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有了VCD

录像机看片的日子几乎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

市场真的很残酷。

看过录像带播放电影的人应该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画面质量真的一般,当时打动我们的只是故事情节,特别是那些我们原本没见过的港台大片。

这也许是和我们看的都是盗版带有关。

也许这种不清晰也有录像带本身的缺陷。

其实录像机出来后不久,也曾有厂家自己对其进行了改良,那就是出了一款新的录像带。

这种录像带盒小,录制时间长,效果还更好。

但一直没流行起来。

原因就是第一款大的录像带厂家已经把这个大带子普及了,许多电影厂家都已经发行过这种格式的录像带,一般不会再次投入,造成了市场不认那种新的更先进的东西。

这种连自我更新都无法坚持的东西被淘汰是必然的。

为了写好这段我还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有个上海的朋友说当时他们看录像的时候还有一个叫“倒带机”的东西。因为当年录像带只有一面,不像录音带可以正反两面听,播放完了以后要在机子中倒回去,这样下次才能直接播放。

没有人会在看完一部片子后把带子倒回去用来方便下一个人。

因为他们知道下一个要看的人肯定会自己想办法把带子倒回去。

这有点儿像现在的许多小商场。

他们的预算只够装一部扶梯。

没有哪个商场在这种情况下让电梯向下运行,至少我没见过。

都是一直向上运行直达顶层楼。

他们也知道如果电梯不向上运行,那么顾客可以选择不爬楼上去,但上去后没有电梯大家也不能呆在楼上,总要自己下来,不管情不情愿。

这种“倒带机”我根本就没听说过,不知道别的同龄人知不知道这个。

要不就是只有我没在意,要不就是我们这边和上海这种国际大都市差别太大。

我觉得录像机的作用更大的还是体现在用录像机记录了那个时期的亲朋好友之间发生过的事情。

和小时候的影院和录像机比起来,真正看片的高峰还是DVD。

在这之前还曾短暂地出过一个叫VCD影碟机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是很难用一张VCD光盘存下的。

这是缘自其本身的局限性的。

一张VCD能存贮量是有限的。如果存电影一般为45-60分钟,每部影片基本上就是两张,遇到时间稍长一点儿的就得三张,这个天生的短板造成了VCD版的片子基本上没有高清的。

同时基本上两到三张VCD碟才能存下一部电影的操作让影片的播放变得不便捷,因为你总得看到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时候去换碟。

这时候就有人发明了不用看到中间还得去换碟的影碟机。

所以那个时候高端的影碟机配置是三碟连放的。

前文说过,尽管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但对于我喜欢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地第一时间去购买。

这种新出现的东西自然不会放过。

我的第一台影碟机是从我们同学王光远那儿买的。毕业后他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在萨尔图步行街那儿开店的同学。

当时他经营的电子产品中就有影碟机一项。

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些经营常识。

比如因为互相竞争,卖的人多,一台影碟机他只能挣10元钱,甚至有些时候还原价进原价出。

真正的利润点在配件上。

他告诉我一般买了影碟机的人都会配置话筒用来回家唱卡拉OK。

这个就是利润点所在。

他那里摆着的各式各样的话筒令人眼花缭乱。

我经常说,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来说,哪怕对方让我们随便挑我们都极少能挑到最贵的。

尽管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极好的。

这个时候就是卖家的利润点了。

那些功能各异样式繁多的话筒套用一个广告俗语来说就是总有一款能打动你。

所以他卖一台影碟机只挣10元,但一对儿话筒就有可能挣好几十甚至100多元。那个时候的100多元的概念和现在是绝对不同的。

我一直保存着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整年1991年的工资袋。

那是一个颜色类似于牛皮纸色的纸袋,和信封样式差不多但比信封大一圈儿,上面印着1到12的月份小格,一个月一个。

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记上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然后每个月扣5斤鸡蛋钱加上肉钱等。

那个时候我们很少去菜市场买菜,都是单位分,有个叫农工商的单位管这些事儿。

那个时候每个单位下边都有一个农工商。

每个月的鸡、鸡蛋、鱼、肉,还有米面油,每到冬季前的大葱和土豆,都是单位统一分。

肯定不是白分,要扣钱。

每个月一个小格写上收入减去分的这些东西的支出就是当月实际上拿到手的钱。

我1991年全年收入1040。

平均一个月86元。

当然那些分到手的米面油鱼肉鸡蛋类的支出也应该算是收入的钱。

这张是1992年或1993年的。

记得不全。只记了扣款钱数但没有具体的项目。收入也是简单的一个数字,没有工资奖金的区分后再加到一起。

不如1991年的管理工资的人负责。

1991年那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很全。

让人一目了然。

我唯一记得的是当年我有一个月的奖金是全厂最高的。

不是工作干了有多少。而那个月我参加的活动太多,在前文中已经特意写到了,好像有厂联欢会出的节目,给全车间的人讲怎样用仿宋字记录值班期间的数据等情况,代表车间参加厂乒乓球比赛第一等等。

造成了我当月奖金全厂第一。

这个第一还是当年的车间同事告诉我的。

我基本上不太打听这事儿。

应该还能找到那个工资袋。

至少也要知道当年的全厂最多奖金是多少。

因此王光远一对儿话筒能挣好几十甚至上百让我羡慕不已。

这可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啊。

不用天天卖,一周卖出一台就是四五倍我们上班的收入啊,而且当时我就知道这肯定不会一周只卖出一台,因为在我买的时候仍然有人在问价。

当年的一本我喜欢的美术书好一些的都是好几十元,就是那一瞬间让我产生了我工作一个月连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得干点副业的念头。

省了好几十的我没有听王光远的建议,买了三碟连放的四通博石VCD。

他说不用买三碟连放的,基本上看片的时候换下碟不费什么事儿。

我的意见是反正是如果不是遇见他(不是特意去找的他,而是在卖场偶然遇到的)那好几十元也一样浪费了,就当花这个买单碟机的钱买三碟连放了。

我还说就当你送了我两碟。

反正三碟连放看着好。

其实这是人们的通病。

许多时候我们仍然犯着挑杯子的错误。

我们忘记了最初其实我们只是想好好地喝水。

有许多时候我买东西时,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就会喜欢上附加的一些东西。尽管明知道增加了这些钱买回去后这些附加的功能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一个人确实很难做到精准买自己需求的东西,那就按喜欢去买吧。

也是人生的乐趣之一!

这种乐趣并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没多久DVD就淘汰掉了VCD机。

VCD和DVD的真正本质上的差别就是DVD存贮量更大。

一张DVD可以存放好几部高清的影片。

在这点上,DVD的画质也要强太多了。

现在回忆起来,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这个时期看的。

那个时候萨尔图的电脑城中几乎铺天盖地地全是卖光盘的。什么样的都有,有些时候一张碟里能有上百部电影。

当然这种碟一般画面质量极为一般,其实我说的一般也是相对于高清而言,和录像带VCD碟比起来仍算好的。

买过各种类型的光盘经过对比后,我开始买一碟8个高清电影的那种。画面和音质都相当不错。

这里我说的不错是以我的见识来说的。

绝对不能和仅靠一套音响就打动芮小丹的丁元英的见识相比。

这种8合1的碟片除了碟片本身质量好、画面清晰以外,选题上也都不错,许多都是把一个类别的放在一起。

比如《小鬼当家》系列。

比如《超人》系列。

比如《夺宝奇兵》系列等等。

基本上可以做到要是有时间的话能刷完一个题材的。

当然大家都知道,书非借不能读也。

除了上边提过的几个系列,我记得还买过《007》系列的、《国家宝藏》系列、成龙系列、李连杰系列、动画片系列等等一大批。

尽管看过的不足其中的十分之一,但确实极为过瘾。

VCD和DVD中的那些精彩电影确确实实地极大增色了我们当年没有Wifi的岁月。

尽管VCD和DVD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能淘汰录像机。但它本身也有短板,也必然也会被淘汰出局。

淘汰DVD的我觉得是光纤。

因为只有到了光纤时代,传输速率跟上了,才能让网络上的电影能以较高的速度被下载下来。

那个时候才能真正进入到电脑看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