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年一度的京察!(求追读~~~)

表面上看诚意伯刘伯温,现在询问许洛的就是一个酒坊老板和酒坊工人之间如何调和矛盾的问题。

但是实际上,这次刘伯温过来询问许洛意见也是真,但真正原因不是为了酒坊,而是一年一度的京察!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京察制度,还是当初少年国师为了杜绝朝廷官员贪赃枉法创立。

只不过当时少年国师只是给了一个最基础的版本,在大明建国之后,少年国师忽然消失,朱元璋硬着头皮,带着刘伯温和李善长等人,按照这个基础的版本,结合现在大明官场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和改良。

本来刚开始前两年,这个京察还颇具效果。

但是慢慢的这两年,京察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很多远在小县城的县令,一年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做事情,很多时候却因为一件小事情,没有让当地极个别的老百姓满意。

这些老百姓,就会在京城官员去到当地考核官员的时候,添油加醋的去夸大一些情况。

往往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是大笔一挥,直接就宣判县令入狱,接受惩罚。

但是大明建国初期,根本就没有人才可用,就算是洪武三年的科举,也是让朱元璋都恶心的不行。

没想到偌大的天下,竟然就没有一个可用之才。

虽然说很多出名的大儒,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拒绝来参加科举,但是影响也不应该这么大。

所以洪武帝才会一怒之下,直接断绝了科举考试这条天下读书人忠君报国的门路。

正是因为没有人才可用,很多时候一些入狱的县令,还要带着镣铐,继续被朱元璋拉出来,强行做事情。

除了这些憨直的县令之外,还有一些狡猾的县令,则是每次在京察之前,大力的跟当地老百姓搞好关系。

不管是送吃送喝,还是直接送银子,总之一句话,这些县令,为了得到好评,就会拼命的跟所有人把关系整的明明白边。

但是一般这种在京察时候,得到好评的县令,整个一年下来,政绩却非常的让人痛心和揪心!

因为他们实际上是没有太好的治理能力!

除了各地的县令之外,在京师当官的文武百官,也基本上差不多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大明建国五年以来,朝廷上的官员,大多都只是能用。

但是你真的要说能够真正做事的真没有几个。

如果真有那么多的话,也就不会出现杨宪那种看似忠君报国,做了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却做出了堪比酷吏还要让人痛恨的惨绝人寰的事情出来。

朱元璋当初更是为杨宪的所作所为,痛心疾首了半天。

当初在少年国师还在的时候,他就对于这个杨宪有过点评。

外强中干,不堪重用。

但是后来少年国师消失之后,朱元璋也就逐渐的忘记了这个评价。

等到洪武帝意识到杨宪已经出了很大问题的时候,他也是颇为后悔不已!

现如今刘伯温身为御史台御史中丞,掌管着大明文武百官的考核和弹劾职责。

说白了,每年到京察的时候,他作为总负责人,不但是精神饱受摧残,身体也要一起跟着受罪,可以说是劳心劳力。

尽管刘伯温每次京察的时候,非常耗费心神,但是最后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现在下面官员说的最多的就是,朝廷给予的俸禄,跟他们一年整体下来的辛苦劳作,不成正比。

虽然说当初给官员们制定俸禄的时候,刘伯温也是亲自参与了的。

但是当时过于乐观的诚意伯,却没有考虑到大明一个实际情况。

那就是他们在制定大明各个州府县官员俸禄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考虑到官员一家的生计问题,却忽视了衙门里面衙役和军师,还有牢头们的生计问题。

说白了,如果只是按照现在的俸禄,官员一家可以衣食无忧。

但是下面的人却会天天饿肚子,因为不管是衙役,还是牢头们,朝廷不会给他们发放俸禄。

这些衙役和牢头们的俸禄,是需要县令自己去发的。

但是如果县令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放的话,根本就不够众人一家老小的生计。

可是如果不发放俸禄的话,那基本上衙门里面,就真的出现县令一个人光杆司令的尴尬窘境。

不管是断案,还是抓捕牢犯,这些都需要人去完成。

很明显县令一个人是完不成这么多工作。

可是朝廷一年之内,就给这么多俸禄,被逼之下,下面官员只能自己想办法,从其他方面多拿点银子,才能保证生计。

偏偏朱元璋对于这种贪赃枉法的行为,非常痛恨。

因为过往童年的一些不好经历,这位洪武帝一直觉得,天底下的贪官抓到一个就应该夷三族。

因为官员们的贪污,才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流离失所。

可是往往现实并不是这样。

刘伯温也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亲自微服私巡过后,才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刘伯温自己也经常吃不上饭,还要依靠贩卖自己的字画,维持生计。

但是他还是尽可能的会从自己的俸禄里面,拿出一些银子,补贴下面御史台家境贫困的官员们。

只不过刘伯温的这点俸禄,对于整个御史台的官员们而言,杯水车薪,根本得不到解决。

刘伯温也因为此事跟洪武帝上疏过,但是朱元璋一直没有回应他,算是石沉大海。

今年京察又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基本上所有官员都有问题。

但是刘伯温却不打算像去年那样,一一严肃处理。

只不过如果真的被朱元璋知道的话,那么刘伯温以及整个浙东党可能都会有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刘伯温才想到过来寻找许洛帮忙出主意。

当然刘伯温也顺便想探探许洛的口风,看看是否可以把这位少年郎挖到自己的御史台。

如果许洛真的加入到御史台的话,那么对于刘伯温而言,也不算是什么坏事!

反倒是刘伯温自己一定会轻松不少,省不少心!

虽然说刘伯温跟许洛相处时间最短,但是他却是三人里面最懂许洛的那一个存在。

如今刘伯温通过酒坊的事情,来请教许洛,也算是替御史台考验一下许洛是否真的有资格入朝为官。

PS:感谢“熊藏老爹”彦祖的推荐票~~~恭祝福寿安康,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