新、有情怀的新时代慧少年”确定为学校新发展阶段的育人目标,构建了全新的融慧教育育人体系、课程体系,刻画了“慧少年”崭新形象。
融慧教育体系
为使融慧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学校构建“155”融慧育人体系,借助“融管理、融文化、融学科、融活动、融场域”五条实施路径,健全“课程化管理、教学评一体、大循环教学、跨学科研训、项目式推进”五项保障机制,确保“慧少年”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校积极探索“多元”融评价体系。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生发展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横向评价的“多元”融评价机制,强化增值评价和过程评价。以评价激发学生自我内驱力,以评价促进学生核心发展力,以评价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融慧教育的深度改革与探索促使学校自内而外发生了质的改变与提升,激发了学校内涵发展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积极规划融慧远景目标:以“融”激“情”,丰富校园生活;以“融”为径,盘活教育资源;以“融”促“改”,构建高效课堂;以“融”促“创”,优化教育生态。以融思维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力促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就新时代融慧教育崭新篇章!
链接: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融慧教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徐相瑞 窦明奇 于文玲 王志敏 陈强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是贯穿学校办学思想的主线,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愿景和共同的行为自觉。
“融慧教育”是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新的发展阶段的核心理念,目的就是通过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催生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智慧,从而达到“1+1>2”的“互融共进、协同发展”的教育效应,让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更有价值,更有质量。
“融慧教育”的提出背景
基于学校文化传承。濮阳市实验小学已经走过37年历程,学校文化建设经历了铸魂、育场、问度、润德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秉承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了素质教育目标,彰显着历任校长、历届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和谐共融、智慧创新”是贯穿四个阶段、渗入实小人骨髓的精神基因。“融慧教育”既是对学校“铸魂、育场、问度、润德”精神文化的积淀与融合、升华与优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
基于相关理论启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系统思维,着眼于系统内部或系统间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整体上综合、精准地把握教育规律,认识并处理教育问题。
基于政策文件引领。以构建“五育融合”教育新体系落实“双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趋势、前沿。已经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仅完善了培养目标,突出了课程育人宗旨,优化了课程设置,还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融慧教育”的具体实施
学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新理念或新主张,而是如何让它落地生根,蓬勃生长,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立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学校多次举行“融慧教育”头脑风暴会、专家论证会、理念解读会、专题论坛等,让师生在思辨与论证中理解、接受、认同。为了让“融慧教育”以一种生动鲜明的形象走近每一位师生和家长,让其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学校把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从视觉识别上进行了系统设计。一是结合学校“水”文化主题,以小水滴为基本元素设计了“融融、慧慧”吉祥物,二是以融慧首字母“R”“H”设计了整体造型为一朵祥云,体现“五育融合”、共进共美育人理念的“融慧教育”标识。
寻找附着点,搭建起可操作的具体实施体系框架。为了让“融慧教育”新主张下沉到具体、可理解、可操作的层面,学校从育人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三方面建构了“42456”“融慧教育”实施体系框架,其中“424”是指“424”育人目标,“5”是指5条推进路径,“6”是指6项保障措施。
“424”育人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学校把“培养爱生活、会学习、善创新、有情怀的新时代慧少年”确定为学校新的发展阶段的育人目标。融合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对“慧少年”形象进行了具体清晰的刻画,四季代表“爱生活、会学习、善创新、有情怀”4个维度,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24个表现项目,蕴含着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寓意。
这一目标既关注学生做人的品格——爱生活、有情怀,又关注学生做事的能力——会学习、善创新,既是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其中的每一条都力求贴近小学生实际,通俗易懂、具体细微,可操作、易实践。比如,“爱生活”中的“行走时三人成列,目光坚定自信,挺胸抬头快步走”,“有情怀”中的“讲述学校的一处景色、一块奖牌、一次活动”,“会学习”中的“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其中朗读不少于10分钟,背诵经典诗文300首”,“善创新”中的“每学年挑战一件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慧少年成长卡”,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选择4个表现项目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每学期以班为单位集中进行一次“集卡展示”活动,可以自我展示,也可以邀请“亲友团”助力。
5条推进路径。“融管理、融学科、融活动、融文化、融场域”5条推进路径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全部领域,涉及从管理服务到课堂教学,从文化建设到家校共育,从教学研究到活动设计等全方位的教育场域。
比如,在融管理方面,学校以“接力式”融思维密切年级衔接。在教师层面,一是实施接力培训,由能完成大循环教学的业务骨干承担培训任务,确保每个年级段新接班教师既能“承前”又能“启后”;二是采取接力教学措施,新接班教师必须掌握前一阶段任课教师的教学特色,勇于传承“前任教师”实施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项目,并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创造性接力。在学生层面,学校打破年级壁垒,倡导开展不同年级段学生共同参与的“接力活动”。如一年级入队仪式邀请高年级队员讲解少先队知识,示范系红领巾,传达祝福和激励情感;低年级开展学科游戏竞赛活动时,邀请高年级学生担任评委、裁判。
在融学科方面,学校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社会化与人性化发展相融合的原则,每学期初,都要求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跨学科教材研读,将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相近关联的内容进行重组、优化、融合,以课堂教学或“主题+模块”的形式予以实施。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小小足球赛》,体育课中有足球技能训练。于是,音乐教师王民民和体育教师王伟健就上了一节“音+体”融合课。这节课有两个融合点:“寻音传球”游戏环节,体育教师讲授传球和接球技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乐句,并引导学生按音乐的乐句传球、接球;最后的足球赛环节,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踢足球,音乐教师带领啦啦队唱歌。这样,音体互融互促,多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互相交织、同行共进,效果良好。
在融活动方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把各类“进校园”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体系构建中,利用升国旗仪式、诚信评价课、入队课程、离校课程等平台和载体,把“进校园”活动中蕴含的各种育人元素分步推进。另外,还把文明校园创建中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与学科拓展活动有机融合,设置节日课程,由不同年级予以落实。学校形象策划研究中心将本部门负责的安全管理、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护苗行动”、疫情防控、近视防控、“无烟学校”创建、健康教育等工作,与“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关联点有机融合,在策划活动时既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又兼顾上级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到站位高、立意远、不忙乱、求实效。
6项保障措施。“课程化管理、教学评一体、大循环教学、跨学科研训、项目式推进、融合性评价”6项保障措施遵循融合融通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为“融慧教育”的推进实施保驾护航。这些措施,有的是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经验的总结提升,有的是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对“融慧教育”的积极回应,也必将因“融慧教育”而更加科学,更为完善。
为了强化课程化管理,学校本着融德为先、“五育融合”的原则,建立了以“融学科、融活动、融阅读”三大课程为支点、延伸9项育人轨道的“三维”立体化“融慧”课程体系。
跨学科研训对标新课标要求,是落实“融慧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成立跨学科学术联盟、跨学科年级教研联盟、跨学科研修互助联盟,定期开展跨学科听评课与研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跨学科学习专题讲座等活动。学校还建立“1331”跨学科研训制度:各融教研联盟要保证每个月活动一次,每次活动都要做到时间、主题、内容“三确定”,教学研究中心进行按时、按人、按内容完成教研活动的“三督促”,并对优秀联盟进行奖励,不断强化教师“跳出学科看学科”的教学思维。
“融慧教育”体系聚焦“五育并举”,聚焦创新素养和创新人才培养,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育生态优化,以全面培养、融合培养为原则,努力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有时代特征、教育特征、融合特征,更追求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幸福感,让家长在育儿中有幸福感,更让学校、教师在育人中有幸福感。
(原载《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