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杯啤酒应该值多少钱?

如果是在食堂就餐,10元的单价会觉得不便宜。

如果是在酒吧里消费,38元的定价就变得可以接受。

如果是你求婚成功时的那杯酒,188元都感觉超值。

所以,它到底值多少钱?

这就是体验经济的魅力,它激活了人们另外一套思维决策系统,在理性世界观之外,开启了感性世界的大门。在感性商业的世界里,有新的价值、新的标准、新的逻辑和新的方法

如今基于用户体验的创新管理思潮,站在了商业舞台的中央,被众多世界五百强和行业翘楚推崇。特别是在新零售、新金融、出行、教育等新兴领域大放异彩。本人有幸在这十年间陪伴各路英雄不断实践总结,用了十年让体验管理的理论体系完善成型,最终汇聚成本书里的四大模块、数十个模型、上百个知识点。大家在阅读时将一一经历。

本书的初衷是带给一线的经营者可落地实践的知识,因此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你将有下面这些收获。

帮你开启感性的思维意识

掌握用户体验的管理方法难吗?

可以说不难,因为无非就是几十个知识点而已。但也可以说很难,因为打开这扇门的前提是重启自己的思想意识。

我女儿小时候刚学习诗词时,一直想知道“语感”到底是什么。我告诉她,语感是一种意识,深藏于心但需要自己去开启。后来当她学钢琴时突然明白,语感就是文字的音阶与音节。于是无须特别的训练,她就能找到诗词的声律。

用户体验的认知力就像语感一样,是人人都具有的本能。体验管理并不晦涩,能否入门不取决于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意识和态度。大家多年的成长积累,其实也是认知被格式化的过程。我们在理性世界生存太久,感性的判断力在不断降低。

入门用户体验工作,最痛苦的就是始终要和自己思维里的“理所当然”做斗争。比如推导渠道业务流程时,业务怎么启动、如何收费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但用户投诉流程却因为不产生收益,所以不会被重视。实际上一个恼火投诉者的破坏力远胜一百个用户表扬带来的助力。打磨投诉流程难吗?真不难,但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有个声音告诉你:“它不重要,不重要”。

再例如新能源汽车宣传的“三元锂电池”这个名词,行业里的人都觉得挺正常,十多年这么叫过来,没人觉得有问题。但普通用户有多少能理解“三元锂电池”?改个用户能理解的名字难吗?真不难,但总有一个惯性思维让你觉得三元锂电池这名字挺好、挺强大,至于站在用户视角的思考,早已不是你关心的内容。

这些隐性伤害用户的环节做好并不难,难的是有契机意识到它们的不好。所以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如何重建思维习惯;如何清空从前的旧认知,建立好的体验管理观;如何更全面地理解感性需求;如何更好地梳理用户新的心智。如果大家的思想意识能够按照体验管理的要求去重启,那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出的体验官。

学习如何将体验管理融入企业现有管理体系

用户体验是关注设计吗?用户体验是流程改造吗?用户体验的洞察和市场调研是什么关系?品牌是不是在体验管理范畴内?当五花八门的用户体验知识向你涌来时,你肯定希望它像个标准的管理方法论一样,有架构、有逻辑,能让人从容运用。

我研究创新十多年,遇到过很多创新方法,动不动就要扛大旗去完成企业的改革,结果一败涂地的居多。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好的新思想,就像做人一样,要尊重前人的优点,然后吸纳进化。本书所述的体验赋能体系X.BUSINESS,就是多年在变革和继承这两极之间不断磨合,基于多种项目实践迭代形成的方法论。

体验赋能体系不主张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因为体验管理的思想认为,企业的传统工作解决了从0到70分的过程,而体验赋能是帮助企业实现从70分到100分的方法,所以两者互为表里,不是替代关系。

体验赋能体系X.BUSINESS如此美妙,它虽然承担了创新的使命,但无须破坏企业现有的工作体系。通过本书,你会学习到体验管理如何与经典的企业经营逻辑对接;如何融入市场研究、业务定位、蓝图规划、产品设计等经典工作环节。

·在市场研究环节,体验赋能带来了针对感性需求的新研究方法和成果物指标,例如如何挖掘用户谎言背后的真相,如何寻找那些用户不愿意说出来的动机。

·在业务定位环节,体验赋能提出了“基于用户场景的视角重新看待商业价值”的观念。在传统的功效定位之外开启了新的竞争力定位逻辑。

·在蓝图规划环节,体验赋能打破了沿着业务逻辑进行梳理的惯常做法。以用户体验链为基础,重新布局了业务的推进逻辑,并且开辟了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用户路径。

·在产品设计环节,体验赋能带来了产品体验四要素模型。这个庞大的模型,系统拆解了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明确了产品的DNA。

这些体验管理工作前后衔接形成完整体系,让用户体验的创新管理工作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完整地与企业经营结合在一起。从参与者的工作素养,到工作流程、产出物、评价标准等都有更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法。

活学活用的众多体验创新招数

“招数”并不是个贬义词,它往往来自经验的总结,代表了快速学习和快速运用。本书虽然是从体系的角度推出了体验管理方法论,但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中,总有一个从认知到接受的过程。考虑到企业的接受度,需要让更多人(领导、同事等)感受到用户体验的有效性,本书提供大量微观工作方法,都是可以暂时跳出体系直接运用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方法视作“招数”。

本书中的“招数”有数十个,大家可以按需直接尝试使用,可让大家迅速看到效果。这些招数带来的小成果,就是用户体验在企业内部的星星之火,可为将来进行体系化升级带来认知和信心。等到企业的接受度足够高时,再进行系统、全面的体验管理赋能,就可水到渠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是2018年我一个演讲的题目,用来解释本书的缘起是如此合适。

职场里的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去追逐不同的兴趣领域。不同人对方向的选择,就像一把竹签撒手后倒下的方向,一定是360度随机分布的,有的指向了技术,有的指向了金融,有的指向了设计……而十年前,我的那根倒向了一个朦胧的方向。那时江湖上还没有流传“用户体验”这个词汇。有很多如我一样的人,在探索好产品、好业务的过程中,除了严谨的项目手段之外,还看到了艺术、心理、社会学等带来价值的可能性。

迎接未知领域是让人兴奋而又不安的,尤其是在它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实证的时候,一切的探索就像是在窥探黑洞后面的另一个宇宙。在我的探索过程中,日日夜夜进行各种知识整理、模型建立、案例拆解,这些就像是在打造天文望远镜的零件。经过不懈努力,在我的视野里一个新世界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我的这次探险是幸运的,今天用户体验不仅成为热词,整个时代都竖起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大旗。

本书从产生想法到最终出版,作为作者,我开启了“感慨万千”模式。整个写作过程因为牵涉的知识领域比较广泛,体系又需要严谨自恰,所以写作过程中想得多,写得多,重写也多,难免会有不少问题,欢迎大家勘正。

感谢华章公司的杨福川先生,他最初主动邀约我进行该题材的撰写,也是相当有勇气的。本书历经了两年的写作期,这个过程就像是马拉松。谢谢华章和福川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我能够在写作的中后期坚持下来。还要感谢孙海亮编辑在繁重的出版任务中,不厌其烦,几校稿件,付出了非常大的心血。

特别感谢中国用户体验联盟,这是一个由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组织。通过这个舞台,我结识了很多行业的精英,获得了非常多的见识。

感谢时光创新的小伙伴们,我们在一起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我们一起从混沌的工作模式中逐渐建立起用户体验的创新体系,共同完成了很多著名企业的项目。正是这些项目让我能够实践并总结出本书中的各个要点。

特别感谢小白和小贝,如果不是因为你们太萌总赖着我,这本书应该可以提前一年出版。

这次有机缘能把过去十年的各种认知,系统地总结成一本书,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声音,也是我身后若干行业同行者的声音。愿意投身这一行的人,都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怀揣着悲物悯人的敬畏心,怀揣着引导人性向善的大“妄想”。让我们继续努力前行。

罗浩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