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及变动原因

1.1.1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10年变化

自2009年我国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今已有10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内外部环境、市场演进、政策引导等因素叠加下稳步向前,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经历了全周期的考验。10年来,人民币的国际计价货币职能逐渐拓展,国际支付交易职能不断夯实,国际投融资职能走向深化,官方储备职能进一步显现,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基本建立,国际货币合作更加深入,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人民币的安全便利使用提供了制度和硬件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贸易项下至资本金融与储备项下、从周边迈向国际的恢宏历程。

为了客观概括和反映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本报告自2012年创立了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10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RII波浪形上升,经历了四个阶段:

启航阶段(2009年至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逐渐铺开,人民币跨境投资与金融交易陆续试点,人民币国际使用框架日益清晰,市场需求集中爆发,RII从2010年一季度的0.02成长至2012年四季度的0.91,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猛进阶段(2013年至2015年),跨境人民币使用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突出进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多点开花,“一带一路”倡议等为人民币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RII从2013年一季度的0.92攀升至2015年四季度的3.03。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SDR第三大篮子货币。

遇阻阶段(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并启动加息进程,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增大,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趋严,在跨境贸易结算、离岸资金池、非居民投融资等领域人民币使用量出现萎缩,RII从2015年的峰值3.67降至2017年二季度末的1.82,人民币国际化短期遇阻。

企稳阶段(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在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中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落实“六稳”并加速金融开放,市场机制与管理方式更加成熟,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稳步回升,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交易愈加活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储备投下信任票,RII自2017年三季度末的1.90开始走出低谷,企稳回升。截至2018年四季度,RII为2.95,较2017年年初回升了95.8%。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加起伏不定,RII震荡幅度显著增大(见图1-1)。

图1-1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1.1.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0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是我国经济实力崛起和全球格局变迁的集中体现,是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2018年,宏观形势总体向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加速开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在波动中继续前行。

第一,中国经济稳健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中国的一厢情愿,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崛起的必然结果。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主动作为,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提质增效、稳健向好,成为新兴市场乃至全球增长的稳定器。2010年至2018年,中国GDP平均增速为7.8%,占全球经济规模的13%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PPP加权)达24%,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国际收支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完善,汇率弹性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信心和接纳认可度。

第二,市场发展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动力。10年来,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迈向国际舞台,融入全球分工和价值链。我国连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进出口规模从2009年的2.2万亿美元提高至2018年的4.6万亿美元,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从8.7%攀升至11%左右,对于促进全球经贸发展、对抗保护主义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逐步从单向的外资引进方转变为双向投资大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和对外投资国。在全球直接投资连续多年下降的背景下,2018年中国吸引外资逆势攀升,企业有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4万亿美元。特别地,我国加强双边、多边合作,截至2018年年末共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一带一路”倡议承载大量项目,为人民币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微观主体的人民币使用需求随之产生,从经常项目延伸至资本金融项目,并随着市场变化动态增长与调整。

第三,政策搭台与设施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辅助力量。中国政府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基本导向,顺应市场需求,逐步建立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保障人民币安全高效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顺势而为,有序解除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限制,在促进贸易便利化基础上逐步放开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巩固本币优先地位,为人民币使用开辟了有效通道。2018年,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进程,扩大外资准入与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熊猫债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境外参加行和境外清算行进入境内外汇市场的相关安排,提升股市互联互通额度,挂牌交易人民币原油期货,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资产配置的吸引力。同时,中国加快构建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25家海外清算行深耕离岸市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成二期建设,并深化系统功能,逐渐发挥主渠道作用,为人民币安全、高效、便捷使用提供了设施保障。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时间窗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系统性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共识,新兴市场货币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倡导自由贸易和开放发展,保障经济和汇率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为了维护正当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本币计价结算,并不断深化实践,获得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会。2015年,人民币通过评审加入SDR,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币金融交易和国际储备职能注入了巨大能量。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行动,打破了固有的美元机制和政经关系,致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一股去美元化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为官方储备并作为国际使用货币的选项之一,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专栏1-1 CIPS(二期)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不断增长,跨境人民币业务各项政策相继出台,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业务发展。为进一步整合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适应我国跨境贸易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以下简称CIPS),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高速公路”。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顺利投产,重点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和通行做法的整体制度框架和基础性安排,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模式,支持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等支付业务,较好地满足了全球各主要时区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融资业务等结算要求,便利了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2018年5月2日,CIPS(二期)全面投产,向境内外参与者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截至2019年3月末,CIPS共有31家直接参与者,829家间接参与者,其中亚洲634家,欧洲104家,北美洲25家,大洋洲18家,南美洲17家,非洲31家。

相较于CIPS(一期),CIPS(二期)在功能特点上进行了如下改进和完善:一是丰富结算模式。在实时全额结算模式基础上引入定时净额结算机制,实现流动性更为节约的混合结算机制,满足参与者的差异化需求。二是支持金融市场业务。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资金结算需要,系统能够支持人民币付款、付款交割(DvP)结算、人民币对外币同步交收(PvP)、中央对手集中清算和其他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等业务。三是延长系统对外服务时间。系统运行时间由5×12小时延长至5×24小时+4小时,全面覆盖全球各时区的金融市场,充分考虑境外参与者和其客户的当地人民币业务需求,支持当日结算。四是拓展直接参与者类型。引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类直接参与者,明确不同类型参与者的准入条件,为引入更多境外直接参与者做好制度和业务准备。五是进一步完善报文设计。增加报文类型和可扩展性,优化报文字段定义,便利参与者和相关部门进行合规管理。六是建成CIPS备份系统。实现上海主系统向无锡备份系统的实时数据复制,提高了CIPS的业务连续运行能力。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由此迈入以CIPS为核心的2.0阶段。

CIPS(二期)建设投产顺应我国经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以及市场主体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顺应我国发展需要,服务实体经济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新时期,我国跨境贸易深化发展,企业加快“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新格局日渐形成,要求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高效、便利、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二是顺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夯实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国际化历经近10年发展,成果显著,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交易货币、第三大SDR权重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外汇储备货币。步入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走出低迷调整期,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新阶段,服务实体经济、深化资本市场开放成为建设重点。这就对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金融交易要求,不仅需要更加稳健、便捷、高效、国际化,还要与各类证券系统等互联互通。三是顺应市场主体需求,支持满足全球人民币使用。CIPS(二期)在结算机制、流动性支持、服务时间、报文设计、参与者类型与管理等方面,着力覆盖全球金融市场,满足差异化需求。

1.1.3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人民币国际化依托中国综合国力,与中国崛起紧密相关,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中国能否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竞争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决定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未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周期性低谷,中国国内经济面临严重考验,经济结构失衡、产业有待转型升级、创新能力薄弱、贸易大而不强等长期问题更加突出,制约长期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我国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和空间,化解当前问题,为人民币国际化阔步前进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中国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过程,以往相对封闭的环境将被打破。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和规模将进一步拓展,国家间金融市场联动性将进一步提高。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既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金融开放与风险管理并行操作极为关键。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既要积极有为,扎实推进,又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的基础上,减少外汇管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妥、有序地实现资本项目开放。

第三,中国能否经受以贸易摩擦为开端的极限外部压力的考验。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全球增长放缓,保护主义上升。特朗普政府掀起全球贸易摩擦,对中国乃至全球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各国实力变化,国际格局和规则处于调整期、震荡期,大国博弈加剧,摩擦与竞争可能从贸易领域蔓延至投资、科技、金融、政治等方方面面。未来,中国能否经受外部考验,从不利环境中突围,手握世界主流旗帜,弥补多边机制,提升自身的国际经济金融话语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中国能否坚定不移地走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构想,也是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不断丰富,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关国际往来增多,开放合作包容理念进一步贯彻,人民币的国际接纳度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