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
- 何爱平等
- 1183字
- 2024-03-28 19:04:54
(一)中国特色“全球经济治理观”是缩小全球贫富差距的重要路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案,更是实现全人类合作共赢的重要理念
基于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着眼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基本矛盾,更是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新“全球治理观”,因而其世界意义既包括经验层面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包括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厚重底蕴的思维层面的理念创新、目标、看法主张和行为规范。它给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意图和价值的、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和方向的、由经济治理和发展构成我们时代“新发展条件”的公共思维产品,从而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张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因而在共商、共享、共建的治理观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共商、共建、共享”准则的内涵简明,联系紧密,针对性强,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共商”,即平等参与决策,成为世界发展的参与者,在集众思和广众益中协调各国关切、体现各国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即履行义务,成为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在共同参与中摆脱孤立,形成世界发展的合力;“共享”,即享受权利,成为世界发展的受益者,在互利共赢中寻求发展机遇和空间及有效合作的形态,使发展成果惠及多国民众。[14]“共商、共建、共享”准则既是赋予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权利和义务的道义规则,又是中国对国际经济领域机制和规则进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趋于最大化,使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融合式发展中科学把握世界潮流,依据世界各国历史、国情和实践的契合点与公约数,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复杂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等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或价值,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某些特定领域形成可协调的共同组织或类组织形态。构成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础包括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从而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达到共同发展这一经济领域的命运共同体目标,需要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坚持创新引领,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坚持普惠共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和空间,促进全球包容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积极借鉴并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倡导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机制,重视和促进共同利益,坚持合作共赢,探索覆盖政治、安全、社会、生态、网络等众多领域的商业、经济和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