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家名言
- 呼啸山庄
- (英)艾米莉·勃朗特
- 7163字
- 2023-08-04 17:52:27
现在,艾米莉·勃朗特已经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可是,这位仅仅在世上度过了三十个春秋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郁郁寡欢,孤寂凄凉。命运没有给过她一丝微笑、一缕爱情、一点荣誉,就连她呕心沥血写成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甚至被评论界的某些人斥责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一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山区小镇桑顿。和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曾就读于柯恩桥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还曾跟夏洛蒂一起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但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哈沃斯的家中自学。艾米莉从小就爱好写作,十二岁时就开始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贡达尔史诗,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她们三姐妹用笔名在1846年出版的《柯勒、埃利斯、阿克顿·贝尔诗集》,就是在夏洛蒂偶然发现了艾米莉的诗稿后,才决定自费结集出版的。接着,艾米莉写成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并且继姐姐夏洛蒂的《简·爱》之后,跟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一起,在1847年12月出版。可惜的是仅仅一年之后,艾米莉就于1848年12月19日病逝,结束了自己短促而凄苦的一生。
曾经有人认为,在勃朗特一家的生平研究中,还存在着五大悬案,其中之一便是艾米莉的性格之谜,甚至还断言,这将永远是个不解之谜。由此可见,艾米莉的性格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而且它和《呼啸山庄》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艾米莉继承了凯尔特人的血统,出身于牧师家庭,长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过着斯多噶式的生活,因而养成了外表沉静、内心刚强的性格:外表如冰,内心似火;意志坚强,宁折不弯。夏洛蒂就说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独立不羁,充满激情,有着非凡的想象才能和突出的独创精神。她的老师埃热先生曾经说过:“艾米莉具有一种逻辑的头脑,一种辩论的才能,这在男人身上已经不同寻常,在女人身上则更属罕见。她真该是个男人——是个伟大的航海家。她那强有力的理智会从原有的知识中推演出新发现的天地。”如此看来,《呼啸山庄》在题旨和手法上的独创性和超前性,与她的这种性格及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另一方面,艾米莉又偏于沉郁、孤傲、藏而不露、自我遏制,这种性格又使得她不善交往、不愿合群。她渴望爱,但又得不到爱,不被理解,遭到冷落。加之她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恶行和弊端,更加感到人生的痛苦和失望。她在1837年5月27日的一首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世上唯独我,
活着无人关心,
死后也无人哀悼;
自从出世,
没人为我生一缕忧愁,
露一丝微笑。
就在同一首诗中,还有这样的两个小节:
青春的梦想首先幻灭,
想象的彩虹随之消亡;
经验也向我谆谆告诫,
“真”在人们心里从未生长。
多么沉痛啊,想到世人,
尽皆虚假伪善而奴态;
更痛惜只信任自己的心,
却发现那儿同样腐败。
这不仅为自己的孤寂、失落而哀叹,为世人的虚伪、奴态而痛心,进而也否定了自我。显然,艾米莉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包括她自己在内——都带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和深深的悲观意识。实际上,从《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身上,同时通过她所写诗歌的引证,基本上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她的性格、她的内心、她对世界的看法、她对自由的向往、她的反抗、她的追求、她的失望和她的悲凉。
二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作品,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难解的困惑,其中之一也是“五大悬案”中的一个,即谁是《呼啸山庄》的作者。人们怀疑的是:一个蜗居山乡,从不接触异性的二十多岁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得这么深、恨得这么透的爱情和复仇小说呢?她的体验从何而来?
确实,三十年来,艾米莉只是在求学和短期任教期间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离开过家,其余全部时间都是在哈沃斯那座牧师住宅里度过的。她离不开自己那间冥想的小小幽室,离不开她所热爱的可供她自由翱翔的荒原。正因为她长期生活在那狂风呼啸的荒原,通过耳濡目染,她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听过不少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熟悉荒原农民和荒原乡绅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了解他们那性情狭隘和感情不羁的生活。这一切,都为艾米莉创作《呼啸山庄》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本人虽未涉足爱河,可是她的姐妹兄弟都有过爱情的痛苦经历。
其次,艾米莉是个好学勤思的女子,她从小博览群书,家中就拥有数量不少的藏书,并且还可以向附近的凯利机械学院的图书馆和庞登府的私人图书室借阅。书本丰富了艾米莉的知识,增长了她的创作才能。而且早在写出《呼啸山庄》之前,她就已经和妹妹安妮一起写过贡达尔史诗,还独自创作了许多抒情诗,留下了近两百首堪称“诗中精英”的诗歌。
艾米莉本质上是位诗人,她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其强烈的激情和极其深刻的内心体验,她的诗有着非凡的独创性和突出的超前性。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和她的诗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也是一首诗。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毛姆说:“人们只有读了艾米莉的诗,才能猜到那导致她写《呼啸山庄》以缓和剧烈痛苦的情感经验是什么。”这是很有见地的。从艾米莉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早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她在小说中所反映的那种愤世嫉俗的精神,认为现实世界是个使人堕落的世界,是个苦难的深渊的观点早已确立。如在一首诗中她这样写道:
何必问何时何地?
那儿住着我们人类,
从远古便崇拜权力,
对成功的罪恶膜拜顶礼,
对孤苦无援的弱者横加迫害,
摧残正义,尊崇邪恶,
假如邪恶强大,正义虚弱。
至于书中希思克利夫的那种强烈的复仇意识,也早就有淋漓尽致的诗句:
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
仁慈受尽轻蔑和挑衅;
为了最终倾吐出愤怒,
抛却因高傲冷酷的灵魂。
那愤怒永不会宽宥,
也绝不生一丝怜悯,
将嘲笑受害者疯狂的哀求,
因他的痛苦而喜悦欢欣。
那受诅咒的人将永远,
见不到造物主的微笑。
怜悯占上风只有瞬间,
复仇才是永恒的基调。
显然,《呼啸山庄》只是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哲学的延续和发展而已。
由此可见,艾米莉所以能写出《呼啸山庄》这部“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其体验来自直观的现实生活,来自广博的书本知识,特别是来自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作家,其创作源泉必然也来自这几方面,只是艾米莉比同时代的一些作家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深刻的内心体验,有更为卓越的“用生动强烈的现实事物来体现想象事物的才能”。因为我们已经说过,她本质上是个诗人。至于什么《呼啸山庄》是出自其兄勃兰威尔之手或是兄妹俩合作写成之说,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三
从情节来看,《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思克利夫,他夺去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利和他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经嫁给了埃德加。希思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亨德利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希思克利夫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多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这样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不算太奇特的故事,怎么会引起人们的震撼呢?
首先是《呼啸山庄》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它没有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色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在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至于书中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当然,使《呼啸山庄》成为不朽之作,成为“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激情,以及把主题提升到哲理高度的才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生死恋,爱得这样强烈,这样真挚,真是“和山峰一样不变,和闪电一般凶猛”,是文学史上的任何一本文学作品中所没有见过的。
凯瑟琳在对艾伦·丁恩讲到她爱希思克利夫时说:“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内莉,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她还有过下面这样一段自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思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都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木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思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我对他没有比对我自己更感兴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于我的心中。”
希思克利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为了要见凯瑟琳一面,他半夜去挖开凯瑟琳的坟墓。他撬开她的棺材一侧,还买通教堂执事,待他死后把他的棺材一侧也撬开,以便相通。直到最后,他在睁眼闭眼都只见到凯瑟琳中死去。这样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因为他们俩的灵魂曾经是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只不过是有两个肉体而已。
可是,画眉田庄宁静、温存、柔弱的诱惑,五个星期的调教,把凯瑟琳调教成了一个文雅的淑女,使这两人的整体发生了分裂。凯瑟琳爱上埃德加的年轻、英俊、活跃、有钱,而嫌希思克利夫没钱、身份低下。希思克利夫亲耳听到凯瑟琳说嫁了他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便愤而出走。三年后他归来发现凯瑟琳已经嫁给了埃德加,深深的爱由此转为深深的恨,他决心进行报复。正是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意识和复仇行动,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才引起评论界一些人对该书和它的作者的指责。
可是,是谁剥夺了他的爱?是什么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作者为主人公所取名字希思克利夫,是由含意为“长满石楠的荒原”和“陡崖”这两个词构成的,这不也向我们泄露了一丝她内心的隐秘吗?艾米莉酷爱长满不畏狂风、倔强生长的石楠的荒原,也敬仰高耸突兀、巍然傲立的陡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对希思克利夫寄予着怎样的感情了。更何况,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荒原上漫游,最后不吃不喝,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和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地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真是一生追求,死而无悔。尽管复仇手段显得残忍,但读来还是让人感到苍凉和悲壮。
为了摆脱生存的困境,保持人性的尊严,获得心灵的自由,人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经受着多么残酷的考验,面对着多么艰难的抉择啊!艾米莉愤世嫉俗,酷爱自由,她曾在1841年3月1日的一首诗中写道:
我若祈祷,那唯一
启动我双唇的祷文只有:
“请别扰乱我的心,
给我自由。”
是的,短暂的生命已近终点,
这是我唯一的祈求——
无论生死,但求心灵无拘,
又有勇气承受!
可是,艾米莉发现,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生存困境,心灵才能获得自由,才能从罪恶中解脱,重归大自然,才能得到净化,求得永恒。
她在《呼啸山庄》中给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命运安排,以及她自己病重时拒绝治疗,拒绝服药,不能不说是这种人生观、生死观的形象体现。
四
《呼啸山庄》的独创性、超前性也反映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这种构思和手法使得作品有了超常的深度和力度。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按当时的传统手法来写,很可能会落入单线结构的窠臼,而且势必洋洋大观,才能交代清楚。艾米莉打破传统,率先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即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是顺叙。
一上来就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复仇风暴的基本格局,把呼啸山庄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人际间冷漠、紧张的气氛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和洛克伍德一起产生了种种疑团。洛克伍德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有了一种悲凉和神秘的色彩,更加增加了悬念,迫使读者非要去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而且开头这序幕式的三章极为重要,特别是第三章中洛克伍德睡进那张柜式的卧榻,看到窗台上画的“凯瑟琳·恩肖、凯瑟琳·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林敦”三个名字,梦见幽灵要进房间,以及希思克利夫朝窗外哀声呼唤“进来吧!凯茜,来呀!”等情节,都是和整个故事遥相呼应的,而且还有着象征意义。
至于叙述故事的人,作者也设置得极为巧妙。除了一个和读者处于同等地位的局外人洛克伍德外,主要是原来的女仆、后来的管家艾伦·丁恩(虽说十五章后改由洛克伍德据她所说复述)。她从小就生活在呼啸山庄,是个知情人,虽为女仆,但有文化,而且既是旁观者,又是不少事情的亲身经历者,她的叙述完全可信,可是她的是非标准显然和作者有所不同,这是作者有意把她和自己作了疏离。除他们之外,参加叙述的还有凯瑟琳、伊莎贝拉·林敦、小凯瑟琳、女仆齐拉等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用口述或文字向读者共同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互为补充,互相引证,从而使整个叙述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而作者本人,则一直深藏在背后,既不出场说教,也不出面评论,是非曲直完全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法,以及作者不做全知全能上帝、深藏背后、和读者疏离的做法,完全是现当代文学中的叙事手法,而艾米莉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开始采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超前。
从人物的设计来说,《呼啸山庄》中主要有两个三角模式,一个是凯瑟琳、希思克利夫、埃德加,一个是小凯瑟琳、哈里顿、小林敦,都是一女二男,但是反映的是两代人不同的爱。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爱称为原始爱和文明爱的话,第一代的爱是原始爱最终超过了文明爱,凯瑟琳不仅病中思念呼啸山庄,临终前终于投入希思克利夫的怀抱,紧搂着希思克利夫,而且死后成了孤魂,还迫切盼望回到呼啸山庄,发出“我回家来了,让我进去吧!”的苦苦哀求。而第二代的爱是文明爱超过了原始爱,小凯瑟琳则日思夜盼地想回到画眉田庄,在她教育改造了哈里顿、使他摆脱了愚昧和粗野之后,终于双双回到了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
第二个三角的故事,写得显然不如第一个三角,而且小说最后的这一“幸福”结局,从作者的人生哲学和整体的情思来看,这样的设置总显得较为勉强。也许是怕读者觉得太压抑了,给他们一点安慰,一线希望,也许是囿于当时的流行手法,从俗一下,来个小团圆作为结局,也许还出于别的考虑,反正对艾米莉来说,我觉得似乎都是一种无奈的举措,一种痛苦的抉择。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都描写得极为鲜明精细,如对两个庄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内部的家具布置的描写等。就连故事情节的年月日,也都非常确切严密,甚至可以列出一张精确的年代表。所用的语言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惜墨如金,从而使作品大大地增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象。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用,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加强了深度和力度。
由于《呼啸山庄》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一百五十年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卷帙浩繁、歧见纷陈。20世纪以来,桑格的研究肯定了作品的严谨结构和作者的准确想象力。塞西尔的“风暴和宁静”说,运用自然哲学的概念做了阐释,认为该书写的是风暴和宁静的冲突和复归,艾米莉是个神秘主义者,她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是超验世界。凯特尔的“被压迫者的反抗”说,认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是被压迫者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艾米莉的创作动机是“出于受压制的性饥渴”。新批评的“窗子喻象”说,通过对《呼啸山庄》的阐释,说明野蛮对文明的威胁。结构主义则通过对此书的阐释,进一步证实“文本内在的多义性事实”,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除此之外,还有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等。总之,对《呼啸山庄》,各种理解和阐释层出不穷,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也是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一部宠书,从对它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演变;对它和它的作者的评论,简直就是一部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缩影。
可以想见,对《呼啸山庄》这样一部“神秘莫测”的作品,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阐释,更多的评述研究著作。真是说不完的《呼啸山庄》,道不尽的艾米莉·勃朗特。
宋兆霖
1995年10月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