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模块1 条码技术概述

知识目标

1.条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我国条码的管理机构;

3.条码的基本概念;

4.条码的符号结构;

5.条码的分类;

6.条码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重难点

1.代码及其长度的含义;

2.码制和字符集的含义;

3.条码的符号结构;

4.条码的分类;

5.条码管理系统的组成。

导入案例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位名叫约翰·科芒德(John Kermode)的发明家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拣,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为此约翰·科芒德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识,用一个“黑条”表示数字“1”,两个“黑条”表示数字“2”,依此类推。后来,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的扫描器;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元件,即边缘定位线圈;一个使用测定结果的元件,即译码器。

扫描器利用当时新发明的光电池来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来的是强信号,“条”反射回来的是弱信号。与当今高速度的电子元件应用不同的是,约翰·科芒德利用磁性线圈来测定“条”和“空”。约翰·科芒德用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在接收到“空”的信号的时候吸引一个开关,在接收到“条”的信号的时候,释放开关并接通电路。因此,最早的条码阅读器噪音很大,开关由一系列的继电器控制,“开”和“关”由打印在信封上“条”的数量决定。通过这种方法,信件的自动分拣得以实现。

不久,约翰·科芒德的合作者道格拉斯·杨(Douglas Young)在Kermode码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Kermode码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低,并且很难编出十个以上的不同代码。而Young码利用条之间空的尺寸变化以及条本身的宽窄表示信息,新的条码符号可在与Kermode码同样大小的空间内对100个不同的地区进行编码,而Kermode码只能对10个不同的地区进行编码。

1.1 条码技术发展概述

1.1.1 条码技术发展史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的乔·伍德兰德(Joe Wood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开始研究用条码表示食品项目并开发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条码图案如图1-1所示。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称作公牛眼条码。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在原理上,公牛眼条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条码的水平,因此该条码没有被普遍使用。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7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申请了将条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的专利。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1967年,辛辛那提市的Kroger超市安装了第一套条码扫描零售系统。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前身)制定了通用商品代码——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商品条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使用,这为以后该码制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于库存验算。这是条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应用。1972年,莫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条码(Coda Bar),它主要应用于血库,是第一个利用计算机校验准确性的码制。1972年,交插25条码由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 Allair)发明,提供给Computer-Identics公司,此条码可在较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信息。至此,美国的条码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图1-1 公牛眼条码符号

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UCC)成立,于同年建立UPC商品条码应用系统,并公布了UPC条码标准。食品杂货业把UPC商品条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商品标识,对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年,戴维·阿利尔推出39条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码码制。39条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美国和加拿大在超市中成功地使用了UPC商品条码应用系统,这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使欧洲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77年,欧共体在12位的UPC-A商品条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与UPC-A商品条码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系统(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System,简称EAN系统),并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EAN)。1981年,由于EAN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因而改称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EAN Internationa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如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信息密度是描述条码符号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把单位长度中可能编写的字符数叫作信息密度,记作:字符个数/cm。影响信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条空结构和窄元素的宽度。EAN-128条码和93条码就是人们为提高信息密度而进行的成功的尝试。1981年128条码由Computer-Identics公司推出;93条码于1982年投入使用。这两种条码的符号密度均比39条码高出近30%。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第一个二维条码码制——49条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于1988年推出第二个二维条码码制——16K条码。该码的结构类似于49条码,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码制,适用于激光系统。1990年Symbol公司推出二维条码PDF417。 1994年9月,日本Denso公司研制成QR Code码。目前的手机支付、共享单车扫码开锁以及电视节目中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中使用的二维码都是QR Code码。2003年中国龙贝公司研制出龙贝码。2005年底,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二维条码——汉信码诞生。汉信码填补了我国在二维条码码制标准应用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空白。

1.1.2 条码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1951年,美国的大卫·谢帕德(David Sheppard)博士研制出第一台实用光学字符(OCR)阅读器。此后20年间,50多家公司和100多种OCR阅读器进入市场。1964年识读设备公司(Recognition Equipment Inc.)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本杰明·哈里森堡(Fort Benjamin Harison)安装了第一台带字库的OCR阅读器,它可以用来识读普通打印字符。1968年第一家全部生产条码相关设备的公司Computer-Identics由大卫·柯林斯(David Collins)创建。1969年第一台固定式氦-氖激光扫描器由Computer-Identics公司研制成功。1971年Control Module公司的吉姆·比安科(Jim Bianco)研制出PCP便携式条码阅读器,这是首次在便携机上使用的微处理器(Intel 4004)和数字盒式存储器,此存储器提供500K存储空间,这在当时是最大的。该阅读器重27磅。同年,第一台便携笔式扫描装置Norand 101在Norand公司问世,预示着便携零售扫描应用的大发展和一个崭新的领域——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它为实现“从货架上直接写出订单”提供了便利,大大减少了制订订货计划的时间。识别设备公司开发出手持式OCR阅读器用于Sears和Roe-buck。这是仓储业使用的第一台手持OCR阅读器。

1974年,Intermec公司推出Plessey条码打印机,这是行业中第一台“demand”接触式打印机。第一台UPC条码识读扫描器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Marsh超级市场安装,那时只有27种产品采用UPC条码,超市设法自己建立价格数据库,扫描的第一种商品是十片装的Wrigley口香糖,标价69美分,由扫描器正确读出。许多来自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机器的操作运行。十几年后,美国大多数的超级市场采用了扫描器,到1989年,17 180家食品店装上了扫描系统,此数量占全美食品店的62%。

1978年,第一台注册专利的条码检测仪Lasercheck 2701由Symbol公司推出,从此专门的条码检测设备诞生了。1980年,Sato公司的第一台热转印打印机5323型问世,它最初是为零售业打印UPC码设计的。1981年,条码扫描与RF/DC(射频/数据采集)第一次共同使用,第一台线性CCD扫描器20/20由Norand公司推出。1982年,Symbol公司推出LS7000,这是首部成功的商用手持式、激光光束扫描器,它标志着便携式激光扫描器应用的开始。不久Dest公司推出首台桌面电子OCR文件阅读器,该装置每小时可阅读250页。

1.1.3 条码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条码应用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意识到国家一定要成立相应的编码组织,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才能够解决我国产品的出口急需。198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会同国家科委、外交部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请示报告。请示获批后,1988年12月28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式成立。1991年4月,经外交部批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中国商品获得以“690”开头的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截至2016年,我国使用商品条码的企业已接近30万家,注册商品条码信息6 000多万条。

2.我国条码推进工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被国家列入“十五”计划纲要。这充分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条码推广应用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条码工作面向市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2003 年4月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我国条码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条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利用5年时间,共发展系统成员15万家,到2008年实现系统成员数量翻一番,系统成员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使用条码的产品总数达到200万种;条码的合格率达到85%。条码技术在零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以条码技术为主体的自动识别技术产业。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启动之后,成效显著,截止到2018年7月31日,我国共有325 000家企业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

3.我国商品条码应用发展历程

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组织和推动下,我国商品条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5年),主要解决产品出口对条码的急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此期间,完成了以下里程碑式工作:

●1989年5月,开发完成我国第一套条码生成软件。

●1992年6月,杭州解放路百货商店POS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1993年5月,联合全国177家商店发出《加速商品条码化的步伐》倡议书。

第二阶段(1996—2002年),主要满足我国商品零售需求,促进商业流通模式变革。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围绕我国超市对条码的需求,我们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领域拓展,积极推动商品条码快速发展,满足了商业自动化和国内商业流通的需要。使用商品条码的产品近100万种,应用条码技术进行零售结算的超市近万家,我国商品条码的应用初具规模。在此期间,完成了以下里程碑式工作:

●加大科研攻关和标准化工作,基本建成我国物品编码、商品条码技术和标准体系,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和各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规范管理,《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建立了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第三阶段(2003—2009年),主要满足各行业信息化需求,提升信息化水平。

●增强科研实力,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

●加强人才培养,在全国拥有500多个工作站、3 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在200多所高校开设课程,培养了200多名高校专业教师和5万多名大学生。

●建立国家射频识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推动行业应用,条码技术从商业零售拓展到物流配送、食品药品追溯、服装、建材、生产过程管理、证照管理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主要满足产品追溯需求,提升监管水平;满足电子商务需求,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目前已完成了以下里程碑式工作:

●制定物联网统一标识标准体系。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汉信码(二维码)形成开放系统的应用,并成为国际标准。

●提出物联网物品统一标识Ecode,建立我国首个物联网标准。

●搭建国家产品基础数据库,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网络经济,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服务产品质量追溯,推进其在政府监管中的应用。

1.2 条码的基础知识

1.2.1 条码的基本概念

1.条码

条码(bar code)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特定的信息。

条码通常用来对物品进行标识。这个物品可以是用来进行交易的一个贸易项目,如一瓶啤酒或一箱可乐;也可以是一个物流单元,如一个托盘或一个集装箱。所谓对物品进行标识,就是首先给某一物品分配一个代码,然后以条码的形式将这个代码表示出来,并且标识在物品上,以便识读设备通过扫描识读条码符号而对该物品进行识别。图1-2即是标识在某商品上的条码符号。条码不仅可以用来标识物品,还可以用来标识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

图1-2 条码符号

2.代码

代码(code)是指用来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代码必须具备鉴别功能,即在一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中,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同样的一个分类对象只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比如按国家标准“人的性别代码”规定,代码“1”表示男性,代码“2”表示女性,这种表示是唯一的。我们在对项目进行标识时,首先要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为其分配一个代码,然后再用相应的条码符号将其表示出来。图1-2中的阿拉伯数字6949999900073即是该商品的标识代码,而在其上方由条和空组成的条码符号则是该代码的符号表示。

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代码可以有含义,也可以无含义。有含义代码可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属性,如:某厂的产品有多种系列,其中代码60000~69999是电器类产品;70000~79999为汤奶锅类产品;80000~89999为压力锅类炊具等。从编码的规律可以看出,代码的第一位代表了产品的分类信息,是有含义的。无含义代码则只作为分类对象的唯一标识,只代替对象的名称,而不提供对象的任何其他信息。

3.码制

条码的码制是指条码符号的类型。每种类型的条码符号都是由符合特定编码规则的条和空组合而成。每种码制都具有固定的编码容量和所规定的条码字符集。条码字符中字符总数不能大于该种码制的编码容量。常用的一维条码码制包括:EAN条码、UPC条码、UCC/EAN-128条码、交插25条码、39条码、93条码和库德巴条码等。

4.字符集

字符集是指某种码制的条码符号可以表示的字母、数字和符号的集合。有些码制仅能表示10个数字字符,即0~9,如EAN/UPC条码;有些码制除了能表示10个数字字符外,还可以表示几个特殊字符,如库德巴条码。39条码可以表示数字0~9、26个英文字母A~Z以及一些特殊符号。几种常见码制的字符集如下:

(1)EAN条码的字符集:数字0~9。

(2)交插25条码的字符集:数字0~9。

(3)39条码的字符集:数字0~9;英文字母A~Z;特殊字符,包括-·$%空格/+。

5.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条码

条码符号的连续性是指每个条码字符之间不存在间隔。相反,非连续性是指每个条码字符之间存在间隔,如图1-3所示,该图为25条码的字符结构。从图1-3中可以看出,字符与字符间存在着间隔,所以是非连续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连续性条码不存在条码字符间隔,所以密度相对较高。而非连续性条码的密度相对较低。所谓条码的密度即是单位长度的条码所表示的条码字符的个数。由于非连续性条码字符间隔引起的误差较大,一般规范不给出具体指标限制。而对连续性条码除了控制条和空的尺寸误差外,还需控制相邻条与条、空与空的相同边缘间的尺寸误差及每一条码字符的尺寸误差。

图1-3 25条码的字符结构

6.定长条码与非定长条码

定长条码是字符个数固定的条码,仅能表示固定字符个数的代码。非定长条码是指字符个数不固定的条码,能表示可变字符个数的代码。例如:EAN/UPC条码是定长条码,它们的标准版仅能表示12个字符;39条码则为非定长条码。

定长条码由于限制了表示字符的个数,其译码的误识率相对较低,因为就一个完整的条码符号而言,任何信息的丢失都会导致译码的失败。非定长条码具有灵活、方便等优点,但受扫描器及印刷面积的限制,它不能表示任意多个字符,并且在扫描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因信息丢失而引起译码错误。这些缺点在某些码制(如交插25条码)中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大,但是这个缺点可以通过增强识读器或计算机系统的校验程度来克服。

7.双向可读性

条码符号的双向可读性,是指从左、右两侧开始扫描都可被识别的特性。绝大多数码制都可以双向识读,所以都具有双向可读性。事实上,双向可读性不仅是条码符号本身的特性,也是条码符号和扫描设备的综合特性。对于双向可读的条码,识读过程中译码器需要判别扫描方向。有些类型的条码符号,其扫描方向的判定是通过起始符与终止符来完成的,如39条码、交插25条码和库德巴条码。有些类型的条码,由于从两个方向扫描起始符和终止符所产生的数字脉冲信号完全相同,所以无法用它们来判别扫描方向,如EAN 和UPC条码。在这种情况下,扫描方向的判别是通过条码数据符的特定组合来完成的。对于某些非连续性条码符号,如39条码,由于其字符集中存在着条码字符的对称性,在条码字符间隔较大时,很可能出现因信息丢失而引起的译码错误。

8.自校验特性

条码符号的自校验特性是指条码字符本身具有校验特性。在条码符号中,如果一个印刷缺陷(例如,因出现污点把一个窄条错认为宽条,而相邻宽空错认为窄空)不会导致替代错误,那么这种条码就具有自校验功能。如39条码、库德巴条码、交插25条码都具有自校验功能;而EAN和UPC条码、93条码等就没有自校验功能。自校验功能也能校验出一个印刷缺陷。对于多于一个的印刷缺陷,任何具有自校验功能的条码都不可能完全校验出来。对于某种码制来说,是否具有自校验功能是由其编码结构决定的。码制设置者在设置条码符号时,均须考虑自校验功能。

9.条码密度

条码密度是指单位长度条码所表示条码字符的个数。显然,对于任何一种码制来说,各单元的宽度越小,条码符号的密度就越大,就越节约印刷面积。但由于印刷条件及扫描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把条码符号的密度做得太大。39条码的最大密度为9.4个/25.4mm(9.4个/英寸);库德巴条码的最大密度为10.0个/25.4mm(10.0个/英寸);交插25条码的最大密度为17.7个/25.4mm(17.7个/英寸)。

条码密度越大,所需扫描设备的分辨率也就越高,这必然增加扫描设备对印刷缺陷的敏感性。

10.条码质量

条码质量指的是条码的印制质量,主要从外观、条(空)反射率、条(空)尺寸误差、空白区尺寸、条高、数字和字母的尺寸、校验码、译码正确性、放大系数、印刷厚度和印刷位置几个方面进行判定。条码的质量检验需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

条码的质量是确保条码正确识读的关键。不符合国家标准技术要求的条码,不仅会因扫描仪器拒读而影响扫描速度,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造成误读进而影响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确保条码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1.2.2 条码的符号结构

一个完整的条码符号是由两侧空白区、起始字符、数据字符、校验字符(可选)和终止字符以及供人识读字符组成,如图1-4所示。

图1-4 条码符号的结构

相关术语的解释如下:

(1)空白区(clear area):条码起始符、终止符两端外侧与空的反射率相同的限定区域。

(2)起始字符(start character;start cipher;start code):位于条码起始位置的若干条与空。

(3)终止字符(stop character;stop cipher;stop code):位于条码终止位置的若干条与空。

(4)数据字符(bar code character set):表示特定信息的条码字符。

(5)校验字符(bar code check character):表示校验码的条码字符。

(6)供人识读字符:位于条码字符的下方,与相应的条码字符相对应的、用于供人识别的字符。

1.2.3 条码的分类

条码的分类方式很多,可按照维数、码制、用途以及条码符号载体的材质等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维数进行分类,可分为一维条码和多维条码。

1.一维条码

如图1-4所示即为一维条码,自出现以来,便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只能表示有限位数的数字或数字与字母组合等非描述性信息,更多的物品详细描述性信息只能依赖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条码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维条码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商品条码主要用于商品标示,常用码制是EAN条码和UPC条码;物流条码主要用于可见物品的流通和保存过程,常用码制是128条码、ITF条码、39条码以及库德巴条码等。一维条码示例如图1-5所示。

图1-5 一维条码示例

2.多维条码

多维条码主要包括二维条码和三维条码。二维条码是用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据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除了具有一维条码的优点外,它还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和防伪性强、易于制作、成本低等优点。二维条码根据构成原理和结构形状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行排式二维条码(2D stacked bar code);另一类是矩阵式二维条码(2D matrix bar code)。

行排式二维条码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的,如图1-6所示。其编码原理是建立在一维条码基础之上的。它在编码设计、校验原理、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条码的一些特点,识读设备和条码印刷与一维条码技术兼容。但由于行数的增加,需要对行进行判定,其译码算法和软件也不完全与一维条码相同。具有代表性的行排式二维条码有:Code 16K,Code 49,PDF417,Micro PDF417等。

图1-6 行排式二维条码

矩阵式二维条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在矩阵相应元素位置上,用点(方点、圆点或其他形状)的出现表示二进制“1”,用点的不出现表示二进制的“0”,点的排列组合决定了矩阵式二维条码所代表的意义。如图1-7所示为矩阵式二维条码。矩阵式二维条码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码制。具有代表性的矩阵式二维条码有:Code One,Maxi Code,QR Code,Data Matrix,汉信码,Grid Matrix等。

图1-7 矩阵式二维条码

目前,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获取(名片、地图、Wi-Fi密码、资料)、网站跳转(跳转到微博、网站)、广告推送(用户扫码,直接浏览商家推送的视频、音频广告)、手机电商(用户扫码,用手机直接购物下单)、防伪溯源(用户扫码即可查看生产地,同时后台可以获取最终消费地)、优惠促销(用户扫码,下载电子优惠券、参与抽奖)、会员管理(用户手机上获取电子会员信息、VIP服务)以及手机支付(扫描二维码,通过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手机端通道完成支付)等。

三维码是在二维码的基础上,在平面上运用色彩和灰度表示第三个维度,与传统二维码相比,除具有相同的字符集和易识别性外,还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好的安全性。

1.3 条码的管理

1.3.1 国际条码的管理

1.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

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建立了UPC条码系统,并全面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UPC条码成功地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中,对条码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自条码系统建立以来,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一直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孜孜不倦地改进与创新标准化技术,并不断探索适用于全球供应链的有效解决方案。

2.欧洲物品编码协会

1977年成立的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System,EAN),负责制定和管理欧洲物品编码标准。随着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编码组织相继加入,EAN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物品编码组织,1981年更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IAN)。2005年2月,IAN正式更名为GS1。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lobe Standard 1,GS1)是全球性的、中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该组织负责制定全球跨行业的产品、运输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的标识标准体系及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使产品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扫描和识读,致力于通过制定全球统一的产品标识和电子商务标准,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与可视化。

3.EAN与UCC的联盟及GS1标准体系的形成

EAN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与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合作,先后两次达成EAN/UCC联盟协议,以共同开发管理EAN·UCC系统。在1987年的IAN全体会议上,IAN和UCC达成了一项联盟协议,根据这项协议,IAN的各会员国(地区)的出口商若需要UPC条码,可以通过当地的IAN编码组织向UCC申请UPC厂商代码。

1989年,双方共同合作开发了UCC/EAN-128码,简称EAN-128码。2002年11月26日,IAN正式接纳UCC成为其会员。UCC的加入有助于实现制定无缝的、有效的全球标准的共同目标。

2005年2月,IAN更名为GS1后,EAN·UCC系统被称为GS1系统。GS1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物流、出版、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和服务业,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2 中国条码的管理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988年成立,1991年4月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负责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商务语言,商品条码是其基础和核心。截至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累计向50多万家企业提供了商品条码服务,全国有上亿种商品上印有商品条码。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全国设有47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管理全国物品编码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全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产品电子代码(EPC)与自动识别技术工作,贯彻执行我国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对口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推广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我国统一的物品编码标准。组织领导全国47个分支机构做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的管理工作。

(2)开展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科研标准化工作。重点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技术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国家物品编码体系,研究制定了物联网编码标识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70多项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相关国家标准,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推动汉信码成为国际ISO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推动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零售、食品安全追溯、医疗卫生、物流、建材、服装、特种设备、商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领域。商品条码技术为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产品信息和技术保障。目前,我国有3 000多万种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使用条码技术进行自动零售结算的商店已达上百万家。

(4)全方位提供高品质物品编码服务。完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服务,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通过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射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向社会提供质量检测服务。通过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球商品信息的互通互联,保障企业与国内外合作伙伴之间数据传递的准确、及时和高效,提高了我国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以及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是什么关系?

1.4 基于条码的管理信息系统

从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如图1-8所示。

图1-8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构成

条码技术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使信息源(条码符号)→信息处理器(条码扫描器POS终端、计算器)→信息用户(使用者)的过程自动化,不需要更多的人工介入。这将大大提高许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条码技术的应用与数据库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书模块8“条码应用系统”将进行详细介绍。

思维导图

思考题

1.简述条码技术的产生过程。

2.简述条码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条码,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条码。

4.如果一家新成立的食品生产企业想为自己的产品赋予商品条码,需要找什么部门申请?

议一议

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及进口商品类型的不断增加,我国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组织的相关会议上也开始拥有发言权。

请以小组形式议一议:我国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地位的提升和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