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货币史(全2册)
- 彭信威
- 3710字
- 2024-11-04 20:19:51
三、贝的种类及其来源
贝的品种,据现在所知而尚生存着的,有一百五十种以上。生长于浅水中,以印度洋、太平洋一带为最多。
世界各洲的人,多用过贝。但各地各民族所用的贝,却不完全一样。美洲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所用作货币的贝是大牙贝(dntalium prtiosum)〔78〕。澳洲北部各部落间所用的贝,互不相同,互不通用。亚洲有些地方是用环贝(cypraa annulus)。但货币上用得最普遍的是中国旧时所谓的齿贝,学名叫货贝(cypraea monta),即用作货币的贝的意思。
中国出土的贝也有各种各样。有大贝,有小贝,有蚌,有螺蛳。其中又有咸水贝和淡水贝。中国古代到底用哪一种贝呢?据有些参与过发掘工作的人说,“货币多用咸水贝,装饰多用淡水贝”。但咸水贝种类多得很,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咸水贝,却没有说明。另外有人说〔79〕中国用的是货贝,并且是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从南洋得来的,甚至说连中国的贝字也是几千年前从南洋借来的。
中国曾经用过货贝,这从各地的发掘已得到证明〔80〕。但中国古代所用的贝,是否只限于这一种呢?这一点还有讨论的余地,因为有两点使人怀疑的地方:
第一,甲骨文和金文中贝字的写法〔81〕,有些如、,与其说像齿贝,不如说像中国河塘中的蚌,即双壳贝,而和各地所发掘的铜器上的贝纹的图案不一样,铜器上的贝纹确是齿贝。而贝字的书法则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说这些贝全是作装饰品用的。
第二,从文字的记录上也知道中国所用的贝,不止一种。古书中提到的有大贝〔82〕、紫贝〔83〕、玄贝〔84〕等〔85〕。根据书中的记载,在这些贝里头,至少大贝和紫贝,是曾用作货币的。虽然有人说大贝即是紫贝〔86〕,但大贝绝不是货贝。至于货贝本身有大小,甚至有些不磨背,有些染色,有些贴金,那还算不得是贝的种类问题,而是使用地区的习惯不同,或用途有所不同,或作价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说除货贝以外,其余的贝都是用作装饰品。否则古代造字的人,就同实际生活不联系,那真是闭门造贝了。不过货贝大概是最通行的一种贝。这一点我们从各种仿制品上找得证明。
为什么古代所用的贝不止一种呢?我有两种解释:第一,中国古代用贝的时候,还是一种氏族社会,全国分成无数的小部落,每个部落的人口只有千把几千人〔87〕。这些部落所用的贝,并不完全相同,和澳洲北部的情形一样。第二,贝壳的使用,和中华民族的变迁有关系。有人以为中国现在民族来自西北〔88〕,将原有民族驱逐。这一说的是非虽没有在这里讨论的必要,但证诸世界其他民族的情形,货贝的产区以热带海岸为主,而且使用货贝的,也以热带民族为最多,所以中国的使用贝壳,可能是原有民族的遗制,原有的苗族可能是由南洋一带移来的。西北民族侵入之后,渐渐学会使用贝壳。后来因为排挤原有的苗族,热带海岸的货贝来源减少,乃采用其他种类的海贝甚至淡水贝或蚌。也可能是中华民族在远古的时候已用蚌壳作为装饰品,后来作等价物的却是货贝。周口店山顶洞曾发掘出小海蚌三枚和许多淡水贝的碎片〔89〕。
中国沿海,并不是完全不产货贝。古文献说,贝子或贝齿生于东海〔90〕,近代也有人提到山东沿海的货贝〔91〕,殷民族正是活动于渤海沿岸的。而且现代贝类的分布,同古代不一定完全相符;古代中国北部有象,现代则南方也很少了。现代产贝的区域大概也南移了。我曾在日本的长崎、房州、镰仓等地度过夏天,后来又在香港、九龙住过几年,常到海滩游泳和猎贝,好像没有找到货贝。也许当时不够仔细。据说台湾和海南岛有货贝,似乎港、九一带也应当有货贝。古代的中国人同东南的人民,自不免有接触,那么不但东南的贝会输入到中原去,即南洋的贝间接流到中国来,也是可能的事。
至于其他的贝,中国的江海中多有出产,除典籍中的记载外,近年在山东黄县龙口附近〔92〕以及东北的芦家屯附近〔93〕曾发现许多贝冢,有各种各样的贝。古书中有以贝为名的地方,如贝水〔94〕、贝丘〔95〕等,这种地方大概是产贝的。
仿制贝都以货贝为模本,种类很多。以材料来分,有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每一种材料所仿的贝又有许多形制上的差别。
珧贝质地像蚌壳,但松而不发光,略带透明。所见大小差不多,略小于真贝。一面平,一面凸起,凸起面中央有一道深深的直沟自上而下,另有几条平行的短横线切在深沟的两旁,以仿真贝的齿纹。这种横划有多有少,自两三划到五六划,有的完全没有。一般在两端各有一穿孔,也有不带穿孔的。珧贝出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数量相当多。
蚌制贝的形制至少有三种,一种像真贝,但一面磨平。另一种是扁平的,中间有一连串的圆孔,形成一道深沟,以仿齿纹。这些圆孔使面背相通。贝身的质地很脆,容易破裂。蚌制贝大小不一律,小的同珧贝差不多,大的则直径加倍。这种仿贝出于河南洛阳附近。听说有涂金的,天然贝也有涂金的。第三种在热河出土,菱形,很厚。
骨贝的形制基本上同珧贝差不多,但沟纹上的横划很密,有多到二十划以上的。这种仿贝出土地范围很广,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青海等省,数量也最多。河北磁州出土的最像真贝,背面磨平,有时染成绿色或褐色。有人以为绿色是受铜锈的影响,这话不确。如果因接触铜器而变色,就不会这样均匀。其他各地出土的骨贝则不那么力求形似,背面粗糙,高低不平。但也不会使人误解为别的东西。实际上相差也不大。骨贝有穿孔,或一孔,或两孔,都是钻在沟中。有人说,青海西宁朱家寨和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出土的有两个穿孔,河南新安县出土的只有一个穿孔。这一说也不一定对。河北磁州和河南洛阳附近出土的同时有一孔和两孔的。
石贝也有各种各样。有一种用米黄色的软石制成,同真贝一模一样,背面也像磨制过的样子。这种贝据说出于河北。另外有作菱角形的,一端有一穿孔,有时有一条沟,但没有横划;有时连沟纹也没有。所用石头也不一律,有的作白色,有的略带青绿色,有人称之为玉贝。这种贝据说也有两孔的。石贝在河南洛阳附近有出土,数量不多。
陶贝也仿真贝,中空,几乎成球形,背有一孔,较少见。
铜贝也有几种。通常所见的背面是空的,正面很像真贝,中间一道齿漕,或直或曲。据说直漕的出于河南,曲漕的出于安徽。实际上,有时同一次出土,两者都有。直漕的一种有贴金的,曲漕的一种有包金的。所谓贴金是把一层极薄的金箔用加热或其他方法胶贴上去。大概因热度不高,容易剥落。所谓包金是用金叶包上去,可以慢慢揭开。这种金叶比贴金贝的金箔厚。当时显然不知道鎏金的技术。包金贝最为美观,在绿锈斑驳中露出灿烂的金色来。据说河南辉县一周墓中曾出土大量的包金贝,如果是曲漕的一种,那么,前面所说曲漕贝出于安徽之说就不全对了。此外有一种实心铜贝,同骨贝相像。据说出于河南郑州,有一穿或两穿〔96〕。
纯金贝只见过一枚,用薄金片压成,中央有一道沟,没有齿纹,两端各有一穿孔,重四公厘*。它的形制不像是仿真贝,而是仿没有齿纹的珧贝。
上面这些仿制贝,不一定都是货币。有些可能仅仅是装饰品,有些可能是用来殉葬的。有人说,两个穿孔的是作装饰用,因为便于缝在衣冠上;若用作货币,一个穿孔就够了〔97〕。这话似是而非。做装饰品用的不一定要缝在衣服上,串起来作为项链或腕链也无不可。而且不应当把贝币和装饰贝机械地加以分开。另有人说,这些仿贝完全是殉葬用的明器,因为要用作通货,一定要做得像真贝〔98〕。这种说法也近于武断。真贝也有大小不同,真贝也有用来殉葬的,而且如果为殉葬用,又何必要穿孔?
在各种仿制贝中,铜贝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铜贝的铸造,不必一定在其他仿制贝之后,因为商墓中已有铜贝出土〔99〕。我们不能证明商代的铜贝是作为货币铸造出来的,但在西周初年,生铜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凭重量转让〔100〕。铸成铜贝后,可能还是以朋为单位,但有时就不称朋而称寽〔101〕。西周彝铭中常有取若干寽的记载,这(有人释作或)字有时写作,有人说是货字,指铜贝,也可能是赋字。也许有些锡金的例子不是用铜块,而是用铜贝。铜贝是把当时两种重要的支付手段铜块和贝壳结合在一起,这真是一件极自然极方便的事。这种铜贝如果是货币,那就是世界最早的铸造货币。不能因为有时凭重量支付就说它完全不是铸币,后来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也有时凭重量流通,文献中称若干塔兰顿,实际支付是用德拉克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应当已不再流通,尤其是真贝,在市面应已绝迹,因为那时已有其他各种铸币了。奇怪的是: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还有真贝出现。这不一定意味着当地还有贝币流通,虽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因为秦始皇才正式废贝。但更可能的是:人们由于传统观念,还把它当作贵重品,特别是当作装饰品,用来陪葬。
贝币的流通是不是随着苗人而南移,楚国的蚁鼻钱是不是铜贝的发展,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承认贝币的流通有南移的现象,那就容易使人联想到云南用贝的事。近年云南晋宁墓中有贝壳,比较大样,可能是用作货币〔102〕。那是汉代的事。到了唐代,南诏用贝是有文献记录的〔103〕。宋代称为贝子〔104〕,元代称为子,明代称为海。古代云南也许同孟加拉湾沿岸的印度和缅甸属于同一个货币体系,因而云南用贝也可能不是来自中国的古制,而是受印度等地的影响。果然的话,那么,云南的贝也来自印度洋,如马尔代夫群岛等地。有人说元代云南的子来自越南南圻东南海中的昆仑岛〔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