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众皇帝:什么叫凝聚共识?

“我们的帝国行政制度……是现成的!”

“甚至……不用是我们,可以说是,从始皇开始,郡县制下的帝国行政制度,都是现成的。”

此时,考场,赵构在说出他的观点看法后,也在自己答题。

对这个题目,他可是太有感触了。

尤其是第二项,确定一套趋近平衡的权力制衡官制,这可算是他们赵家开国以来的皇帝必修课。

从赵匡胤开始,他们赵家都在搞这一套平衡。

时而打压主战派,时而扶持求和派,时而又主战,时而又主和……

如此灵活的执政思路,只取决于,他们是否感受到了权力受到威胁、裹夹,他们不能接受某一方独大。

至于……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需要吗?

抗金呼声那么高,迎回二帝的呼声那么高,他不需要这种共识。

还有下面,确定一套成熟治国御民方针……还不够成熟吗,他们大宋在这一套,可太成熟了!

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士大夫感觉靖康之耻,是天下之耻,其实也只是他们赵家之耻罢了。

他赵构都对赵家之耻从恐惧到麻木到无动于衷了,下面的人却还不忘打回去。

打得过吗,能打吗?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万一完颜爹再来一遍绍兴之耻,他又该逃跑到哪儿呢?

跑了那么多路,他已经不想再跑路了,他不想追随苏东坡的足迹,到什么天涯海角去看看,那些年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他的心理阴影。

随着年纪增大,他只想安稳。

还有……危机应对方案,当前的大宋,求和才是危机应对方案,其他的,就真的别折腾了,能守住这份家业,已经不错了。

赵构发现,一通默默的选择筛查,这道题对他来说,不是多选题,甚至是单选题,零选题,他任何一项答案都不想选。

然而偏偏,考场外有那么多百姓关注……

考场这种设置,好像是要逼他做那种表面上雄才大略的明君,对标对表赵匡胤、对标对表光武帝刘秀,他真的没那能力,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啊!

……

“这个,不断凝聚思想共识是什么?”

“恢复汉唐故土,算不算?”

赵匡胤也在答题,面对这一题,他其他选项都没有异议,都觉得应该选。

最后,就只有唯独这个思想上共识上的东西,他感觉……摸不到,有点无从着手。

“大汉的共识是什么?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这好像也不算开国定下来的吧?”

“大唐的共识是什么?万国来贺兼容并蓄?这是经历贞观、开元才有的吧?”

他只能用既往例子来找答案,发现,都不怎么贴切。

“大隋的共识是什么?没有吧……”

“王莽的新朝是什么共识……也没有吧,那只是王莽一个人的共识,大家都不跟他玩!”

在这种找共识之下,赵匡胤好像隐约意识到,凝聚共识,好像是一个看似不重要,却是大一统长命王朝所需的精神内核。

而这种精神内核,好像各路开国皇帝,都没人去做过。

唯有王莽,算是典型的有自己思想的君王,也尝试去凝聚回到周制的共识,但,没人陪他玩。

“始皇大一统的思想,算不算后来王朝每一个皇帝的共识?”

找来找去,他好像也只找到一个例子。

“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好像就是一个凝聚共识的举措……”

“甚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举措!”

“嘶……焚书坑儒,也是凝聚共识的举措!”

随着思路渐渐打开,赵匡胤终于找到了凝聚共识,是什么东西了!

他没从开国皇帝身上找到,而是从汉武帝刘彻、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找到的成功案例。

这让他都吓了一跳,凝聚共识竟然是这样的东西。

……

“凝聚共识……”

“这也太难了吧……”

“朕能凝聚几大汗国共识,可是用了几十年,都这样还只算勉强……”

忽必烈在做这个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选项,这直接让他想到了大元立国以来,好像都是在不断凝聚各种共识的过程之中。

尤其是他当初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时候,可是引发了两大汗国的分裂,进行了一场持续四年的同室操戈,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那共识,简直就是难以凝聚,甚至压根凝聚不到一起,最后只能用拳头来凝聚。

还有,建立大元后,他也在力图让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凝聚共识,但几次尝试后,均已失败告终,反而凝聚成了一种,双方冲突观念勉强平衡互不干扰打扰的共识。

如果这也算共识,他也算成功了。

因此,这道题,他要选这个吗?

这算是,他必做的的事情吗?

……

“设计一套完整的帝国行政制度!”

“咱做了!这是开国就做的!”

“确定一套趋近平衡的权力制衡官制!咱……废除宰相制,肯定是打破平衡了,至于,要怎么平衡,咱还没有看到……”

“确定一套成熟的治国方针,咱也做了吧。”

“确定一套危机应对方案……咱为咱大明做了不止一套危机应对方案吧!藩王……后宫干政,甚至是灾害应对方案……”

朱元璋此刻,看着这些题,就直接非常顺滑的打钩钩,因为这些功课,站在他这个后来者的角度,他有无数经验教训可以汲取。

他毫无疑问都做了,而且做得已经力求尽善尽美或者是吹毛求疵了。

“不断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咱大明需要什么共识……”

“不,应该是咱大明,需要怎样的精气神?”

五个答案很快选择,然而不断凝聚共识,也让朱元璋犯了难,他甚至可以直接得出,不断凝聚共识,就是塑造大明的精气神。

只是,大明需要什么精气神,他一时间都答不上来。

还有,大明的精气神,到底是他老朱家的精气神,还是包含整个大明百姓的精气神?

站在他的角度,他需要大明有什么精气神?

其他东西,他倒是方方面面考虑到了,唯独这个……他感觉考虑不多。

“科举,是凝聚精气神的举措吗?”

毫无疑问,精气神直接让他联想到了文人风骨,魏晋风流、唐诗宋词……

很快,他就想到了大明读书人。

“不,那群只会书生意气的书呆子们,能有什么精气神!”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都把大宋折腾成什么样了!”

“不要!这些家伙……不能让他们学黄巢,学宋江,要让他们多学忠君书籍……”

朱元璋一下子甩头,他虽然也想要唐宋文人,但也想到更多败类文人,他直接很快掐断让文人引领大明精气神的打算和念头。

真若是这样,他的大明和大宋有什么区别?

因此,他稍稍思考,稍作犹豫,这不断凝聚共识,或许可以稍后,不算是他必做的事情。

就算要做,也要在后续思考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再说,这种事情,不是考场考试几分钟短时间就能做下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