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100万英镑被烧毁说起

1994年8月23日晚上,在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朱拉岛上的一个废弃的小谷仓里,有一堆火在燃烧。你如果此时进入谷仓,可能以为有人在烧报纸。一大捆带有印刷图案的纸张在燃烧,伴随着滚滚烟尘,不断有纸片腾起飞入空中。

仔细观察,你可能发现这些纸张燃烧的方式有些奇怪,要好一会儿才能燃着,而且燃烧得很慢。最终你意识到这些纸张的密度比报纸的密度大,版面也比报纸小得多。这时,腾空飞起来的纸片可能会映入你的眼帘:咦,那上面印的不是戴王冠的女王吗?我的天哪!那难道是一堆50英镑的钞票在燃烧吗?!

是的,那个晚上,你看到的正是100万英镑被烧毁的场景。由面额50英镑纸币组成的100万英镑,仅仅一个多小时(准确地说,是67分钟)就全部烧光了。67分钟——可以成就每个彩民梦想的东西就这样化为灰烬。

火边的两个人是KLF乐队的成员吉米·考蒂(Jimmy Cauty)和比尔·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凭借《合理与古老》(Justified and Ancient)、《永远三点钟》(3 a.m. Eternal)等歌曲赚足了钱。后来因为厌倦了音乐,他们转向了艺术创作。对他们来说,烧100万英镑是一种观念艺术。他们起初想将一捆捆的钱钉到木柜上,制作一个雕塑。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个想法比较犯禁忌,没有一个艺术馆愿意展出这样的雕塑。因此,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直接烧钱。

烧钱的整个过程都录了像,你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就能看到。正如人们所料,KLF乐队的这两位成员身着黑衣,把钱一张一张抽出来随手丢在大火里,就好像将面包投给鸭子一样。吉米把每张钞票揉搓一下扔到火里,比尔却像掷飞盘一样,把钱掷到火里,起初他们烧得很慢,一些钱从火中飞出来,他们捡起来再扔到火里。过了一会儿,“K基金会”(他们当时就这么称呼自己)意识到以目前的速度,这钱得烧好几个小时,于是他们加快了速度:一捆一捆地往火里扔钱。

尽管有录像为证,但还是有人怀疑这只是在作秀。真的会有人烧这么多钱吗?为了打消人们的质疑,“K基金会”将燃烧后的灰烬送到实验室进行了检验。检验证明那些灰烬是大量真钞燃烧后的产物。

这项“表演”的影响可想而知,但此举招致的敌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人们仇视他们,质问他们既然不想要这些钱,为什么不捐出去呢?人们骂他们自私、愚蠢。

看了几分钟烧钱录像之后,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吉米·考蒂和比尔·德拉蒙德要这么做。就算这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令人惊讶的是,在多年来对他们所进行的多次采访中(你在YouTube中可以看到),这两个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确信。

在正式的访谈记录中,吉米·考蒂承认他们这样做可能毫无意义,这究竟算不算艺术创作还有很大的争议。“你可能会进入这样一个仍旧昏暗的未知领域,一片漆黑。”你听到他在竭力应付,想要给出一个解释,但最后陷入绝望……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比尔·德拉蒙德说:“我们本来少烧点钱也行,”他又补充说道,“但是我们想多烧点。”后来,记者问他将钱扔到火上有什么感觉。他说他感到麻木,唯一坚持下去的方式就是机械地去做而不去想。“如果你想着那是一张张50英镑的钞票或者一捆捆钱……”他的声音渐渐弱不可闻,好像想到钱令他自己都无法忍受。[1]

然而比尔·德拉蒙德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损毁任何东西。“唯一损毁的东西不过是一堆纸张而已。既不是面包,也不是苹果。”[2]正是这看起来无可辩驳的言论,真正揭示出这件事情的本质,而且揭示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因考蒂和德拉蒙德的行为而感到愤怒、难过。的确并没有面包和苹果被烧毁,但是有东西被烧毁了——那正是获得面包和苹果的机会。也就是说,本来可以购买面包和苹果的100万英镑没有了,购买可以用于果腹的食物的机会也没有了。

同时被毁掉的还有种植果树、收获果实的希望,建面包房烤面包的希望,以及雇人实现这一切的希望,这些本来可以在若干年后带来数百万英镑的产出。

而且,还不止这些。每一个看完烧钱录像的人都会想他能用那笔钱干什么:买一所房子,买一辆新车,还清欠债,开创新的事业,帮助亲朋好友,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帮助穷困国家成百上千的孩子,或是资助拯救雨林的项目……

如果考蒂和德拉蒙德烧毁的是价值100万英镑的东西,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那种情况下,烧毁的只是特定的物品——画作、游艇、珍贵的珠宝等,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100万英镑实现的愿望。

如果他们以类似某些疯狂的摇滚歌星所采用的方式毁掉钞票——放火烧掉或是炸毁一家旅馆,人们无疑也不会如此愤怒。如果他们只是把钱存入银行收取高额利息,或者投放到股市中(也可能炒股赔了),没有人会在意。如果他们把这笔钱捐出去,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以,问题不在于这两个人原来拥有100万英镑,后来没有了,而在于这么一大笔钱没有产生任何效益。这些钱所蕴含的全部希望都付之一炬。对他们,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据此来看,金钱对人类的大脑有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力。我们只是投入了一些印制钞票的纸张和铸币的金属,并在上面印上了图像,它们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承载着我们获取诸多珍爱之物的希望。而且这希望,以及我们对这一希望的信念会让我们获得无数的珍爱之物。如果世界上有魔法的话,那么魔法肯定会爱上金钱。这一抽象虚拟的事物是大脑的产物,帮助我们创造需要和想要之物。

正是金钱这一特性使得考蒂和德拉蒙德的行为显得如此出格,如此触犯禁忌。在一定程度上,毁坏金钱,是一种对现代人类社会基础的挑战。

从深层含义来讲,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动物——大脑成就了我们,金钱作为大脑的构想之物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也依赖金钱获取大多数生活必需品。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轻视金钱。可是我们只能进入根本不需要金钱的社会(不管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的),才能真正摆脱金钱。让我们来看一看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于1846年出版的《泰比》(Typee)一书,谁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人间天堂?

在那里没有那成千上万的烦恼的根源,即文明人创造出来破坏自身幸福的巧夺天工的东西;没有抵押品赎回权被取消的事情;没有拒付通知书;没有可付的账单;没有赌债;没有不可理喻千方百计要人付钱的裁缝和鞋匠;没有形形色色的讨债鬼;没有侵犯人权、故意挑拨是非、在客户中引起争执,然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律师;没有一直占着空余的卧室不走,致使餐桌嘈杂、拥挤的穷亲戚;没有贫穷的寡妇和因救济院的冷漠而挨饿的孩子;没有乞丐;没有因欠债而入狱的人;没有骄傲冷酷的富豪……一言以蔽之,没有金钱!

在《泰比》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梅尔维尔弃船后登上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尽管岛屿极富魅力,但他一直渴望逃离小岛,回到文明社会,回到他熟悉的社会——这意味着回到金钱社会。

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设想自己来自像《泰比》里描述的那样没有金钱的伊甸园,渴望返回或是重新开创这样一个伊甸园[我的老朋友迪伦·埃文思(Dylan Evans)就想这么做。他曾经在苏格兰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但事情并没有完全按计划发展],[3]这样做显然是走错了方向,因为造成社会弊端的并非金钱本身,而是我们使用金钱的方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用金钱做好事而非坏事呢?

我们往往沦为金钱的奴隶,可是任由金钱掌控思维,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富有,也不能帮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开创良好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对金钱与人的关系有个透彻的了解。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谈论如何对待金钱或如何赚钱的书,此书肯定不属此列,但我们也不会避开金钱,否认金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障。说到金钱,事情就变得很复杂,但在这本书中,我会重点揭秘金钱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自然,不同的学科看待金钱的视角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认为,从广义上讲,金钱属于语义系统,类似于语言和度量衡,从狭义上讲,金钱是用来“支付、度量、储蓄和交换”的物品。[4]弗洛伊德视金钱为粪土,他说孩子们最初喜欢玩废弃的东西,然后才开始玩泥巴,玩石头,最后玩钱。我不能肯定这种看法对我们的影响是否深远。19世纪的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金钱是自我延伸的一部分。他说:“自我是真正的自己(他只指男人),自我也可以指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精神、衣服、房屋、妻子、孩子、祖先、朋友、土地、马匹、游艇和银行账户。”[5]

从心理角度出发,金钱概念的核心特征,在我看来是信任。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金钱是有史以来设计得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体系。要想安定繁荣,我们需要相互合作。如果是熟人,合作就很容易,但是与陌生人合作,需要量化信任和相互信任的方法。[6]金钱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开始使用金钱的社会,无疑不会再回到原来不使用金钱的状态。[7]但是这本书与金钱史无关,它主要谈论金钱对我们的影响,谈论金钱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谈论缺钱时,金钱何以强化对我们的控制。

我们不停地推测:高额奖金会鼓励总经理更加努力地工作;金钱可以用来激励我们的孩子去做作业;面对几桩交易时,金钱使我们确切地知道如何选择最大化我们的利益。

但是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讲的,有证据表明我们并不总是对的。那就让我们去会会那些认为金钱可以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的人、赌输400多万英镑的人,以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那些看到足以改变人生的现金完全惊呆了的人……

一旦你读完了这本书,我相信你会发现,除了烧毁100万英镑的钞票和逃到自己的“泰比乐园”中,我们对金钱还有别的应对之策——我们其实能够掌控金钱。

[1] 此采访参见:RTÉ, The Late Late Show online at Ironmantetsuo, K Foun dation Burn a Million Quid, YouTube video uploaded 6 September 2007:https://www. youtube.com/watch?v=i6q4n5TQnpA

[2] 乐队和他们的其他情况参见:Higgs, J. (2013) The KLF: Chaos, Magic and the Band Who Burned a Million Pounds. 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

[3] Evans, D. (2015) The Utopia Experiment. London: Picador. 这是一个非凡的故事。

[4] Polanyi, K. (2014) For a New West. Essays, 1919–1958. London: Polity.

[5] James, W. (1983,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Chapter 10, Harari, Y.N. (2014)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Harvill Secker.

[7] Lea, S. & Webley, P. (2006) Money as Tool, Money as Drug: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y of a Strong Incentiv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9, 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