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开源节流,彻查贪腐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大明的官员俸禄确实低,正一品的官员,年俸方才1044石,以如今京城的物价,折银方才八十七两。

正七品的知县,年俸方才90石,折银方才7.5两,仅能勉强养活5口之家。

如此看来,在大明朝当官,那真是惨到不能再惨了。

然而...

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了。

明朝官员若仅靠法定俸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因此普遍依赖“灰色收入”。

虽无正式制度,但地方官通过“火耗”截留部分税款作为补贴,如知县年得 50-200两。

越往上级,所得越多。

还有公费津贴,地方官可支用“公廨田”收入,用于衙门日常开支。

过节的时候,有些官员还会得些赏赐,如首辅可得 100-500两,但非常规。

除了这些合法性收入之外,还有不合法,但是官场默认的灰色收入。

譬如火耗、羡余,征税时多收的损耗(如碎银熔铸损耗),实为变相加税。

又譬如冰敬、炭敬,地方官向京官送的“节礼”(夏季冰敬、冬季炭敬),按品级定例:

巡抚送首辅:年 1000两。

知县送巡抚:年 50两。

甚至于朝廷以“修河”“赈灾”“辽饷”名义加征赋税之时,当地官府可以截留部分自用。

加上断案收“孝敬银”等等等等。

在大明朝当官,只是表面上收入少而已,实际上,这些当官的,哪一个不是吃得肚满肠肥?

又哪一个没有几房小妾?

如海瑞这般的清廉之臣,为何会如此出名?为何会被朝堂立做典型?

还不是因为这类人太少了。

越是缺少什么,越要宣传什么。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皇帝不说话,但眼神阴沉,魏朝知晓这个时候自己该做些什么。

司礼监太监,从来都是皇帝的爪牙。

皇帝不能干的事,不能说的事,都是要他们来表达的。

因此,魏朝仰首挺胸,在阶上诘问群臣:“大明朝官员当真一个个都清廉如水,难道一个个都身无资财?”

王安勾结外臣,是故被天子所厌,导致司礼监大太监的位置易主。

有王安的前车之鉴,魏朝自然不敢和外臣勾结,为了讨好新君,他甚至要做出与外臣对抗的样子来。

“顺天府通州人李三才,曾任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收受盐商贿赂,岁入数万金,并纵家奴强占民田其,宅邸“水竹别墅”极尽奢华,蓄养歌姬数十人,在通州拥有数千亩庄园,可谓是“富甲一方,僭拟王侯”。是也不是?”

“至于都给事中之前所言之顾宪成,乃属无锡顾氏,家族田产、商铺收入丰厚,何称家无余财?”

“我大明朝的官员,除俸禄之外,还有多少其余收入,难道诸位不知?”

有些事不上秤不到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而官场潜规则,明显如此。

杨涟当即怒喝,说道:“好个奸宦,敢辱我大明臣子,难道在魏公公眼中,我大明朝的官员,都是贪官污吏?你是要蒙蔽圣君不成?”

杨涟确实有资格说这种话,他这个人便是以海瑞为榜样。

除了拿俸禄之外,其他冰敬炭敬,一概不收,家贫至“冬无棉衣,日啖一粥”。

当然...

杨涟清廉是有海瑞模样。

但底线是不如海瑞的,行事也比海瑞灵活。

只能说是形似,无有神似。

“朕还没昏聩到被宦官蒙蔽的地步。”

朱由校终于表态了。

“辽东是要保住的,辽饷是要筹措的,边关将士流血牺牲,我大明岂能拖欠粮饷?长此以往,士气必定低迷,这是误国事!”

朱由校的一句话已经是定调了。

钱要出。

但怎么出,从哪里出?

这才是要商议的,要解决的。

“陛下,臣僚之中,或有贪腐,然若以群臣俸禄出辽饷,则清廉之官该如何自处?难道陛下希望大明朝尽是贪官污吏吗?”

杨涟发出诛心之论。

然而...

朱由校就等着他这句话了。

“朕知晓,都给事中乃是清廉之臣,朕自然希望满朝文武,天下百官,具是如都给事中一般清廉,公忠体国,为国为民,然...如今的大明许多官员,当真如此?”

被新君这么一夸,杨涟就像是三伏天喝了冰镇酸梅汁,简直是爽到起飞。

他本就邀名,如今陛下此言,岂非成全了他杨涟的名声。

朱由校的话语未停。

他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小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名正言顺的照本宣科:

“朕绍承大统,御极以来,夙夜兢惕,惟恐德薄难承鸿业。然迩者科道连章,直陈贪蠹之弊:或侵吞辽饷以肥私囊,或盘剥小民以媚权阉,甚至鬻官卖爵、私没抄产。此等行径,上负祖宗法度,下悖万民仰望,实乃国蠹民贼!”

“昔《尚书》有云:“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今朕决意廓清吏治:

一敕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会审,自三品以上悉核田产税契,凡田过千亩而赋不及半者,以“诡寄”论罪;

二令十三道御史巡行州县,严查火耗、羡余、摊派,敢私征一钱者,斩立决;

三许军民实告贪官,凡举发赃银逾千两者,赏其半,荫一子入监。

朕闻汉宣帝诛霍禹而汉室振,宋太祖斩张琼而禁军肃。今大明纲纪弛坏,正需雷霆之力!

自王公至胥吏,倘有徇私舞弊、贪墨害民者,朕必亲勾朱批,付西市显戮,虽懿亲勋旧不贷!

诸臣工其惕然省躬,共扶清明。”

朱由校话毕,文华殿中群臣肃然。

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辩驳。

盖因彻查贪腐,在大明乃是政治正确。

当年太祖爷就极力推崇,并且身体力行。

一度让洪武朝的官员成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最难当的官。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涟当即大赞。

“陛下此举,乃利国利民之良政!”

其余人大多赞同庆贺。

但也有人紧皱眉头,一脸欲言又止的模样。

内阁首辅方从哲便是皱眉的那一个。

一方面,见到大明皇帝如此为国为民,他感到很欣慰。

大明朝,已经太久没有这么负责任的皇帝了。

但另外一方面。

彻查贪腐,将引大乱。

陛下顶不顶得住?

大明承不承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