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管理,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趋于边际减弱,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在2021年整体呈现稳步恢复的态势。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增速目标。展望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将处于恢复态势,但恢复速度可能慢于2021年,经济增速预计回落至5.1%左右。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来看,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双碳”政策落实、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预期转弱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危机风险、国际收支外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危机风险、能源危机风险等将成为未来掣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恢复路径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本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本报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撰写;下篇为专题报告,由外部专家和团队成员撰写。

第一章从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两个方面回顾了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实体经济方面,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增速目标。价格方面,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低开高走、逐月回升的走势,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下移;工业品价格则呈先低后高、持续上涨的走势。货币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信贷总量稳定增长;M2总量平稳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汇率方面,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状况和美元指数波动的影响,前三季度呈现先波动上行后维持震荡的走势。

第二章分别从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双碳”政策落实、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预期转弱九个方面对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国内面临总人口及劳动力减少的压力,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有序恢复,但疫情是否反复以及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又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共同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扰动。此外,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双碳”政策的落实以及预期转弱也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第三章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个方面研判2022年中国总需求的自然走势。预计2022年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同比增速均将呈现逐步走低态势。高基数效应、总人口减少、教育支出降低、疫情反复、人均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共同下降等因素压低整体消费增速;高基数效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均难以支撑投资增速上行;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欧美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逐步恢复,出口的替代效应优势减弱,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存在不确定性,叠加高基数效应均对未来出口增速形成压制;高基数效应、国内疫情的反复以及限电限产措施均将共同压低未来进口增速。

第四章分析了2022年中国总供给的自然走势。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规模减小、低龄劳动力参与率逐渐下降以及劳动力年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等问题,预计2022年人口因素对总供给的自然走势既有拉升作用也有压低作用。此外,中美关系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波动性可能、“双碳”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预计将对2022年总供给自然增速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

第五章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供求格局的自然走势(即没有政策进一步干预下)进行了研判,我们认为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格局,而且我们预计自然走势下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4%,CPI同比上涨2.0%,PPI同比上涨5%。进一步考虑到风险因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我们又从房地产危机风险、国际收支外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危机风险、能源危机风险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六章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进行了研判,我们判断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应不低于5%,CPI同比增速目标在3.0%左右,PPI同比增速目标在4.0%左右,新增就业数量目标可以设定在1000万以上。之后基于此增速目标,我们在新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框架下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展望,认为2022年中国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组合将以扩张性需求管理为主、扩张性供给管理次之、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为辅。

第七章为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综合2022年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我们预计2022年GDP同比增长5.1%左右,CPI同比增长2.8%左右,PPI同比增长3.5%左右。供给端,预计2022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需求端,预计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8%,进口累计同比增长10.4%,出口累计同比增长5.3%。货币金融方面,预计2022年M2同比增速为9.0%,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21万亿元。

第八章主要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进行展望。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复苏仍将是国际经济的主要趋势。随着消费旺季的来临和供应链瓶颈的缓解,美国2021年第四季度GDP有望加速,虽然2022年美国经济放缓难以避免,但是美国再度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比较小,2022年美国经济仍旧是以复苏为主。受供应链问题加剧、通胀飙升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程度不及美国,需要更长时间的宽松政策刺激,加息进度将慢于美联储。随着疫苗普及等,各国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在这一背景下,日本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可能改善0.2个百分点至3.2%。

第九章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视角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总需求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使收入下滑的同时会导致消费意愿下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净出口、导致投资减少;从总供给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不仅直接导致劳动力增速下滑,还会因具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占比减少导致技术进步率下降,并且通过降低储蓄率对资本增速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抚养比提高会显著降低GDP增长率,与此同时,少年抚养比提高也会显著降低GDP增长率。

第十章主要探讨了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和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随着2021年以来房地产信贷的持续收紧,加上疫情带来居民收入的预期下降,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销售不断创下新低、开发商拿地积极性不断降低、市场预期不断下降,叠加房产税试点的出台,9月房地产价格出现普跌。因此,各方要防范楼市出现明显的拐点,防止房价出现“超预期”下滑风险。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要关注房地产市场风险变化,注意政策的微调,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各地要因城施策,适度留出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

第十一章主要分析了美股的长期趋势问题和短期波动问题。研究结果认为美股长期以来趋势性上涨是因为整体经济垄断能力的增强。垄断能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新经济的天然垄断性;二是传统经济的市场集中度提升。垄断能力的增强不仅保障了经济增速下滑时企业资本回报率的平稳,还使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低于资本回报率。后者意味着,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情况下,利率和经济增速会背离,利率下降快于经济增速下滑,同时,合理的PE会不断上升,不存在均值回归。疫情使经济更加垄断化、轻资产化,1980年以来的PE上升趋势或许会保持下去。

第十二章主要对2022年城投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展望。预计2022年城投公司仍具有较强的外部支持,行业信用风险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区域城投公司间的信用分化会不断明显,可能引发城投重组。由于受制于地方经济财政实力,低等级融资平台会存在较大的压力,监管政策也将会影响这些区域城投企业的信用风险,所以需要关注2022年部分城投债到期及回售兑付压力。后期受监管政策的影响,预计区县级地方平台将进一步开拓市场业务,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展压力。

第十三章主要对疫情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与潜在风险进行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合理区间波动,经历了先贬、后升、再震荡三个阶段。展望2022年,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增速大概率放缓、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中国经济仍具有较强韧性,政府政策调控工具充足,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仍将在合理区间内波动。需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给经济金融运行带来的影响,包括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外溢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潜在金融危机风险以及金融市场震荡加剧的风险等。

第十四章主要探讨了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新特征及其防范措施。2021年,中国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稳步恢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整体向好。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张,盈利水平显著修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夯实。总体来看,当前中国银行业运行稳健,出现较大风险事件的概率较小。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国博弈冲突不减、信用风险上升等风险和挑战。未来,需要精准把握风险点,继续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维护银行业平稳运行,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五章主要讨论了双碳主导的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特征及其对经济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到目前房地产债券违约持续爆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巨大影响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系统性行业变革都将对债市结构和相关违约构成深远影响,但未来在中央坚决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背景下,加之规范债券市场及违约处置方面的政策组合落实,极端情形发生概率较小,不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和基本条件,经济金融安全也将趋于平稳。

第十六章主要讨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路径。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但需要顺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形势。“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挑战、新风险,实施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拓宽国际合作,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坚决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巩固提升粮食安全综合发展能力,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第十七章主要讨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安全与征信。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数据红利”的同时,也面临“数据风险”的严峻挑战。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令数据安全风险日趋复杂、多变,进行数据安全治理的目的应落到推动数字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上来。当前,国家层面已将数据作为全新主体纳入要素市场体系,征信系统建设应抢抓数字经济变革机遇,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综合应用,努力向数据化征信时代迈进。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数据安全合规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库建设,做好定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训练。

第十八章主要对2022年中国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分析了2021年中国经济和电力供需形势,并对影响2022年电力供需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判。综合考虑经济、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气候气温、一次能源供应等因素,预计2022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5.5%左右,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0148万千瓦,截至2022年底,预计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26.0亿千瓦左右。电煤供需偏紧的形势有望得到较大缓解,全国电力供需呈平衡偏紧态势,局地用电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电力供需紧张。

本报告是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的年度系列报告的第六本。该系列报告的第一本是《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报告(2016):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经出版了俄文、韩文、英文、蒙古文、乌兹别克文、日文、哈萨克文、西班牙文8个文版,还有希伯来文、印地语、荷兰文、塞尔维亚语、阿拉伯文五个文版已签约,正在翻译出版过程中。该系列报告的第二本是《中国经济展望报告(2017):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波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18—2019):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自该报告起,该系列报告定名为《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集中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问题。该系列报告的第四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0):供求双萎缩下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系列报告的第五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1):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上篇作者: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所有成员(陈丽娜、康健、黄昱程、邵宇佳、翟乃森、周圆)。下篇作者:第八章作者为翟乃森,第九章作者为康健,第十章作者为邹士年、邹乐涵,第十一章作者为邢曙光,第十二章作者为彭澎、孙晨童、冀洋、高兰浩,第十三章作者为周景彤、范若滢,第十四章作者为周景彤、梁斯,第十五章作者为盛军、盛洁,第十六章作者为田惠敏、张欣桐,第十七章作者为丁安平,第十八章作者为谭显东、汲国强、吴姗姗、单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