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结算(第四版)
- 庞红 尹继红 沈瑞年编著
- 3476字
- 2023-10-09 17:28:14
第二节 国际结算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结算的历史演变过程
国际结算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业、保险业、金融业以及国际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原始的国际结算业务都是现金交易。这种结算方法不仅风险大、成本高,而且在操作上也十分不便。公元11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贸易初具规模,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用现金进行结算,开始使用“字据”代替现金。16—17世纪,首先在欧洲大陆,“字据”逐渐发展为“票据”;18世纪,采用票据进行非现金结算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商业、航运业、运输业、保险业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银行信用介入国际结算业务和贸易结算与贸易融资的有机结合,以银行为中枢的国际结算体系逐渐形成了。为了方便、快速地划拨资金,不同国家的银行互设账户,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资金转移网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各国工商企业的对外金融业务活动日益频繁和加强。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蓬勃兴起,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形式、业务活动方式以及市场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经济领域中的这一系列变化,带动和促进了国际金融微观业务的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银行或金融机构为适应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方面,已开发和改造出许多新的服务项目,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
纵观国际结算的演变过程,明显地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现金结算发展到票据结算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大部分以贩运的方式进行。不仅商品交易的种类少,而且交易的规模也很有限。在这种贸易条件下,商人与商人之间买卖货物之后,货款的收付行为主要通过现金来实现。债务人采用在国际间运送黄金、白银或者是铸币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公元12世纪后,随着贸易的发展,地中海沿岸国家出现了“兑换证书”。15世纪之后,又开始用商业票据进行结算。到16—17世纪,欧洲大陆国家已基本上以票据结算方式取代了现金结算,国际贸易结算大大前进了一步。
(二)从凭实物结算发展到凭单据结算
18世纪末19世纪初,国际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时大部分采用FOB条件成交。商人本人或其代理人自始至终监督这一冒险行动。商人当场看货,如认为合适,当即买下,并指示卖主将货物交到他的船上,而且即时偿付现金或其他等价物。这是一种典型的买卖双方直接结算的方式,根本无须通过银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对外业务联系变得方便并趋于稳定。此外,有些国家的法律已经给予运输合同的受让人以他自己的名义起诉的权利,这一切为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和以CIF条件成交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海运提单已经演变为可转让的物权凭证;保险单也可通过背书进行转让;银行又乐于以外汇购买者的身份买进单据,为卖方进行融资,这样,国际间的商品买卖逐渐发展成为单据买卖。在CIF条件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从而使国际贸易结算从以货物为依据发展到以单据为依据。
(三)从买卖双方直接结算发展到通过银行进行结算,真正实现了非现金结算
国际贸易发展初期,买卖双方采用直接结算的方式。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密切,国际贸易规模和资本移动的流量急剧扩大,金融业空前壮大,银行网点普遍设立,这就为通过银行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创造了条件。买主不仅可以委托银行代汇、代付货款,而且还可以要求银行为其开出银行保证付款的凭证,以促进交易的达成。卖方不仅可以委托银行代收货款,而且可以要求银行提供信用或为其进行融资,从而使原始的国际结算方式逐步过渡到现代的国际结算方式。
二、国际结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国际结算制度(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称国际结算体系,它是各国之间结算债权债务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总的原则。实行何种国际结算制度,取决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国际政治现状。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国际结算制度曾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
(一)自由的多边国际结算制度
19世纪正处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鼎盛时期,国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交往日益增强。许多国家确立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际间正常的支付与结算均以黄金作为最后的支付手段。由于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都是以各自的含金量为基础,所以汇率能保持稳定。在这种条件下,推行自由的多边国际结算制度,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实行自由的多边国际结算制度必须以外汇自由为前提,而外汇自由又必须以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稳定为条件。自由的多边国际结算制度必须包括下列内容:(1)外汇自由买卖;(2)资本自由输出输入;(3)黄金自由输出输入;(4)黄金外汇自由市场的存在;(5)多边结算制度的存在。
但是,自由的多边国际结算制度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筹措战争所需的大量外汇,防止本国资本外逃,不得不对黄金、外汇采取限制性的措施。尽管在战争结束后,由于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国际经济关系也归于正常,各国也先后部分或全部恢复了金本位货币制度,但在此期间,大多数国家仍然采取某些措施来间接干预外汇交易以维持汇率的稳定。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货币信用危机,它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使资本主义赖以运转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大为削弱,国际间关系陷于混乱。各国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纷纷恢复了不同形式的外汇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远离战争而未受战争破坏的美国之外,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整个资本主义的金融、外汇市场陷于停滞状态,于是管制的双边国际结算制度应运而生。
(二)管制的双边国际结算制度
管制的双边国际结算制度是指两国政府签订支付协定,开立清算账户,集中抵消和清算两国之间由于贸易和非贸易往来所发生的债权债务收支。在这种制度下,甲国对乙国的债权只能用来偿还甲国对乙国的债务,而不能用此债权来抵偿甲国对任何第三国的债务。双边清算由两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具体做法是:由两国的商业银行或外汇银行各自向本国的中央银行收付本国货币,再由本国的中央银行记入对方国家的结算账户。在记账方式上,采用“先借后贷法”,即出口方银行主动借记进口方银行开立在本行的账户,然后再由进口方银行贷记出口方银行开立在本行的账户。为此,各方需要设立维持账户以核对对方寄来的账单。
管制的双边结算制度的产生,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的加剧。然而,这种国际结算制度的实行,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其积极作用是:
(1)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因黄金外汇短缺而无法进行正常贸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防止了不利的资本流出或流入,改善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3)节约了外汇黄金的使用,加速了资本的周转。
(4)节约了缔约国之间外汇资金的支出,促进了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发展。
其消极作用是:
(1)由于这种结算制度具有排他性,因此直接影响到与缔约国以外的第三国开展贸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这种结算制度容易造成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倾销过剩产品等。
(三)多元化混合型的国际结算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增强,足以与美国抗衡,于是对外汇的管制有放松的趋势。从1960年开始,联邦德国与日本率先宣布货币自由兑换,英国也在1979年撤销了残存的一些外汇管制条例。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减少黄金外汇储备的流失,则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然而,单纯管制的双边国际结算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元化混合型的国际结算制度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国际结算制度。在多元化混合型的国际结算制度下,既有西方国家间全球性的多边结算,也有区域性的和集团性的多边结算,此外还存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结算制度。由于管制的国际结算制度不利于全球性贸易的开展,因此当前推行的主要是全球性、区域性的多边结算制度。这种多元化混合型的国际结算的主要特点是:
(1)有限的外汇自由兑换与程度不同的外汇管制并存,而以外汇自由兑换为主。
(2)全球自由的多边结算制度、区域性的多边结算制度和管制的双边结算制度并存,而以全球的和区域性的多边结算为主。
随着生产、市场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兴起,国际贸易结算制度将进一步向着多元化和自由的多边结算制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