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胜 不要让“想赢”变成伤害彼此的武器
警惕不健康的胜负欲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赢得比赛是进化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人生来带有好胜心或者说好战欲,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说我现在的人生比起十年前有什么进步的话,首先就是不会凡事都要争第一了。我小时候看不起“中庸之道”,觉得那是胆小懦弱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现,但凡有机会展现自己,绝不怯场,不管是在亲密关系里还是对朋友、同事,我总想成为一个比周遭人都优秀的人。有时候跟周围的人比,有时候跟过往的成绩比,有时候跟别人期待中的自己比。这种好胜心有时候会让自己冒进,或者突兀地伤害别人而不自知。不过好在我不太容易产生嫉妒心(可能是太喜欢自己的缘故),所以没有衍生出嫉妒或愤怒的行为。大部分时候,好胜心都推动我更努力认真地前进。
适度的好胜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战斗”模式,有利于取得成功;但过强甚至趋于病态的胜负欲,其负面影响远大于它的优点。
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书里点明了这一真相:“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源,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
第一,被好胜心支配的人往往会陷入虚荣和贪心的深渊中。
跳出深渊的秘诀就是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比如,你昨天跑步跑了五公里,今天你要求自己要跑六公里,这是基于科学的训练计划,还是缘于你想着“今天要比昨天更进步啊”。进步的意义在于做对成长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数字的提升或者纯粹地被好胜心支配,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打破不断对比、求胜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自我意识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它凌驾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上。每一种所谓的好胜心背后都有一种更强大的不安全感支撑着,人们用争强好胜这个行为去抵抗或者填补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
第二,好胜心会让你过度关注竞争对手而打乱自己的节奏,浪费精力和时间。
举个例子,在艺人经纪工作中经常发生一个我觉得没啥必要但是动静很大的动作——“争番位”,就是在影视综艺作品中艺人名字出现的位次,或者是在海报里的大小、位次。如果角色明确还比较好办,但如果是双主角,或者综艺节目这种没有明确角色主次的情况,就很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当有些艺人有大量粉丝的时候,那一定会争个你死我活,团队、粉丝齐上阵,闹得不可开交。我就遇到过跟一个剧组合作,前期为了让两位演员都能签下合同,就跟两位主角签了一样的合同,都是排位第一,想着到了宣传期再来看咋办,结果后期很焦灼。归根结底,海报只是个说明,并不代表事情的本质,比如演员的演技、角色塑造成果等,都无法靠一张海报来体现。所以,“番位”这个东西本身价值并不大,只要角色好、戏份多,在几番根本没那么重要。那为什么大家对此格外在意呢?其实就是好胜心作祟。“争番位”通常发生在作品拍摄或正式播出之前,大家没有看到作品的真实面貌,所以就非常在意表面现象,有时候甚至要和制作公司、平台耗费心力开很多会去讨论。这就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胜负之欲而把精力放在了不必要的地方。我自己有一个小心机,当你作为“一番”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扛票房、扛收视率、扛口碑,去争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你的能力是否真的扛得起这一切。我宁可选择做借势的一方锦上添花,也不想做那看似荣光却如临深渊的危险操作。所以我觉得事情回归本来的样子就好:谁想扛,谁上;谁该扛,谁上。
再比如,一些商业对手会在你与我之间缠斗,争得你死我活,就很容易过度关注对手的行动,而忽略全局,在一场场攻守战中消耗掉了所有的子弹和储备,那么一旦有后来者居上,就很容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落得个两败俱伤,他人得利。
好胜心来源于什么
第一,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在这本书里,我会不断提到这个词)。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所以遇到任何事都会不自觉地以某种主流的社会共识或者信任的人的意见为参考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衡量。以对比的方式树立所谓的个人价值感,这就是好胜心的最明显的表现。
第二,自卑心态。有一些人看起来争强好胜,其实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急于表现自己。这类人眼中的人生哲学是:人生就是比赛,人生就要竞争,只有胜利者才能获得尊敬。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打败他人来证明自己,从而创造出一种“我比你强”或者“我比所有人强”的状态,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自信舒适圈。这样的安全感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赢过了所有人,从而收获自己所需要的注意力和来自他人羡慕的目光。
找准你的竞争目标,别把好胜心的战场放在亲密关系上
故事中的娇娇就犯了找错“比较对象”的错。她把一决胜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朋友身上,导致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了“我事事都要赢过你”。
我的建议是,不要跟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入盲目比较的状态。大部分在亲密关系中较劲的人都是不想在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不想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对方而被对方轻视。但亲密关系的意义是共建美好和谐的共存状态,别人在意我们是因为我们是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优秀。这个亲密关系包括亲人、爱人、朋友。所谓关系,就是说每个人的角色是有任务的,每个人因为彼此能力的不同该干的事情也不一样,而陷入盲目的比较状态,除了伤害关系,其实没啥好处。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过或亲历过这样的吵架场景:刚开始还是就某件事情的是非对错指出问题,说着说着一方开始从另一方的语言中寻找逻辑漏洞或者知识面的漏洞来攻击对方,意图从这一个疏漏中去证明对方的整套价值系统都不对,然后你们就会发现自己在讨论的根本不是刚开始的话题,两个人越扯越远,情绪越来越大。
其实,沟通的核心目的是表明态度,了解另一方的想法,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如果在沟通过程中非要证明谁对谁错,带着好胜心去沟通,也就是站在“我是对的,或者我的想法是更好的”这个立场,通常会演变成吵架,而无法解决问题。好胜心不应该成为亲密关系中伤害彼此的武器。
如何调整被胜负欲支配的状态
人们对于“成功”总有个误区,那就是把成功(做得好)与胜利(做得比别人好)混为一谈。如果把“事事都要赢”当作自己的人生要义,也不是不行,但是会活得很累,整个人肌肉紧绷,心理持续紧张,大脑和身体甚至在本该放松的时候都忘记了放松的感觉。
那么,如果你希望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希望自己活得松弛有度,不被过度的好胜心支配,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第一,专注于一个关于自我超越的目标,而不是击败他人的目标。
当你过度在意所谓的竞争对手时,你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超越他。对方做了某件事,而你没有做,你的好胜心就会忽悠你去拥有与对方同样的东西,而忽略了去判断这个事情本身是否有价值以及你是否会从中获益。
试试把目标调整一下——
以前你可能想的是:“他考上某某大学的研究生了,我也要去考这个学校!”
现在不妨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业余时间也比较充裕,我想突破一下自我,所以准备学一种新的乐器!”
第二,事事想“我们”,而不是“我和你”。
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真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好胜心。关于如何在沟通中更好地达成共识和共赢,在我的第一本书《把自己当回事儿》中详细讲过,这里不做赘述。
好胜心是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原动力,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它,并在必要的时候把脱缰的好胜心拉回到良性的轨道上。
通透时刻
总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其实是深深的自卑作祟
——整理自《酸葡萄效应》
[日]榎本博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