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精益管理思想
1.2.1 大量生产方式
20世纪初,亨利·福特推出了他的T型车,T型车的流水化生产标志着大量生产方式的兴起。
资料卡
大量生产方式有如下九个方面的特征。
一、可互换的零件
在大量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作坊式单件生产方式下产品的每一个零件只与为该产品所制造的其他零件相配合,因而在整个生产系统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修磨棱边、检验、再修磨,直到完全合适。而可互换的零件大大简化了生产过程,并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互换零件使产品的维修保养变得更容易,对某些产品的作用更大,例如枪炮,它在战场上的维修速度实在太重要了。
二、专用的设备、工装
可互换的零件使得按严格公差要求加工零件所需要的专用工装产生,以取消手工修配。以前,通用工装被用来满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各种专门功能。为了保证可互换性,人们发明了量规和作为新机器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夹具。量规允许操作者和检验员共同监控加工过程,有任何误差都能及时发现。为了防止工件在机床上的多次装夹操作而产生的微小误差,在每个零件上设计了定位点,夹具针对该定位点进行专门设计。这些革新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生产效率。
三、劳动分工、专业化
单件生产方式下的工匠按自己的方法和步骤制作完整的产品,工作内容变化多,效率极其低下。大量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分工的原则,用熟练的工序替代技艺高超的工匠,工人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专业化,他们在管理者的密切指导下在生产线上完成最少的动作,反复进行一个零件的加工或装配,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虽然工人的职责减少并会失去一些技能,但是劳动分工的确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流水生产
大量生产方式采用移动式的装配线组装产品,采用高效的专用机床组成零件生产线,采用传送带、运输链输送零部件,使物料和工件自动移动。这大大减少了工件的加工和运输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五、低成本、低价格
在大量生产方式下,企业增加产量不只是靠增加投入,还要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和工人的生产效率,因而生产单位产品只需较少的工人。这就大大增加了固定成本,提高了资本/劳力(机器/工人)的比率,也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降低,价格也随之降低;价格降低,更多的人买得起该产品,销量随之增长,产量因而得以提高;成本更低,价格再次下降,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良性循环使采用大量生产方式的企业得以迅猛发展。
六、产品标准化
维持这个良性循环需要开发和制造标准的产品,因为任何复杂性或定制工作都会扰乱生产过程,导致成本更高。
七、注重工作效率
大量生产方式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依赖于装配线上的专业化机器和工人的流畅操作,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低成本。如果产量没有达到工厂的生产能力,或机器、工人,或操作步骤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单位产品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强烈主张以工作效率为中心,包括在工厂中大量使用库存。保证机器和工人每天的生产率,并按“经验曲线”预测的速度随时提高他们的生产率,这对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并可以逐渐大量吸收工头、高级管理人员和经理人才。
八、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组织结构
随着控制需求的增加,产生了“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组织结构”这一原则。随着采用大量生产方式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分层组织结构(开始是单一层次的,后来是多层次结构)来控制更加复杂的业务活动。
九、集权倾向
集权化的管理模式,既是控制生产的需要,也是受庞大的分层组织企业主流管理模式的演变与经济(金融)危机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固定成本极高,要求装配线总是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以保证低成本的实现。为此,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充足供应和稳定的产品销售市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大量生产商不仅要关心生产,还要关心从原材料到生产和销售的整个流程。所以,大量生产商同时又是大量供应商和分销商。
1.2.2 丰田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立。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拉式生产
拉式生产就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由市场需求信息决定产品组装,再由产品组装拉动零件加工。每道工序、每个车间都按照当时的需要向前一道工序、上游车间提出需求,发出工作指令,上游工序、车间完全按这些指令进行生产。物流和信息流是结合在一起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后(后工序)向前(前工序)拉动,故这种方式被称为拉式(pull)生产。拉式生产是通过看板系统来实现的。
二、生产“自働化”
自働化,是指具有自动监视和管理异常状况的方法,可以是防止产生不合格品的装置、方法和机制,是品质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动化”。在丰田汽车公司,其被称为“带人字旁的自动化”,简称“自働化”。
“自働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传统意义的“自动化”,即机器、设备和仪器能全部自动地按规定要求和既定的程序进行生产,人只需要确定控制的要求和程序,不用直接操作。二是生产系统的自律控制。自律控制就是设备或生产线在出现生产错误时会自动停下来,让人将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功能,从而防止错误生产所带来的无价值活动。
三、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就是在当月里,用与各种产品的平均销售速度同步的速度生产每一件产品,也就是与销售周期同步生产产品。均衡生产要求物流的运动完全与销售周期同步,即从采购、生产到发货各个阶段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与销售周期同步。均衡生产是一种理想状态,要接近此种状态,必须实施或建立混合生产体制、缩短切换时间、单件流动、及时采购以及全面质量管理。
四、生产柔性化
生产柔性化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产系统多品种生产的能力;二是指应对生产量变化的能力;三是指应对变化的反应能力。精益生产可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具有经济地进行多品种生产的能力。为了满足顾客多变化的需求,生产系统还应具有允许销售量变化的能力。允许变化的幅度越大,说明在此方面的柔性越大。另外生产系统还应具有迅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销售量自由变化的幅度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生产柔性越高。
五、生产流程化
生产流程化即产品一经生产,从原材料投入开始,到成品包装入库,物料没有停顿,连续地流经各工作地;工序间、部门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加工结束后,立刻转入下一工序,产品被连续地生产出来。
六、采购商—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
能否保证及时供应是及时生产的又一关键因素,传统的采购商—供应商关系以价格为合作的基点,主要体现为一种竞争关系。精益企业的采购商—供应商关系超越了传统的采购商—供应商关系,以双赢(win-win)为合作的基点,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1.2.3 精益生产与思想
精益生产理论的研究从1985年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尔·琼斯的领导下,调查了世界17个国家的90多个汽车制造厂,对大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做了详尽的实证性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精益生产是一种“人类制造产品的非常优越的方式”,它能够广泛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各类制造业企业,并预言这种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21世纪制造业的标准生产方式。该理论所称的精益生产是对丰田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炼和理论总结,因此精益生产初期的特征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特征几乎是相同的。随着精益生产在欧美企业和后来韩国企业的不断实践,精益生产在方法和体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