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去中心化趋势下的集团管控
伴随着新兴产业崛起,一大批“大而强”的企业濒临倒闭、苟延残喘,传统战略所推崇的“大而强”并非企业抗风浪的“压舱石”,传统战略框架被彻底颠覆,更多企业集团化发展陷入了战略迷茫期。[1]
不少业界名流纷纷对此进行精辟解读。被誉为“硅谷精神教父”的凯文·凯利提出了“颠覆来自边缘”的观点;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则主张“不确定的时代,要有确定性的抓手”;流行语“优势抵不过趋势”则更为精辟。
1.没有颠覆自己,迟早被别人颠覆
传统战略主张,优势具有价值,要善于利用资源优势(包括资金、人才、品牌、技术、渠道等),不断寻找新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才能达成终极目标——做大做强。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柯达、诺基亚、索尼等一批传统产业巨头先后被新兴企业打败,在颠覆力量面前,资源优势好比“冷兵器在热兵器面前”不值得一提。曾经的国际巨头轰然倒下,微软一夜失算,变成了“明日黄花”。
毋庸置疑,在颠覆力量面前,传统战略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框架体系完全失灵。这种颠覆的力量,既不是来自企业内部,也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视线之外的不可预知,你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对手是谁。
未来难以预测,能够预测的都不是真正的颠覆性因素。一个囊中空空、只有创意的年轻人,很可能就是未来颠覆你的对手。当所有人都是敌人,就意味着没有敌人。企业失去了作为标杆的竞争对手,颠覆自身意味着挑战自己,挑战自己成为新的战略目标。
一言以蔽之:“优势抵不过趋势”,如果你没有颠覆自己,被别人颠覆是迟早的。这正是“颠覆来自边缘”的内涵。
2.分布式战略:新兴企业最佳战略模式选择[2]
与规模经济“做大做强”思维模式不同,颠覆时代开启了无门槛战略投资模式。
在颠覆者面前,曾经的规模优势变成了“规模包袱”。如硅谷开启了技术与金融结合模式,价值型企业的增长彻底摆脱了滚动发展的传统路径。只要有好的想法,就能够吸引大量金融资本为你保驾护航。新兴企业高速复合增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做大做强不再是企业的首要冲动,颠覆对手和颠覆自己成为集团首要战略目标。
“互联网+”加速渗透,一切行业都进入“不确定时代”——在颠覆时代,未来不能预测,集团战略目标不能确定,传统战略失去了意义,企业如何选择才能赢得未来?
任正非说:“不确定时代,要有确定性的抓手。”
颠覆时代,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机会发现来自基层,上层把握资源,却远离机会;基层没有资源,却随时可能发现机会。在传统组织结构中,上层决策者拥有资源,决策未来,基层是执行层,不问为什么,只问效率有多高,这种管控模式终究解决不了不确定时代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此可见,在颠覆时代,分布式战略——多颠覆中心模式成为新兴企业的最佳选择。
以韩都衣舍为例。韩都衣舍是一个由270个“三人团”组成的平台,每个“三人团”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者。换句话来讲,270个“三人团”就是270个创新单元,也是270个决策单元和经营单元。任何一个“三人团”决策失误,都不至于造成韩都衣舍整体失误;任何一个“三人团”经营成功,其他资源就可以向它优化倾斜。
海尔总裁张瑞敏用10年时间,把8万人的公司变成了2万个“小微主”的平台。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一是平台主;二是2万个小微主,他们是创新单元、经营单元;三就是创客。
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只有一个战略决策单元,如果这个决策单元错了,一切就都错了,这是传统企业的“通病”,也是它们走向没落的根源。
分散式决策体系下,只要有一个决策单元没错,企业就不会垮。在颠覆时代,新兴企业的战略体系,一定要有多个决策单元或颠覆中心(不同于战略经营单元(SBU)——事业部只是利润中心,不是决策中心),但又不能一盘散沙,最佳格局就是分布式战略。
所谓分布式战略,就是企业分为两个战略单元:一是战略颠覆、创新单元;二是平台,即投资单元。如海尔拥有2万个小微主,每个小微主都是战略颠覆单元;韩都衣舍拥有270个“三人团”,每个“三人团”都是战略颠覆单元。
通俗来讲,老式火车都是单一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铁则是分布式动力,每节车厢都有独立的动力,协同起来就是更大的动力。
3.分布式战略体系下,总部如何定位
未来的组织,更多的是小微组织,颠覆要么出自技术,要么出自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洞察。未来的企业,其战略不过是“见苗浇水”而已,即对已经有成功苗头的创新单元提供资源支持。而资源整合能力,恰恰应成为总部的强项。
分布式战略体系下,总部功能将定位为判断者、投资者。在多个战略颠覆单元里,总有一些单元是颠覆性的、成功的,而成功者将获得总部的支持,并有可能成为总部的战略经营单元。
4.构建分布式战略体系
一是在新兴企业内部设立无数个创新颠覆单元。这些创新单元的成本极低。总体的创新,更多表现为资源投入的硬创新;基层的创新,更多表现为市场机会和技术敏感的创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分布式战略的产生。
二是把新兴企业变成一个投资机构。只要发现外部的创新,就通过投资纳入自己的体系。比如海尔举办的创客大赛,进入决赛的多数是外部创客。
马云、雷军成功后,深知自己也可能会被颠覆。于是,他们借助“生态圈”的理念四处投资。而这些投资对象,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颠覆者。
5.一些互联网巨头的组织结构[3]
一位Web设计师勾画了一组美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见图1-3):亚马逊等级森严且有序;谷歌结构清晰,产品和部门之间相互交错;脸书结构分散,像一张散开的网;微软内部各自占山为王;苹果一个人说了算。
华为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可以变化的矩阵结构,如图1-4所示。华为每次的产品创新都伴随组织结构的变化。华为每3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创新,其组织结构类似于某种进退自如的创业管理机制,一旦出现机遇,相应部门便迅速出击、抓住机遇。
图1-3 美国部分科技公司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1-4 华为组织结构图
阿里巴巴组织结构展示了一条完美的产业链,如图1-5所示。阿里巴巴通过阿里巴巴网站、淘宝商城、淘宝集市三大平台,分别开展B2B和B2C业务,精确对接细分用户。阿里巴巴在全国有7个百万平方米以上的阿里大仓,还有若干个小仓,从供应商到阿里大小仓直至用户的物流数据流由物流宝连通,囊括大阿里战略中的所有业务。
图1-5 阿里巴巴组织结构图
百度的组织结构(见图1-6)看上去是一家只需要CEO就够了的公司,依照百度原首席运营官叶朋的说法是“百度崇尚简单”。
联想希望能够大小通吃,既做好消费者市场,又出击商用市场。前者是以渠道为核心的交易型业务,后者则是以大客户为对象的关系型业务。联想执行副总裁刘军将两块业务比喻成长枪与短刀,要想舞得好,就要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做到合理的区分与整合,并细致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模糊地带容易发生的冲突。因此就形成了如图1-7所示的组织结构。
图1-6 百度组织结构图
图1-7 联想组织结构图
腾讯2012年调整组织结构,将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 units,BU)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 groups,BG),顺利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8年9月30日,腾讯公布了最新组织结构调整结果:一是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二是将高度融合和关联的部门拆分、重组,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保留的四大事业群继续发挥垂直优势,新增的两大事业群则突出聚焦效应,解决数据不统一、业务散落以及缺少2B基因等问题。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如图1-8所示。
图1-8 腾讯调整后组织结构
注释
[1]刘春雄.解码颠覆时代系列之战略篇.中外管理,2015(5).
[2]http://info.led.hc360.com/2015/05/25/0517223-all.shtml.
[3]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 1591581597445776616&wfr= spider& for=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