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坛(四)
- 王满仓 吴振磊主编
- 1320字
- 2024-03-28 19:39:21
二、文献综述
有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关系、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关于经济与环境的理论关系研究,较为经典的理论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善的“U”形态势。通过变换模型中的变量和研究对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态及适用性在中国(王勇等,2016)、东盟国家(Anwar et al.,2021)和欧佩克国家(Moutinho et al.,2020)等国家得到证实。
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规律,当前研究主要从不同层面展开。在国家或省域层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上升态势,但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着显著的“东高、中西低”差异(周雪娇等,2018);随着中国城市群经济的兴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特征在中国三大城市群、黄河流域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的研究热度逐年增强(张国俊等,202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个别国家和地区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认为技术研发、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李强等,2020)。
关于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Samuel等(2018)认为金融发展通过降低企业融资借贷成本,支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但也有学者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和门槛特征(严成樑等,2016)。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催生出了各种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扩大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范围与功能,学术界围绕数字金融展开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一方面,关于数字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聂秀华等,2021),并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田杰等,2021)、促进地区创业就业(谢绚丽等,2018),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蒋长流等,2020)。另一方面,学者研究认为,数字金融有助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贺茂斌等,2021)、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尹飞霄,2020)。
现有文献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有大量文章证实了数字金融对经济活动或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鲜有文章考察城市尺度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多将研究视角局限在省级层面或者部分城市群层面;二是当前文献多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割裂开来分别考察数字金融对各自的影响,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本身存在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利用2011—2018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评估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主要的边际贡献有:①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科学评估了城市尺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②突破现有研究视角的局限性,考察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城市等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对实证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影响。③关注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影响的作用机理,对不同机制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为数字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