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管理研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

1.2.1 推理方式:归纳法、演绎法、溯因法

我们一般有两种路径获取知识,经验主义者试图通过观察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件的发展;理性主义者相信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已知的规律或自然界的基本真理中推导出来。随着推理手段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寻求最佳解释。因此,根据推理的思路不同,总结为归纳法(induction)、演绎法(deduction)和溯因法(abduction)等(mcgrath,2019)。

归纳又称为经验的通则化(empirical generalization),是通过对多个个体的观察推导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当然,归纳的模式并不是简单概括,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通过观察数据,提炼出能够解释现象或概念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

演绎则是由前提和一般性规律出发,通过推理产生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演绎需要有先验的知识或理论,从正确的条件出发,通过科学的推理能够得到绝对正确的结果。

与前两者不同,溯因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通过该事实的特征寻求最佳解释的推理过程(Hintikka,2007)。显然,溯因不同于演绎从前提到结论的保真特性(马明辉和何向东,2014),它是一种扩展性推理,Hintikka认为,恰恰是这种扩展性推理的“猜想因素”使许多科学哲学家提出新的假设演绎模型。因此,马明辉和何向东认为溯因的功能是形成新的假设。

综上,三者思维逻辑不同,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多个个体来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演绎法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或命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或观察判断假设是否成立。溯因法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结合现有理论或命题推导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三种推理模式,我们通过以下例子进行比较。

例 备考时间与考试成绩间关系研究

图1-1清晰地展示了三种方法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从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导指出学生的考试分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而考前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因此提出假设:学生的备考时间正向影响其考试分数。进而,通过对样本学生的观察,收集数据,并与假设进行对比,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图1-1 备考时间与考试成绩间关系研究

归纳法从观察开始,首先收集学生的备考时间和其考试分数的相关资料,通过二者分布情况概括其关系或影响模式,进而得出暂时性的结论。由于在归纳中收集的数据是用来提炼理论模式,而非用来检验模式,因此归纳的结论一般均是暂时性的。

溯因法从观察到的事实结论出发,总结其分布机理或态势,进而结合现有理论凝练出新的假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事实结论的因素有很多,溯因推导出的“最佳解释”也只是其中一种,因此溯因得到的假设或理论具有或然性,需要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进一步进行验证。

1.2.2 研究的基石

研究要想具有说服力,能够被读者理解,则必须遵循一定的研究通则。成功的实证研究离不开对以下因素的清晰定义及讨论(Bacharach,1989)。

(1)概念(concept)是指与特定事件、对象、条件、情景和行为相关的一系列含义或特征,比如组织、投资、人力资源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已经在使用中通过共享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研究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概念是否清晰以及其他人如何理解我们使用的概念。

(2)构念(construct)是为某一特定研究或理论构建目的而专门发明的一种形象或想法,比如公司业绩、客户满意度、港口效率、创业导向等。

(3)变量(variable)则是用来对概念或构念进行衡量的具体工具。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变量包括: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与中介变量(mediating variable)。自变量一般用X表示,是研究者确定的能够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因变量一般用Y表示,会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是研究者设定的结果变量。

控制变量是指除了自变量(或实验因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变量的变量(或因素)。尽管这些变量或因素不是本研究要研究的内容,但该类变量的缺失会使得研究结果产生偏差。只有同时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同时进行考虑,才能真正揭示研究(或实验)中的因果关系。

调节变量是决定或限制两个其他构念之间关系的构念,它可以给出理论中的边界条件。调节变量决定了另外两个构念之间关系的强弱以及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图1-2中所示,压力会使人感到沮丧,而社会支持会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介变量是一个过程变量,是将先前变量的影响传递给后续变量的构念。中介效应如图1-3所示,压力会使人反思,反思会让人感到更沮丧。本书第5章和第6章将对中介和调节效应进一步展开详细讨论。

图1-2 调节效应模型

图1-3 中介效应模型

通过以上介绍,五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图1-4。

图1-4 研究中的变量类型

(4)命题(proposition)是陈述的基本形式,是对概念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其通过对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形成理论的核心。

(5)假设(hypothesis)是对现象的暂时性的解释,是对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真伪的事实的臆测(assumption)性陈述。假设可以指导研究的方向、识别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展示框架。一个好的假设必须适合并支撑其研究目的,同时是可被检验的。

(6)理论(theory)包括在经验世界中观察到的或近似的单位之间关系的陈述(Bacharach,1989)。其中,近似的单位指的是构念,不可直接观察到。观察到的单元就是变量。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缩小需要研究的事实范围、建议哪些研究方法将产生最好的意义、指导数据分类系统、总结关于研究对象的知识以及预测应该发现的更多事实。

(7)模型(model)是系统的一种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的是,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而模型的作用是演示,是推进理论和帮助决策者的重要手段。