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阅读:能模仿的写作
- 丁丁老师
- 1897字
- 2023-09-22 15:33:54
序 阅读到写作的化学反应
朱汉华
阅读,伴随我们一生。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她)的精神发育史。有人把这句话稍加改造: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
写作,相比阅读,没那么普遍和必须。就好比我们都有自己钟爱的美食,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做菜、都亲自掌过锅勺。写作,相较而言更复杂、难度更高。有的人一辈子几乎不写作,并不影响正常生活,无非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记录。
按这个逻辑来看,阅读似乎比写作更重要。著名作家肖复兴曾说:阅读是写作之母。阅读是我们接受教育的起点,是民族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载体和手段。如果说阅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基本能力,那么在我看来,写作就是一个高级的职业人的核心素养。所以,阅读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而写作是应用型、创造型的能力。当社会文明、社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写作能力反而显得更重要,因为写得好的人真的不多。
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看电视(电影)是最轻松的,我们的大脑几乎处于休息状态,画面所呈现的就是它要表达的;阅读稍“累”一点,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聚神、代入、理解、感悟;写作,则是最“累”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端坐着,思考、想象、选择、整合……然后形成一篇叙述完整、表达清晰,有层次、逻辑和思想的作品(广义的写作,涵盖各行各业,绝不仅仅是作家的创作)。由此可见:写作,需要我们更高级的能力。一般来说,会读的人不一定写得好;但写得好的人,一定善于阅读。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从形态上看,一个是别人的作品,一个是自己的作品;从效果来看,是从欣赏别人到满意自己,从悦己到悦人。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广泛阅读、选择性阅读、精细阅读到模仿型写作、任务型写作、抒发型写作和创造型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
语文教育界有句名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和观摩,写作是阅读的内化和实践。你只有亲自动笔写作文,才更明白那些读过的好文章妙处何在;当你写作遇到困惑、梗阻和瓶颈时,通过阅读,你会找到柳暗花明的出路和新的方向。
在我看来,有效的阅读和优秀的写作之间,一定是有“化学反应”的。而这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就是思维。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有三大功能:一是学习和传承我们的母语,二是教授广义的“审美”(懂得什么是真、善、情趣和美好),三是训练思维。这其中,“思维能力”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手段。我们教孩子们阅读和写作,不是为了把他们都培养成作家或文艺类人才,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会思考、有思想的“文化人”。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公共常识和随手可查的信息,而思维能力才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核心素养——如何对已有知识(材料)有效分析、选择、整合、创新,才是更重要、更关键的能力。无论你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思维能力都将伴你终身,让你受用一生——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从认识丁丁老师起,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保持着自我更新的学习习惯和有计划、有规律的生活。忙则心亡,他曾说:“我刻意不让自己教书太忙碌,必须有时间学习、思考,还定下一个目标:一年出一两本书。”
他做到了。2018年,他出了《丁丁老师创意作文课:教你写出会思考的作文》《丁丁老师创意作文课:教你写出有个性的作文》,2019年又推出这两部新作的升级版,分别是用“思维导图”来讲解、指导阅读和写作(都是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由英国人Tony Buzan创造的“思维导图”进入中国有30年了,这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通过线条、颜色、词语等简洁明了的“符号”,整理、展示我们的思维脉络,使之明晰化、条理化、层次化——当“树状图”行进延展时,就是我们的头脑在进行着扫描、捕捉、选择、演绎、提炼、归纳、突出……在阅读上,“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抓住要点和关联,读得明白,读出真味;在写作时,“思维导图”有利于我们把握方向和节奏,写得层次分明,写得自然流畅。
丁丁老师用“思维导图”来教阅读和写作,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在今天的技术理性时代,不管是“大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其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开放的、融合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单一的。我想,丁丁老师的“洋为中用”,绝不是为了赶时髦、图新鲜,而是以此凸显思维的重要,借用简单、实用的现代工具和手段,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领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精要。
也许,“思维导图”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化学方程式。像丁丁老师这样对于“大语文”教育的创新探索,是值得欣赏和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