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 石任之
- 3076字
- 2023-08-04 15:07:39
快意八九年
天宝三载(744)夏,熏风时至,日光穿过庭树,投在案上,照着书镇下的笔迹。微风吹起一角,露出几行字:“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杜甫啜了口茶水,继续收拾旧稿新作,耳边的蝉声渐渐化作酒席宴上不绝于耳的笑语:“这一味逡巡酱实在新鲜,宋国公做这道菜,是要亲自看着宰杀炮制的……”
天宝三载是个寻常年份。此时海内升平,四夷宾服,史传所记不过是贺知章病逝,岑参中了进士第,安禄山做了平卢、范阳节度使……
在杜甫出生那一年登基的李隆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玄宗皇帝,如今已经六十岁了。这年正月,他改年为载,此后不称天宝几年而是天宝几载。
勤勉多年的玄宗厌倦了往返两京处理政务。李林甫善于揣摩上意,几年前便以增加赋税、官买民粮的方法增加关中蓄积,使玄宗不再因长安少粮不得已“就食东都”。此举不免伤到民生,却得天子欢心。于是玄宗闲来对一贯宠信的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政事就交给李林甫了,如何?”高力士代玄宗设想:“天子巡狩是古制,而且执掌天下的权柄不可轻易给别人,否则对方威势既成,还有谁敢说什么呢?”玄宗闻言很是不快,高力士连忙谢罪,此后再也不敢谈论政事。而这改年为载,直到安史之乱后收复两京,肃宗回到长安的乾元元年(758),才又改了回来。两次改动,微有历史的讽意。
这数年在东都,杜甫与驸马郑潜曜等显贵多有交往。达官贵人的宴席无论怎么豪奢,总要有人出言赞叹,方能压人一头。于是便有自愿为主人扬名的宾客,临席持杯,百般夸耀菜品。前日宴席上,有人便大谈起宋国公李令问饮馔之道。作为当今天子登基前的故交,李令问虽然恩宠盛隆,却不去干涉时政,这一点为世人称道。不过后人提起他的奢豪,则不免微词,说他甚至有炙驴罂鹅之类的残忍菜式。“如此自奉,大约也是为了避祸。可是,”杜甫摇了摇头,“还是太过奢侈了。”
舞袖歌喉固然美妙,可那裙裾联翩、起坐喧哗的热闹,还不如小院的蝉声悦耳。“杜二性子转了呢。”他笑了自己一句,“若少年的我与今日的我相遇,只怕也是互不相识。”
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岁的杜甫漫游吴越回来,是为了参加科举。那一年正月,当今天子驾临东都,所以进士科考试在东都崇业坊福唐观举行,主考官是颇有眼力的考功员外郎孙逖。
唐代士人读书明经史、游历长见闻,并不回避对功名的追求。杜甫二十四岁应试的时候自觉功名唾手可取,可惜当时文章未臻老熟,未能及第。不过他那时少年气盛,一次失意倒也不放在心上,只当是主考遗漏了自己这颗明珠,转年又兴致勃勃地去齐赵漫游了。
那时父亲杜闲正在做兖州司马,他前去省亲,眼中的浮云与渤海、泰山相接,旷野平原,东向见青州,南向见徐州,苍茫开阔,别有一天地。而想象之中,峄山秦始皇东巡纪德的刻石,曲阜鲁恭王灵光殿的旧址,那好像存在于传说中的遗迹,如在目前,催发了《登兖州城楼》一诗: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而这段让人难忘的齐赵之游,诸作中最为后世传诵的,当属《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山东,杜甫结识了监门胄曹苏预(后避唐代宗讳改为苏源明)。苏预出身贫苦,却勤奋好学,是个嚼得菜根也饮得美酒的妙人。他陪着杜甫,春天到邯郸古城登上赵国赵王的丛台,登临歌咏;冬天到齐景公曾经畋猎过的青丘,逐兽呼鹰。
杜甫还记得那次打猎,皂荚枥树林中,他一箭射下一只大鸟,顾盼间只见苏预伏在马上大笑,盔上的一穗红缨晃个不停:“有你这良将葛强,我就做得了镇南将军山简啦!”杜甫也笑:“我是比不了并州儿,但兄必不输山公。还不快快摘了盔甲,换上白接。”苏预笑声更响,纵马向前,渐渐没入远处:“青丘古地,可是有四足九尾的青丘狐的,且看谁能猎得!”
山简是西晋时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永嘉三年(309)山简镇守襄阳,部将葛强是并州人,素负勇武之名,常常陪着他饮宴打猎。两人即是借此调侃。壮游见识的山水、结交的挚友,让杜甫眼界开阔。可归来后富贵丛中的见闻,却让他渐渐觉出不惬——这世间的富贵尊荣,不该只为了一己享乐。
有人叩门,檐下休息的小僮起身应门,隐约听到门外人问:“可是杜宅?”片刻后,小僮带进来一封书信,妻子杨氏接过,轻轻放在案上。杨氏开元二十九年(741)嫁给他后,夫妻相处颇为融洽。杜甫年少时酷好四方游历,婚后与妻子相对时,倒也觉得温馨安宁。杜甫打开书信一扫,微微怔住:“与太白兄的梁宋之游恐要推迟了,我要先回一趟汴州。”妻子捕捉到那一刹的表情变化:“郎君,怎么了?”“太夫人……离世了。”
去世的是杜甫的继祖母卢氏。算上这位太夫人,杜甫这几年已接连送走了数位亲人。先是开元二十九年父亲去世,他料理完后事,把荫补的机会留给了弟弟杜颖,这让继母很是欢喜。新婚的杨氏未曾问过丈夫为什么要让,现在也无须问,想来这就是杜氏的门风、杜甫的性情。“我有咏凤凰的诗笔,”她听丈夫这样说过,“一定能不坠素业家声,其他的,无须忧虑。”
杨氏看向杜甫,眼神中略含担心。数年夫妻做下来,她深知他虽然好交游,自负大才,却最是重情。送走父亲后的转年天宝元年(742),他的二姑母在东都仁风里去世了,后来迁葬于河南县平乐乡。杨氏还记得,传来姑母亡故的消息时,一贯气度从容的杜甫送走报信人,转身便滚下热泪来。他很快推掉那些日的邀约,一定要亲自送姑母的灵柩回去。那时,杨氏依然没有问杜甫为什么要对姑母如此尽孝,只是亲手为他收拾衣物,低声嘱咐小僮出门雇脚力。临出门前,杜甫心绪平静了些,似乎是向妻子解释,又似乎是自语:“我还不记事的时候便没了母亲,是姑母抚养我长到六七岁。后来听家里的老仆说,我四五岁的时候生了场大病,恰恰姑母的儿子也生了病。有人问女巫怎么祓除不祥,女巫说房子的东南角对病人吉利。姑母她,她把幼子的床从东南角迁出,将我安置在那里,我因此得以存命,她的儿子却没了……”
杜甫也恍惚记起他讲完童年旧事后,突然站起来:“姑母的谥号,应该定作义!当年鲁义姑也是这样的德行。”鲁义姑是春秋时鲁国的农妇。齐国进攻鲁国,她丢下自己的孩子,拼命保护兄长的孩子,齐军将领见区区一个农妇都有舍己为人的襟怀,认为鲁国不可侵犯,便撤兵回国。
做济王府录事的姑父裴荣期专程回来治丧,见到穿着丧服的杜甫,且悲且感。下葬的时候,姑父抚摩着墓碑,念着杜甫写的墓志铭“铭而不韵,盖情至无文”,向前来帮忙的亲旧介绍道:“这便是内侄杜子美。”一位老者听后惊讶又感慨:“那不就是当年孝童的侄子么?果然勤于孝义!”他本来便因姑母离世伤心,再听到老者提到叔父,泣涕如雨,答道:“不敢当孝义之名,姑母待我有再生的恩德,怎能不回报呢?”
老者提到的孝童,就是杜甫的二叔杜并。武后圣历元年(698),祖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杜家发生了一件士民震动、流传至今的事。杜审言平生颇为自负,口无遮拦,到了吉州故态不改,得罪了上司。吉州司马周季童听了司户郭若讷的挑唆,把杜审言抓起来,准备杀害。杜并当时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居然只身一人潜入宴会,从怀中抽出利刃重创周季童,自己则被其左右击杀。周司马临死时说:“没想到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杜并以一己的孝勇,救下了行将就戮的父亲,也为杜氏家族添了一种神奇的色彩。
去世的亲长,无论有没有机缘见过,杜甫一一记得他们的持守与荣光。他把近作整理成一叠,收到橱中。橱中另一叠旧稿,是他为远祖杜预、外祖父、外祖母等做的祭文。这样的家世与家人,怎不令人自豪呢?而如今,长辈凋零,自己亲历盛世,杜氏的声誉,将要由他来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