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小企业在担心什么

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本来就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每个创业者都有一部酸甜苦辣的创业史。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成本问题。在创业初期,企业为了活下去,熬过创业严冬,总是想方设法节省成本、降低费用,恨不得一分钱当作两分钱花。在成长阶段,企业在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融资,大型民营企业也可以,但中小企业要从国有银行融资难上加难。尽管这些年人们也在讨论“竞争中立”,但实际上竞争中立的命题很难成立。这些年政府大力提倡“双创”,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企业,但其中大多数企业也在这一阶段夭折。原因有很多,但缺失必要的资金支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政商环境,也就是政府为企业办事的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政商环境的地方和区域差异巨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倾向于首选我国东部地区投资落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契约精神好。即使东部地区成本相对高,而中西部地区成本较低,企业也会首选东部。尽管东部成本高,但那是显性的、可预期的和控制的。中国内部不同区域民营企业发展差异存在诸多因素,但政商环境是关键因素。

三是市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高,许多领域虽然在政策上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投资,但实际上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虽然研发、生产了很好的产品,但要进入市场困难重重。[5]

四是“意识形态”风向。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赋予民营经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后,国家在宪法和法律层面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但在一些干部和民众那里,法律竞争不过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观念,所谓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意识形态”经常回归经营实际,一些官员在没有充分理解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粗鲁地执行政策,具有强烈民粹主义情绪的传媒(尤其是社交媒体)对民营企业家进行谩骂、诅咒式的攻击。这些现象都已经导致民营企业的恐慌。从经验来说,中国已经形成名副其实的混合经济体。然而,一旦所谓“被带了节奏”的“意识形态”的“气氛”回归,民营企业就躁动不安。有关方面需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否则必然加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