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琳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的说:“不瞒您说,有位蓬莱仙岛的仙长,曾经托梦于学生。”
“怪力乱神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杨涟根本就不信。
但是,杨清琳一口咬死了,乃是仙长托梦。
这种事情,杨清琳无论推到任何人的身上,都会露出破绽。
唯独,借口仙长托梦,才能自圆其说。
反正吧,不管杨涟信不信,事实俱在,杨清琳没说半句假话。
杨涟深深的看了眼杨清琳,犹豫了一下,又问他:“熊经略督辽,你怎么看?”
杨清琳叹息道:“若是熊经略掌握了真正的辽东实权,辽事不过芥藓之疾。只可惜,熊经略是楚党啊!”
杨涟一时语塞,完全无力反驳杨清琳的质问。
因为,辽东巡抚王化贞是当今首辅叶向高的学生,乃是妥妥的东林党人。所以,朝中的东林党人,都不希望复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能够干成大事。
熊廷弼和王化贞,关系十分紧张,可谓是剑拔弩张。偏偏,辽东的兵权又都掌握在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手心里。
王化贞居然异想天开的打算主动进攻辽虏,后果自然是异常严重的再次惨败了。
见杨涟没再说话了,杨清琳拱手长揖,告辞而去。
实话说,东林党和阉党的权力之争,杨清琳完全没有兴趣掺和进去。
今天,杨清琳把辽东的局势,掰开了,揉碎了,其实是想告诉杨涟,只要不瞎折腾,稳稳的经营他所说的那几个岛,四面受敌的建奴,必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这些岛屿牢牢的掌握在大明的手心里,就等于是用无形的笼子,把建奴罩在了辽东一隅。
历史上的皇太极,在没有降服朝鲜,除掉毛文龙之前,就不敢主动进攻山海关,以免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杨清琳站在后世诸多明粉的肩膀上,对于辽东局势,看得异常之清楚。
不管是熊廷弼,还是后来的孙承宗,步步为营,以守为主的计划,确有其合理性。
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不管是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还是孙承宗的重建宁锦防线,都要持续性的花钱如流水。
因为辽事,加征的各种苛捐杂税,最终都落到了自耕农的头上。
民不聊生之下,让李自成顺势揭杆而起,最终灭亡了大明。
回去的路上,张霆有些担忧的说:“你把杨师驳得哑口无言,甚是不妥啊!”
杨清琳淡然一笑,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杨师精于登第之学,拙于谋划军事,吾这个弟子,理应补其短。”
张霆觉得杨清琳的这话,说的很有些狂了,便诚恳的劝道:“即使是纸上谈兵,也不应让杨师下不来台。”
杨清琳当然明白,张霆纯粹是为了他好,这才苦苦相劝。
“哥哥,小弟知道错了,再不如此的莽撞了。”杨清琳虚心的接受了意见,张霆心里很高兴。
回去之后,杨清琳坐在书桌前,凝神细想了和杨涟的纸上谈兵。
杨清琳的战略构想,今天基本上都说完了。
说白了,就是在固守山海关的前提下,占据辽东沿海的几大岛屿,并以岛屿为跳板,第一时间收复金州卫,这就可以极大的威胁建奴的腹地安全了。
只要在这些岛屿上,大量的囤积粮草和兵马,就可以起到毛文龙在皮岛上的作用,就能够极大的牵制建奴的南下决心。
该说的都说了。
杨清琳没有说的是,从盖州卫境内的辽河入海口,溯河北上,甚至可以经过辽阳境内,直达沈阳北边的铁岭。
次日上课完毕后,杨涟单独留下了杨清琳,直接问他:“辽东抚臣打算主动进攻建奴,以图收复广宁,你怎么看?”
杨清琳连想都没想,就斩钉截铁的说:“必败无疑。”
“为何?”杨涟想了想,又继续追问杨清琳。
杨清琳十分平静的说:“不瞒师伯您说,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路太长了,建奴随时随地可以派骑兵掐断我军的粮道。”
杨涟陷入到了沉思之中,显得十分头疼。
比较无奈的是,杨涟完全不懂军事,却因兵科给事中的职责所在,对于王化贞主动出击的想法,拥有极大的发言权。
不懂军事的文官,却掌握了出兵的封驳权,何其荒谬?
“唉,有些事情,你不懂啊!”杨涟其实也很苦恼,因为,他也不知道,王化贞和杨清琳的看法,谁对谁错?
杨清琳其实也没指望纸上谈兵的几次谈话,就可以说服东林党,不支持王化贞的军事冒险行动。
朝堂上的局面,明摆着阉党势力逐渐扩大。
东林党若想压阉党一头,必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如果,王化贞真有本事收复广宁,必然会加重东林党在木匠小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杨清琳愿意把战略意图,合盘托出的告诉杨涟,主要是因为,在移宫案中,杨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平心而论,若是没有杨涟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精神,木匠小皇帝恐怕至今还被掌握在李选侍的手中。
功高莫过于护主。
所以,当今的木匠小皇帝对杨涟,拥有极大的好感。
为了朝堂的权力之争,东林党和阉党势同水火,杨清琳又是魏忠贤的外孙。
将来,崇祯上台后,东林党为了报复阉党的迫害,绝不可能放过杨清琳。
明知道是这样,但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杨清琳,依旧善意的提醒东林党人:你们的辽东战略错的很离谱。
为大明保留元气,比党争更重要!
然而,那次和杨涟深谈了之后,杨涟绝口不提辽东之事。
杨清琳心里明白的很,王化贞的冒险行动,得到了东林党的支持,多说无益。
跟着杨涟学习的过程中,杨清琳对于八股文,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般的认识是,八股文让读书人皓首穷经,没有精力再胡思乱想。
实际上,中了举的杨清琳,回过头来看,八股文不过是个筛选官员的一种措施罢了,就像是公考一样,起的是筛选出聪明人的作用。
八股取士,到了殿试的环节,就只考时务策论了。
这说明啥?
大明的统治集团,也知道靠八股文,不可能治国平天下。
杨涟惊讶发现,杨清琳的耐心非同寻常的好。
事实上,杨涟故意不提辽东的战局,就是想看看杨清琳的反应。
杨涟本以为,类似杨清琳这种才十几岁的年轻人,肯定会耐不住性子的跑来追问辽事。
然而,杨清琳仿佛没事人一般,心无旁骛的钻研八股文的规律。
杨涟不动声色的观察了三个月后,他惊讶的发觉,杨清琳的性子,沉稳的过了头,仿佛八旬老叟一般,淡看人间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