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據《易緯》《孟子》《公羊》,以文王爲文家之王,文家即所謂中國,質家則爲海外。今按:此先師相傳舊説也。孔子不有天下,又不能不立教,[16]即“天將以爲木鐸”(《論語·八佾》)“天下有道,庶人不議”(《論語·季氏》)之意也。而六藝(見本篇自序脚注)[17]典章,據帝王爲藍本,從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代)而改,不便兼主四代,故託之於文王。欲實其人,則以周之文王當之。《中庸》云:“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憲章文武”。《論語》云:“文武之政[18],未墜於地”(《論語·子張》);“文王既没,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
除擇善而從[19]之外,不能不取己所新創之事,並以爲古制,以時制爲反(同“返”)古。《論語》之所謂“從周”“周監二代”(語出《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與《孟》《荀》之所謂“文王”名異實同。蓋經傳制事,皆有微顯、表裏二意:孔子制作,裏也,微也;託之文王,表也,顯也。自喻則爲作,告人則云述。以表者顯者立教,以改作之意爲微言。故七十子以後,此義遂隱,皆以《王制》(《禮記》篇名)《春秋》爲文王西周之政,不復歸之制作。所謂[20]“仲尼卒而微言絶,七十子没而大義乖”(語出《漢書·劉歆傳》載《移書讓太常博士書》,原作:“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終而大義乖。”《漢書·藝文志》與此略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