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用户体验创新常见的误区

如今市场上的许多先进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它们在不断实践这个理念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遗憾。下面是笔者整理的几个典型的误区,具体说明如下。

1.努力发明一个好产品?错!

企业内心独白:努力做个好产品,就能让用户满意。

结果:产品与用户需求发生脱节。

企业通过改进产品功能、提升产品设计、采取新科技等手段,力求为用户带去更好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会以专家的视角审视产品。虽然前期也会做些调研,但总体上仍然是以企业为主导。企业是提供者,用户是使用者,因此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用户处于被动地位。

夏普株式会社是一家成立于1912年的电器制造商,自创立之初,夏普就一直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一直是夏普的生产诉求。夏普公司在日本,相当于创新界的黄埔军校,它的研究方向涉及了工业民生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么好的一家企业,在今天却被边缘化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普都是显像管技术领域最尖端的企业,拥有领先于市场的技术,为用户创造出属于未来的产品,这一直是夏普的经营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点,夏普将企业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技术的研发上,自1950年进入显像管领域之后,夏普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都遥遥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到2016年,夏普在成像领域的总专利数已经超过了10万件,在2015年,夏普仅在中国就申请了737件专利,而同时期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也不过是652件。

有技术作为保障,夏普为用户制造了很多划时代的显像产品,这保障了夏普行业领导者的位置。但夏普的问题在于,其并未真正懂得如何以用户视角来思考问题。夏普虽然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开发,但这种开发却只建立在“自以为用户需要”的基础上,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夏普其实并不明白。

因此,当体验时代来临,用户需求升级,一贯秉承“以技术为中心”的夏普就显得十分僵硬了。虽然直到今天,夏普的某些专利仍然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但用户却体会不到这些专利到底有什么用。正因为如此,用户开始慢慢抛弃夏普,夏普的利润也开始急剧下滑,到2015年已经达到年净亏损46.6亿美元的状况。在2016年,夏普由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收购,曾经的显像巨头彻底被用户抛弃,变成了富士康的子公司。

强大功能的产品就是强大的竞争力吗?用户视角可不这么看。后面会为大家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评价观。

2.想办法说服客户认可你的好?错!

企业内心独白:努力做好宣传营销,引起用户的兴趣。

结果:用户根本不关心你的好,用户只关心自己的需求。

企业主导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寻找用户可能会关注的宣传方式,用电视、电台、报刊、街面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寻找更能吸引用户的营销方式,目的是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在这种行为中,企业是宣传行为的主角,用户只是被宣传的对象。于是很多时候,宣传营销的方式成了企业的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

作为快消品行业的百年老店,宝洁公司是当之无愧的市场神话。海飞丝、飘柔、潘婷、玉兰油、沙宣、汰渍、碧浪、佳洁士、帮宝适、舒肤佳、护舒宝……一个个鼎鼎大名的品牌,竟然都出自同一家企业。其中海飞丝、飘柔、潘婷这几个品牌,甚至还处在同一个竞争品类的赛道里,它们彼此角逐,都曾经非常成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生活是根本离不开宝洁的。

宝洁产品的成功,除了强大的市场洞察能力之外,它的营销体系也功不可没。作为最擅长打广告的公司,无论是预算还是代言人的选择,都堪称行业翘楚。高峰时期,宝洁公司每年在全球的广告投入达到了数百亿人民币,旗下有数千家营销代理公司。选择的代言人更是掏空了半个娱乐圈,从张曼玉到杨幂,从汤唯到林志玲,从林丹到黄晓明,从谢霆锋到李易峰……为宝洁代言的明星根本不逊于那些奢侈品大牌。

宝洁经典的广告套路就是,先推出个强大的代言人(机构或专家),然后带出产品的部分专业术语以显示技术的强大,最后是帅哥美女写意的画面。后续通过巨量的广告投入来教育客户,从而取得市场的领先优势。宝洁的广告套路里有这样一种浓浓的逻辑味道:“我很好,我很专业。你应该相信我,你应该跟随我”。这是典型的以企业为中心,尝试说服客户的逻辑。

这个套路运行了十余年,一直效果非常明显。然而花无百日红,后来宝洁的这个打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2013年到2017年,宝洁在全世界的净销售额由739亿美元降到了651亿美元,那个期间,宝洁旗下所有业务部门的销售量均出现了下跌。

为什么客户不再接受宝洁传统的说教,甚至年轻一代一度对宝洁无感?其中的原因还是源自今天的客户决策模式变化。现在的客户意识大多迁徙到了前面讲过的感性世界中,对企业的跟随感消失殆尽。人们更加关心脑海里自己感知的结论,而不是企业硬性塞过来的话语。今天还有不少的企业依然试图通过自我表扬式的广告来给自己站台,这纯粹就是孤芳自赏。

3.做好服务让用户满意后再离去?错!

企业内心独白:努力做好售后服务,让用户不再有不满之处。

结果:与用户成了陌生人。

企业在设定服务目标时,会引入满意度这样一个指标。企业认为,用户找到企业进行服务,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而企业的使命就是帮助客户解决这个困难。所以企业会派出服务人员,尽心尽力直到帮用户将问题彻底解决,用户不再继续联络或者投诉为止。

如何理解服务的价值?企业乐于为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用户也的确需要企业的服务。但很多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是用户的售后需求应该降低。一个干脆利落将用户送走的服务,真的是最佳服务吗?

前面讲过,企业与用户是两个平行面。企业努力地想在用户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通道。所以企业追求的不是减少连接,而是希望建立更多的连接。服务是企业最容易与用户达成共鸣的窗口。因此企业的服务,第一使命是终结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用户的情感建设者,最好还可能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的传输者。有这么多的使命要去完成,就一次两次的接触机会肯定是不够的。

好的服务除了解决用户的困扰之外,它还应该是机会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后面的用户旅程章节中我们会讲到,每一次售后服务都可以是引导用户进入到大业务场景之中的机会。所以好的服务设定不是希望用户不再有联络,而是真的还需要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